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小足球时,稚嫩的小脸蛋上露出了无比满足的喜悦之情,于是,跑着、追着、扔着、拍着……和足球玩起了你追我赶的游戏,呐喊声、欢笑声在活动场地上此起彼伏。殊不知,一会儿某某小朋友被球绊倒了,一会儿突然有只足球从眼前“嗖”地飞过,又一会儿走廊的铝合金门发出“砰”的一声……太危险了,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对于幼儿园来说,安全第一,那小足球还让孩子们玩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一、百变足球——切合孩子实际
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器材对于开展活动尤为重要。孩子喜欢玩球,这是天性,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橡胶材料的足球太硬,又太大,而孩子本身也没有活动规则意识,又以自我为重心,导致在玩球活动中会有很多意外事故发生。所以,我们抓住了足球这一器材引发的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足球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利用布制作各种足球,针对班内孩子身高、胖瘦不同,量身定做各种大小、重量的布足球。如有大的布足球,适合身高偏高一点的孩子;布足球上加个尾巴,有助于孩子们训练“踢球”技能,培养眼、脚的协调能力。中大班的孩子在练习“射门”技能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布足球进行练习,不仅能练习踢球力度和瞄准度,又能避免踢伤脚。实践证明,由于布足球弹性小,质地相对软,在孩子的活动中就减少了危险性,提高了安全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布足球,在真足球和布足球之间体验玩球的乐趣,提高玩球的技能。
二、隐患排查——活动安全保障
活动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是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1.活动场地和投放材料上的隐患
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要先检查器械和设施是否安全,以免伤害孩子。供幼儿活动的水泥地面太硬,游戏材料有锋利的边角,或是因为天气的缘故使得活动场地存在有隐患,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东西,如钉子、石头、小树杈等都可能威胁到幼儿的安全。为了避免幼儿在活动场地和活动材料上受到伤害,教师要从孩子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保证材料、器械的安全。
2.活动人数和活动时间上的冲突
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无法全面照顾到每个幼儿,容易引发意外事故。另外,活动时间的同一性,如几个班的幼儿同时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造成场地面积的不足,也使得幼儿之间容易产生拥挤现象。比如,在组织幼儿足球场踢球比赛时,教师先要检查草地中有无玻璃碎片、小石子等危险东西;球门上有无危险的东西;多少人参加比赛;多少人参加拉拉队等。
三、制定规则——安全活动前提
进行活动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尤其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制订合理的活动规则更为重要。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应该讲明游戏活动的规则,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充分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保证孩子活动的安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听得进去,玩的时候往往忘乎所以。与其千防万防,不如把活动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这样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1.选择合适的场地玩球
在平时的谈话活动中,和孩子们讨论玩球的乐趣。举一些发生在他们身旁的事例,从中了解玩球的方法和一些危害,从而知道玩球时要选择空旷的场地,踢球时要看看前面有没有障碍物……
2.活动时要懂得劳逸结合
孩子们踢球就忘了所有的东西,有的时候汗流浃背,也很正常。这时候,老师可以提醒他们休息一下,但最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懂得劳逸结合,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
3.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总有一些疏忽的地方,不能为每个孩子考虑周全,当孩子遇到一些危险时,要学会自我防备,避免受到伤害。
四、调整策略——掌控活动安全
体育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丰富性以及游戏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繁性,使得这一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该如何兼顾幼儿在玩球活动中的安全与自由活动,这还有待于教师对安全调整策略的合理运用,如:
标志调控——安全标记的出现,可以提醒幼儿哪里可以玩,哪里不能靠近;哪里可以跑,哪里小心绊倒等等。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在玩球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安全标记,贴在幼儿视线能触及的地方,用来提醒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活动安全。
观察调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一眼千里”的观察力度,稍不留神,特别是自由活动的时候,场地范围相对较大,一些角落、大型运动器械对教师视线的阻碍,往往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活动随时调整观察时的站位,确保都能顾及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于出现的突发事故,要观察与指导相结合,不能因为强调安全而禁止幼儿进行一些“冒险性”的活动尝试,还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探索、自我的挑战,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玩球中的乐趣。
总之,在确保活动量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幼儿的安全,需要我们从细节方面入手,对幼儿的安全进行调控。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何时“约束”?何时“放手”?是值得我们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活动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杰茹.开展幼儿足球游戏,发展运动感知觉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9)
一、百变足球——切合孩子实际
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器材对于开展活动尤为重要。孩子喜欢玩球,这是天性,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橡胶材料的足球太硬,又太大,而孩子本身也没有活动规则意识,又以自我为重心,导致在玩球活动中会有很多意外事故发生。所以,我们抓住了足球这一器材引发的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足球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利用布制作各种足球,针对班内孩子身高、胖瘦不同,量身定做各种大小、重量的布足球。如有大的布足球,适合身高偏高一点的孩子;布足球上加个尾巴,有助于孩子们训练“踢球”技能,培养眼、脚的协调能力。中大班的孩子在练习“射门”技能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布足球进行练习,不仅能练习踢球力度和瞄准度,又能避免踢伤脚。实践证明,由于布足球弹性小,质地相对软,在孩子的活动中就减少了危险性,提高了安全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布足球,在真足球和布足球之间体验玩球的乐趣,提高玩球的技能。
二、隐患排查——活动安全保障
活动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是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1.活动场地和投放材料上的隐患
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要先检查器械和设施是否安全,以免伤害孩子。供幼儿活动的水泥地面太硬,游戏材料有锋利的边角,或是因为天气的缘故使得活动场地存在有隐患,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东西,如钉子、石头、小树杈等都可能威胁到幼儿的安全。为了避免幼儿在活动场地和活动材料上受到伤害,教师要从孩子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保证材料、器械的安全。
2.活动人数和活动时间上的冲突
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无法全面照顾到每个幼儿,容易引发意外事故。另外,活动时间的同一性,如几个班的幼儿同时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造成场地面积的不足,也使得幼儿之间容易产生拥挤现象。比如,在组织幼儿足球场踢球比赛时,教师先要检查草地中有无玻璃碎片、小石子等危险东西;球门上有无危险的东西;多少人参加比赛;多少人参加拉拉队等。
三、制定规则——安全活动前提
进行活动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尤其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制订合理的活动规则更为重要。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应该讲明游戏活动的规则,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充分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保证孩子活动的安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听得进去,玩的时候往往忘乎所以。与其千防万防,不如把活动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这样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1.选择合适的场地玩球
在平时的谈话活动中,和孩子们讨论玩球的乐趣。举一些发生在他们身旁的事例,从中了解玩球的方法和一些危害,从而知道玩球时要选择空旷的场地,踢球时要看看前面有没有障碍物……
2.活动时要懂得劳逸结合
孩子们踢球就忘了所有的东西,有的时候汗流浃背,也很正常。这时候,老师可以提醒他们休息一下,但最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懂得劳逸结合,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
3.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总有一些疏忽的地方,不能为每个孩子考虑周全,当孩子遇到一些危险时,要学会自我防备,避免受到伤害。
四、调整策略——掌控活动安全
体育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丰富性以及游戏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繁性,使得这一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该如何兼顾幼儿在玩球活动中的安全与自由活动,这还有待于教师对安全调整策略的合理运用,如:
标志调控——安全标记的出现,可以提醒幼儿哪里可以玩,哪里不能靠近;哪里可以跑,哪里小心绊倒等等。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在玩球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安全标记,贴在幼儿视线能触及的地方,用来提醒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活动安全。
观察调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一眼千里”的观察力度,稍不留神,特别是自由活动的时候,场地范围相对较大,一些角落、大型运动器械对教师视线的阻碍,往往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活动随时调整观察时的站位,确保都能顾及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于出现的突发事故,要观察与指导相结合,不能因为强调安全而禁止幼儿进行一些“冒险性”的活动尝试,还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探索、自我的挑战,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玩球中的乐趣。
总之,在确保活动量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幼儿的安全,需要我们从细节方面入手,对幼儿的安全进行调控。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何时“约束”?何时“放手”?是值得我们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活动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杰茹.开展幼儿足球游戏,发展运动感知觉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