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9日晚上,我正在灯下改稿,“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忽然响起。我拎起话筒,电话的那头传来一个妇女的低低的抽泣声。
是谁,在夜晚如此伤心地啜泣?
“徐先生,是我,魏超云。3月5号,我父亲魏凤江去世了……”
我的心头不由一阵紧缩,手握话筒,久久地竟无语凝咽。一瞬间,双泪涌出眼眶,打湿了衣襟……
一、建立泰戈尔纪念室
荣膺印度国际大学终身教授的魏凤江老人,与我可谓是忘年交。大约是1987年春,我利用公休假,第二次赴古代蜀身毒道,考察“china”一词的由来。嗣后,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魏老读到后至为高兴,并特地将文章推荐给他的老友、时任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的黄心川教授。这便是我和魏老相识的缘起。
打那以后,我们这一老一少便鸿雁不断;奈俗务缠身,彼此缘悭一面。
有一次,是五一节,老人信中说,“沪杭近在咫尺,只因余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唯望吾弟於节日能来杭城,到舍下小酌。”
收到信的翌日,我不敢怠慢,即启程赴杭拜望。在离西湖不远的一幢普通民居,我叩响了201室的房门。开门的是位肤色微黑、身材瘦弱的长者,从他那深目隆鼻、酷似印度型的长相判断,我猜想他就是魏凤江先生。
“魏老,您好!”我握着他的手说。老人颔首以答,显得非常高兴,继而将我引领入屋,把袂相叙。他告诉我,这套房子还是胡耀邦总书记亲自过问,并批示浙江省委解决的。我环视四周,这是一个大套间,总面积约80多平方米。内分三间居室:前两间,一间为泰戈尔纪念室,另一间为圣雄甘地纪念室;最后一间较小,辟为主人的卧室。在这两间纪念室里,挂满了印度高层人士的照片,其中以三十年代拍摄的居多。它们形成一组连缀的历史镜头,向来者叙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随老人进入泰戈尔纪念室,门楹上醒目地贴着一幅横联,上面用毛笔恭恭敬敬地写着一行大字:“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这是印度国际大学全体师生于1987年4月赠送的。我看到银须及胸的诗圣泰戈尔和赤膊跣足的圣雄甘地与青年学生魏凤江的合影,不由肃然起敬。靠窗的玻璃柜内,端放着一尊古铜色的泰戈尔半身塑像,是印度驻华大使沙尔曼·海达先生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赠送给魏凤江的,以表彰他半个世纪来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二、泰翁钟爱的中国学子
魏老早年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1933年秋,22岁的魏凤江由中印学会会长蔡元培推荐并批准,只身赴印度留学,到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学习印度语言、历史和文学。当时泰翁已70多岁,对于这唯一的中国学子,他亲自乘着马车,到数十里外的圣蒂尼克坦车站去迎接。他拍着魏凤江健壮的身躯,和蔼可亲地说:“你是华夏飞来的第一只小燕,欢迎你在这里筑巢。”
魏凤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殷富之家,他用赴印前从家里带来的一架德国制的相机,摄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银须及胸的泰戈尔在林间斑驳的晨光里吟诵诗歌;光头跣足、打着赤膊的甘地盘膝坐在草团上,就着矮桌疾书;肤色白晰、双眸晶莹的英迪拉在翩翩起舞……逾越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些照片如今已发黄变脆,然而它们却成了印度人民珍贵的历史文物!
由于魏凤江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学生,泰戈尔格外钟爱这位弟子,每逢外出讲演,他总把魏凤江带在身边,并要求魏凤江把他的讲演辞记录下来。这一殊荣,使圣蒂尼克坦的国际大学的同学们艳羡不已。以致有一次,英迪拉(即后来连任四届印度总理的甘地夫人)在泰翁面前娇嗔道:“古鲁特父(意即师尊,是国际大学师生对泰戈尔的尊称)太偏爱魏了,这可不行!”
当时,国际大学师生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泰翁对魏凤江的饮食起居都要亲自过问,予以照顾。有一天,泰戈尔见魏凤江独自烧“小灶”梅干菜烧肉,便用筷子不熟练地夹了一块放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起来,还喷喷称赞道:“这菜跟茶叶一样,味道倒也不错。”逗得魏凤江直乐…….
三、把印度的心思传递到中国
驻足于一张大镜框前,我凝视良久。这是一张泰戈尔和他的国际大学第一批毕业生的合影,逾越了半个多世纪,我仍能从照片上辨析出立在泰戈尔身后的那个唯一的中国学生魏凤江。
这两个由私人创办的纪念馆,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首家民间国际博物馆。在这里,魏老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人士,而其中,又以印度友好人士最多。因此,有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用英文题下了“国际老人魏凤江”一语。
198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头条刊发了一篇署名魏凤江的文章:《怀念英迪拉》。
这篇文章很快在新德里的上层官员们手中传阅。自1962年在“麦克马洪线”上发生的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停息20年,然而冷战后的阴云仍未散尽。这篇刊发于中国官方报纸上的文章,无疑像一股暖风,吹过了冰封的喜玛拉雅山。
印度的高层领导人想不失体面地邀请一位非官方的中国友人来印度访问,并通过这位朋友,把印度的心思传递到中国。于是,1987年4月11日,76岁的魏凤江飞 向了那块曾经抚育过他青春中最灿烂岁月的土地!
四、重返国际大学
1987年4月11日这一天,印度各大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载了魏凤江访印的消息,并刊有这位已76岁的中国友人的大幅照片,魏凤江顿时成了印度的新闻人物。4月21日,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全体师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盛会,迎接魏凤江的来访。学生代表用中国普通话致词,发音正确清楚,并向客人献上花束和锦旗。锦旗上写的欢迎词,文字端正秀丽。文曰:
尊敬的魏凤江教授:
我们热烈欢迎您重回中国学院,欢迎您带着怀念之情,重归圣蒂尼克坦。您离开这里50年了,此行对您犹如重回故乡。特别今日欣逢我院50周年之庆,当我们在此奠定新的里程碑之际,您的光临是我们的荣耀。50年过去了,我们引以为荣的是,中国学院为世界各地造就了许多卓越的学者,他们不但带走了学识,而且带走了学院的学风和精神,而您是其中最卓越的一员,我们再次欢迎您重返母校。
欢迎您——在中国为泰戈尔精神不倦呐喊的老校友。
4月27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新德里国会大厦亲切地会见了当年他母亲的同窗学友魏凤江教授。当魏凤江把他在青年时代亲自拍摄的尼赫鲁照片和一张昔年英迪拉给他的亲笔签名照递给拉吉夫总理时,拉吉夫仔细端详着照片,他连连说:“这是我外公,他长得很帅。”又指指英迪拉的签名说:“我母亲的题名,感谢您珍藏了半个多世纪!”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魏凤江,这位耄耋长者,故地重游,不胜唏嘘!50多年前的师生,现在大多不在世上,即使个别幸存者也影踪难觅了。当他在圣雄甘地被刺的比拉祈祷场徘徊时,当他在泰戈尔临终的床榻前静坐时,当他在英 迪拉墓前默哀时,他的泪水止不住地涌出眼眶。
五、拉吉夫:“您是我最尊敬的长辈。”
魏凤江访印回国后,担当起了中印友谊的“民间大使”。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魏凤江的长篇文章:《我与尼赫鲁一家的交往》。文章发表未几 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偕夫人访华,这是中印两国自1962年以来的第一位印度总理到中国访问。拉吉夫·甘地夫妇在北京亲切会见了魏凤江教授,凝视着面前这位精神焕发的长者,拉吉夫总理满怀深情地说:“亲爱的老人,您是我最尊敬的长辈。”
1993年9月7日,拉奥总理访华再次接见了魏凤江,并对《印度导报》发表访华观感时,特别提到魏凤江教授为发展印中友谊而作出的不懈的努力……
六、我们永远缅怀他
在经历了人世的风风雨雨之后,魏凤江教授于今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了。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发来了唁电,电函对于这位中国平民的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电文如下:
亲爱的魏超云女士:
我们极其沉痛地获悉,您的父亲魏凤江教授不幸去世。魏凤江先生作为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印度国际大学第一位中国学生,他一生都为架设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桥梁而工作。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研究学者所做的贡献和他对构筑印度和中国更紧密关系的热情,将永远与我们同在。魏凤江教授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所作的毕生贡献,将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令我们感到鼓舞的是,魏凤江教授曾经用他收集的重要文献和实物,建立了泰戈尔纪念馆。这将使我们永远怀念他和伟大诗人泰戈尔以及印度的不解之缘。
我们祈愿魏凤江先生安息。
你的忠诚的
印度总理 瓦杰帕伊
2004年3月9日
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