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相互借鉴、交流、实践,我国理化类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导师制为主体,多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的基本格局,该文着重对各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特点归纳,提出了改进、优化培养模式的方向。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培养 导师 工作站 轮转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91-02
理化类研究生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队伍的重要力量,是未来高端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出一支思想道德合格、科学素养优良的高质量理化类研究生队伍,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尤为重要。理化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研究生进行自然科学探索和尋求科学真理的能力,科学研究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更是研究生创造知识的途径[1]。“求真、求实、求精、求是”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科研素质的基础,即实事求是,是严谨科学作风的具体表现[2]。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现有理化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偏重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科教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紧密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3]。在国内外多年的相互借鉴、交流、实践中,我国理化类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导师制为主体,多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的基本态势[4-5],该文着重对各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归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现阶段我国理化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导师制
导师制是当下我国培养理化类研究生的主流教育制度,主要形式是由一个拥有相当资质和富有科研经验的老师,同时培养若干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研究方向,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符合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导研”关系,经过我国多年的实践,又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类型。
(1)全面一揽型:导师极有责任心,研究生不用自己设计,只需按照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实验操作的步骤去执行,非常适合有“等、靠、要”思想的研究生。学生也能出不少成果,但大多没有自己的研发思想。
(2)放养型:导师只提供实验室和研究经费,完全放任研究生自行探究,学生有具体的设想和问题,导师基本会参加讨论,但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非常适合自制力强、思想活跃的研究生。
(3)工厂生产型:导师只要求学生做具体的某个实验,然后导师拿到多个学生漂亮结果后自己组装写文章,学生就相当工厂里流水线作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为了高效生产文章而存在。
(4)个性化培养型:不拘于固定模式,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对于不同的学生,在学术思想、实验技能、阅读与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上都做到不同要求和指导,符合个性化培养教育理念。但要做到这种“导师”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掌握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所带研究生数量不多,3~6名;精力充沛,富有耐心。现实中这种导师实在不是很多。
2 多重导师制度
多重导师制是导师制的一种发展和延伸,主要是一年级时给学生配备生活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二年级时开始配备科研导师,毕业最后一年时配备实践导师,也有对应的学分。这种培养模式很像本科班建制和学分制的延伸,特点是适合大规模、大批次培养研究生。我国近年很多院校扩招之后,采取此种模式,但是否适合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模式有待观察和探讨。
3 企业工作站制
培养单位根据企业方生产和科研的需要,选派若干完成了基本课程学习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参加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生在参加企业攻关项目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进入企业工作站工作的研究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在站工作期间所形成的研究论文,可在国内外期刊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单位为校企双方;在站研究生科研成果归企方所有。
此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在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自己科研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最能为企业所需、所用、所留;从在站研究生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及现场评价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有效扩大了研究生的视野和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国近年,部分大学、研究所开始了相关的探索,例如2002年石油大学就开始企业工作站制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课题指导小组制
把若干名理化类研究生分配到一个课题组,一个课题组就是一个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各老师分工协作,以讲授、自学、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综述最新进展等方式,负责学生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撰写学位论文。指导小组积极发挥在研课题优势,以课题攻克难题为方向,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使研究生坚实而宽广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前沿进展。
每个研究生一进课题组就负责一些实验室的公共事务,诸如一些常用仪器的日常维护,基础试剂的购买,共用试剂的管理等,逐渐让研究生正确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小组内研究生定期组织专题报告,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由指导小组各成员老师一起点评和指导。
在实验实践中,小组内新、老研究生之间一些特殊试验方法的传帮带、文献资料的共享等,会形成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指导小组各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所在所为,会潜移默化式的不断培养研究生献身科学、敬业、团结协作和求实的态度,拥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此种模式的特点是,研究生在和谐的团队科研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良好的心态,为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成功而欣喜,为其失败而惋惜。大家相互协作,积极探讨问题,每个人的研究都会兼听则明,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实验室轮转制
借鉴于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让第一年的理化类研究生分别到3~5个不同的实验室或课题组开展2~3个月左右的研究学习,接触不同的实验室和课题,开拓眼界,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向,学习不同的实验技术和更多交叉学科知识,接触更多的教授和學生,在轮转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专长发挥点后,再来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和导师。同时导师也在与不同的学生接触中,与学生有更多时间互相了解,会更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从而更好合作。
这种制度特点是能更好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研究生的视野,挖掘研究生的研究潜力,为导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双向选择空间,也能让研究生能够享受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尽快地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与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欧美,轮转制度已实行了近60年,是很多一流高校实验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可以有效地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权利,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1世纪以来,轮转制度在国内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中科院的部分研究所已有所尝试。
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各培养单位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全方位拓展办学空间,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以质取胜;继续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志玲,勾凌燕,刘景东.导师在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4):262-263.
[2] 杨子明.学术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1-3.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
[4]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5] 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培养 导师 工作站 轮转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91-02
理化类研究生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队伍的重要力量,是未来高端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出一支思想道德合格、科学素养优良的高质量理化类研究生队伍,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尤为重要。理化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研究生进行自然科学探索和尋求科学真理的能力,科学研究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更是研究生创造知识的途径[1]。“求真、求实、求精、求是”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科研素质的基础,即实事求是,是严谨科学作风的具体表现[2]。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现有理化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偏重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科教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紧密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3]。在国内外多年的相互借鉴、交流、实践中,我国理化类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导师制为主体,多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的基本态势[4-5],该文着重对各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归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现阶段我国理化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导师制
导师制是当下我国培养理化类研究生的主流教育制度,主要形式是由一个拥有相当资质和富有科研经验的老师,同时培养若干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研究方向,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符合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导研”关系,经过我国多年的实践,又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类型。
(1)全面一揽型:导师极有责任心,研究生不用自己设计,只需按照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实验操作的步骤去执行,非常适合有“等、靠、要”思想的研究生。学生也能出不少成果,但大多没有自己的研发思想。
(2)放养型:导师只提供实验室和研究经费,完全放任研究生自行探究,学生有具体的设想和问题,导师基本会参加讨论,但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非常适合自制力强、思想活跃的研究生。
(3)工厂生产型:导师只要求学生做具体的某个实验,然后导师拿到多个学生漂亮结果后自己组装写文章,学生就相当工厂里流水线作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为了高效生产文章而存在。
(4)个性化培养型:不拘于固定模式,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对于不同的学生,在学术思想、实验技能、阅读与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上都做到不同要求和指导,符合个性化培养教育理念。但要做到这种“导师”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掌握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所带研究生数量不多,3~6名;精力充沛,富有耐心。现实中这种导师实在不是很多。
2 多重导师制度
多重导师制是导师制的一种发展和延伸,主要是一年级时给学生配备生活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二年级时开始配备科研导师,毕业最后一年时配备实践导师,也有对应的学分。这种培养模式很像本科班建制和学分制的延伸,特点是适合大规模、大批次培养研究生。我国近年很多院校扩招之后,采取此种模式,但是否适合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模式有待观察和探讨。
3 企业工作站制
培养单位根据企业方生产和科研的需要,选派若干完成了基本课程学习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参加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生在参加企业攻关项目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进入企业工作站工作的研究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在站工作期间所形成的研究论文,可在国内外期刊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单位为校企双方;在站研究生科研成果归企方所有。
此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在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自己科研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最能为企业所需、所用、所留;从在站研究生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及现场评价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有效扩大了研究生的视野和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国近年,部分大学、研究所开始了相关的探索,例如2002年石油大学就开始企业工作站制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课题指导小组制
把若干名理化类研究生分配到一个课题组,一个课题组就是一个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各老师分工协作,以讲授、自学、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综述最新进展等方式,负责学生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撰写学位论文。指导小组积极发挥在研课题优势,以课题攻克难题为方向,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使研究生坚实而宽广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前沿进展。
每个研究生一进课题组就负责一些实验室的公共事务,诸如一些常用仪器的日常维护,基础试剂的购买,共用试剂的管理等,逐渐让研究生正确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小组内研究生定期组织专题报告,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由指导小组各成员老师一起点评和指导。
在实验实践中,小组内新、老研究生之间一些特殊试验方法的传帮带、文献资料的共享等,会形成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指导小组各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所在所为,会潜移默化式的不断培养研究生献身科学、敬业、团结协作和求实的态度,拥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此种模式的特点是,研究生在和谐的团队科研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良好的心态,为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成功而欣喜,为其失败而惋惜。大家相互协作,积极探讨问题,每个人的研究都会兼听则明,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实验室轮转制
借鉴于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让第一年的理化类研究生分别到3~5个不同的实验室或课题组开展2~3个月左右的研究学习,接触不同的实验室和课题,开拓眼界,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向,学习不同的实验技术和更多交叉学科知识,接触更多的教授和學生,在轮转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专长发挥点后,再来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和导师。同时导师也在与不同的学生接触中,与学生有更多时间互相了解,会更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从而更好合作。
这种制度特点是能更好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研究生的视野,挖掘研究生的研究潜力,为导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双向选择空间,也能让研究生能够享受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尽快地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与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欧美,轮转制度已实行了近60年,是很多一流高校实验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可以有效地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权利,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1世纪以来,轮转制度在国内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中科院的部分研究所已有所尝试。
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各培养单位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全方位拓展办学空间,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以质取胜;继续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志玲,勾凌燕,刘景东.导师在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4):262-263.
[2] 杨子明.学术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1-3.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
[4]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5] 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