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一定要有自信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许多优秀教师写的关于他们自己专业成长的文章,我觉得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们有丰厚的思想、经验等的积淀,并能够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长期钻研以外,他们还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信。
  因为自信,他们虽然致力于学习名家大师的文章,借鉴专家学者的理论,但是他们不唯书,不唯上,而是更加看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自己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于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也有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为自信,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思考、探索、设想付诸行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人的做法,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并且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验证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日趋成熟、完善。
  因为自信,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心得、反思、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同仁分享、评判。他们也因此体验了成长的滋味,收获了成功的幸福,也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老师,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有学识——与人交流,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和人聊天,眉飞色舞、灵光闪现;论及教育,慷慨陈词、理据得当;上公开课,设计精妙、效果良好……可却很少有人能够对自己的教学作出一个理性的概括,更说不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其实,如果能把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来一个回头望,总结出来,作个梳理,也许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好、教学思想也罢,也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比照名师大家的经验,我感觉,除了自己业务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思考不深入、不深刻、不深透等原因以外,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老觉得自己的思考设计赶不上、比不上名师大家的,没有资料上介绍的权威性强、大家认可度高,于是习惯于搜索前人的看法和做法,喜欢接受前人的观点和认识,在教学中往往会照搬照抄专家学者的经典论述与策略。由此,也导致了自己思考的滞后,思维的惰性,久而久之,不仅教学没进步,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教学成了一份毫无生机的苦差事,没到退休的年龄,脑子里经常想着哪一天学校才能不让我站讲台这样遥远的事情。
  因此,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自信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就应该有足够的专业自信,哪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教学参考书上的、名师大家的设计优秀,但是只要是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就应该将之付诸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之逐渐丰盈。这樣,也许才能称得上是自己在做着教育、做着教学,而不只是知识的传声筒。
  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说到底可能就是教师的自信。教师应该拥有自信,学校也应该着力培养教师的自信心!
其他文献
学习和教育是一回事吗?  这个问题如果不去问,好像还大概知道,一问,反倒让人糊涂了。不做专门的研究,一时很难说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读完法国人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似乎明白了关注学习比关注教育更为重要。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和家长面对孩子学习中的问题手足无措,正是对学习问题了解不深入,研究不透彻的结果。  最近,这本书很受追捧,因为作为专业书籍,这是一本比较通俗晓畅而且不乏趣味的书。  焦
期刊
所有教育家在谈论教育的时候都会强调,接受教育者的个性,也会要求针对每个孩子采取独特的教育方式。但是当我们同时面对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学生时,学校有自己的标准、社会有自己的要求、家长有自己的期盼、老师有自己的评判,所有与孩子相关的人都会要求孩子像一个“标准件”一样完美。  当学生像一件工业“标准件”一样被品评的时候,就有了“坏孩子”。因为工业生产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就是废品,这样既
期刊
教育如同农业,是“慢的事业”。人的成长需要“生命积累”,教育是否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让“生命积累”变得温柔、温暖、顺势而为。  上世纪,教育家怀特海提出了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人的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  信息技术是否可以让传统生硬的教育方式变得温柔可亲,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否可以让传统的管理者、指挥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支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