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鼓楼区聚福园小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的工作人员摆起了桌子,桌上放着料酒、酱油、食用油,地上还摆放着6个白色的菜筐,里面放着西红柿、花椰菜、黄瓜、青椒等蔬菜。鞠大妈是第一个上门的客人。她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积分卡,想兑换两个西红柿、两个茄子。
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负责回收垃圾的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垃圾兑换慧系统APP开始试运行,工作人员只要把市民的“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卡”放在刷卡器上,系统就会自动关联该卡的信息。“有了这个APP,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积分了。比如,1公斤塑料瓶可以集16个积分,而兑换两个西红柿是2.4元,需扣除24个积分。”工作人员表示。5月起,除了可以用积分换蔬菜、生活用品外,还可以直接把积分提现。
从2014年开始,南京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过去了,整套机制运行良好,垃圾分类处理效果显著。目前,南京全市已有35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覆盖26万多户居民,且今年还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换物是垃圾分类的有益尝试
南京推出的“垃圾智能分类模式”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它弥补了以往类似措施的缺陷,市民按照要求将垃圾及废品分类放入指定回收箱,即可累积积分并存入个人账户,这极大地提高了政策吸引力。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相关环保公司除了每天收集一次厨余垃圾外,其余垃圾则由工作人员提前做好收集计划以及兑换计划,制作成展板,放在小区的固定位置,方便居民提前查看兑换时间。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不再是麻烦事,垃圾和废品都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市民出于利益考虑,不会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根据分类要求,将垃圾与废品挑出来,分类交给回收公司,让各种垃圾都能合理回收。
鼓励垃圾分类,除了环保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垃圾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积分制”在很多城市都曾推行,但在不少城市却是昙花一现,很难持续。关键在于它们只重罚,不重奖。可南京却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从之前的垃圾分类积分换日常用品,到可以兑换新鲜蔬菜等,并且引入互联网智能管理方式,增加兑换点,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给予了居民充分的便利,无疑可以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载体
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城市建设和道路規划中,不乏对方便民众垃圾搜集与分类的引领,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箱、标注垃圾分类提示,但人们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鲜有改善。人们对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类垃圾的性质归属,更是知之甚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分别写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的两个垃圾桶,并未详细列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品名,人们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随意投放。因此,实施垃圾换物的过程应该成为对民众普及环保知识的机遇和过程。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了载体。在很多人的习惯认知里,垃圾收集是环卫工的分内职责,垃圾如何处置当属政府的事情,环保似乎于己无关。民众热衷于垃圾换物,很大程度上或是缘于利益的驱使。很难想象若失去物质奖励,人们还是否会主动将垃圾分类存储、归于去处的行为进行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主导、出资的垃圾换物活动,应该负有引领民众提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意识的使命。正如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蓝蔚青所言,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政府部门要通过顶层设计让全民参与处置垃圾,让大家都能明白面对垃圾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负责回收垃圾的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垃圾兑换慧系统APP开始试运行,工作人员只要把市民的“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卡”放在刷卡器上,系统就会自动关联该卡的信息。“有了这个APP,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积分了。比如,1公斤塑料瓶可以集16个积分,而兑换两个西红柿是2.4元,需扣除24个积分。”工作人员表示。5月起,除了可以用积分换蔬菜、生活用品外,还可以直接把积分提现。
从2014年开始,南京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过去了,整套机制运行良好,垃圾分类处理效果显著。目前,南京全市已有35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覆盖26万多户居民,且今年还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换物是垃圾分类的有益尝试
南京推出的“垃圾智能分类模式”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它弥补了以往类似措施的缺陷,市民按照要求将垃圾及废品分类放入指定回收箱,即可累积积分并存入个人账户,这极大地提高了政策吸引力。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相关环保公司除了每天收集一次厨余垃圾外,其余垃圾则由工作人员提前做好收集计划以及兑换计划,制作成展板,放在小区的固定位置,方便居民提前查看兑换时间。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不再是麻烦事,垃圾和废品都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市民出于利益考虑,不会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根据分类要求,将垃圾与废品挑出来,分类交给回收公司,让各种垃圾都能合理回收。
鼓励垃圾分类,除了环保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垃圾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积分制”在很多城市都曾推行,但在不少城市却是昙花一现,很难持续。关键在于它们只重罚,不重奖。可南京却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从之前的垃圾分类积分换日常用品,到可以兑换新鲜蔬菜等,并且引入互联网智能管理方式,增加兑换点,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给予了居民充分的便利,无疑可以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载体
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城市建设和道路規划中,不乏对方便民众垃圾搜集与分类的引领,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箱、标注垃圾分类提示,但人们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鲜有改善。人们对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类垃圾的性质归属,更是知之甚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分别写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的两个垃圾桶,并未详细列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品名,人们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随意投放。因此,实施垃圾换物的过程应该成为对民众普及环保知识的机遇和过程。
垃圾换物为环保意识引领提供了载体。在很多人的习惯认知里,垃圾收集是环卫工的分内职责,垃圾如何处置当属政府的事情,环保似乎于己无关。民众热衷于垃圾换物,很大程度上或是缘于利益的驱使。很难想象若失去物质奖励,人们还是否会主动将垃圾分类存储、归于去处的行为进行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主导、出资的垃圾换物活动,应该负有引领民众提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意识的使命。正如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蓝蔚青所言,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政府部门要通过顶层设计让全民参与处置垃圾,让大家都能明白面对垃圾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