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从严格意义上说,关系只是对于人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具体而言,即是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中介教材等三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一个课堂教学是和谐的,就是说它处于较高的融洽和协调状态,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内容充满活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一、和谐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和谐课堂教学即是指要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主体个性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构建包容差异,关注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二)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本。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教材都是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的,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协商性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渗透着和谐的氛围,教师平等诚实对待学生,实行民主领导,师生间高度的信任、尊重。另外,整个课堂“张—弛有致,尊重人的生物节律,尽显和谐。
和谐课堂教学应是创新的。教材应是有创造空间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创造精神的发挥,以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课堂教学应是高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并不以分数来界定教学效果,而是尊重个体的差异,以个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在课堂上,以知识为中介,师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得到启发,是完整的真正实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和谐课堂的策略
第一、变“封闭”为“开放” ,提升生活气息
首先是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连,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空间。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变“预设”为“生成” ,改善思维质量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通过情感、思维和智慧的交流,学生、教师、学习的内容之间深入对话,超越预设,灵动生长。
第三、变“拦堵”为“疏导” ,维护学生个性正常发展
“拦堵”与“疏导”皆是方法,但“拦堵”是强迫,是在表面上着力,难免事与愿违,时常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师生关系激化。再者,“拦堵”是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因为,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只能使学生变得规规矩矩,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必然遭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通过有差异的具体指导,以宽广的胸襟来对待学生的幼稚和缺陷,以欣赏和赞扬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为不同发展方向和层次的学生营造了共同发展的空间,也为不同风格教师的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第四、变“指令”为“鼓励” ,挖掘学生潜能
有人在教师中随机抽取3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3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这一“是”一“否”虽有太多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指令”多,“鼓励”少;机械命令多,人文关怀少。教师要把学生切实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之灯长明,并在民主、和谐的大课堂中尽情地发展自我。
第五、变“威严”为“微笑” ,提升生命质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一公式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认错时,微笑是一种谅解;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变“威严”为“微笑”,把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的体现、亲切的象征,使微笑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
总之,和谐课堂,立意课堂变化,切实发展好每一个学生,使教育变得实在,学生发展有生机,是有效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
一、和谐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和谐课堂教学即是指要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主体个性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构建包容差异,关注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二)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本。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教材都是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的,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协商性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渗透着和谐的氛围,教师平等诚实对待学生,实行民主领导,师生间高度的信任、尊重。另外,整个课堂“张—弛有致,尊重人的生物节律,尽显和谐。
和谐课堂教学应是创新的。教材应是有创造空间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创造精神的发挥,以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课堂教学应是高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并不以分数来界定教学效果,而是尊重个体的差异,以个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在课堂上,以知识为中介,师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得到启发,是完整的真正实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和谐课堂的策略
第一、变“封闭”为“开放” ,提升生活气息
首先是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连,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空间。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变“预设”为“生成” ,改善思维质量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通过情感、思维和智慧的交流,学生、教师、学习的内容之间深入对话,超越预设,灵动生长。
第三、变“拦堵”为“疏导” ,维护学生个性正常发展
“拦堵”与“疏导”皆是方法,但“拦堵”是强迫,是在表面上着力,难免事与愿违,时常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师生关系激化。再者,“拦堵”是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因为,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只能使学生变得规规矩矩,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必然遭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通过有差异的具体指导,以宽广的胸襟来对待学生的幼稚和缺陷,以欣赏和赞扬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为不同发展方向和层次的学生营造了共同发展的空间,也为不同风格教师的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第四、变“指令”为“鼓励” ,挖掘学生潜能
有人在教师中随机抽取3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3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这一“是”一“否”虽有太多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指令”多,“鼓励”少;机械命令多,人文关怀少。教师要把学生切实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之灯长明,并在民主、和谐的大课堂中尽情地发展自我。
第五、变“威严”为“微笑” ,提升生命质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一公式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认错时,微笑是一种谅解;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变“威严”为“微笑”,把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的体现、亲切的象征,使微笑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
总之,和谐课堂,立意课堂变化,切实发展好每一个学生,使教育变得实在,学生发展有生机,是有效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