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结合,构成课程体系反映了课程间的内在关系、课程逻辑和课程结构,是科学构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受益范围体现在从整体上规范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核心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201-02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学校层次和专业设置不同而有所差别,难以从整体上对本科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了全面提高中药资源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客观反映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能全面反映本学科特色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框架[1],按照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形成一体的要求,统一设置能反映该学科特色的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教学规范和教学模块,并实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为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一、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目标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具备中药学及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生产、保护、综合评价、开发利用等能力,能够在各类中药资源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流通领域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科学研究、综合利用、质量监控、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中药资源学专门人才[2]。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载体,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质量管理工程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结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反映了课程间的内在关系、课程逻辑和课程结构,是科学构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科学界定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性、适应性、相关性、层次化、个性化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规范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生理与生态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三、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研究意义与目标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整合,学生易于了解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思路清晰,易于掌握和理解课程重点内容,从而提高授课质量,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各门课程相互补充,有利于授课内容的更新,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知识传授更为专业化和系统化。核心课程的有机融合使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扩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明确理论讲授内容,重点讲解内容,自主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及如何实践,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教”“学”“练”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新教学模式转变,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精技能,重个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研究内容
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为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1.相关课程的彼此衔接与内容整合。药用植物学与拉丁语:拉丁语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植物学名和中药材命名法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授中植物分类学部分学习的基础与工具。
中药鉴定学与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是与中药鉴定学联系最紧密的关联课程。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中药鉴定学中讲授的药材鉴定四种方法:基原、显微、性状和理化鉴定,其中基原鉴别需要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基础,显微和性状鉴别必须有植物结构学的前期基础。在内容整合方面,鉴定学药材知识中的药材基原部分由植物学重点讲解,鉴定学不做重点讲授;药材显微鉴定部分可由药用植物显微结构部分扩充讲解。同时,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中药炮制和中药分析做好专业基础。
中药资源学与相关课程:中药资源学作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前期在药材基原和药材品质方面需要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内容做基础。但在衔接过程中,可简化前期课程已讲解的药材基原及植物分类等内容,重点讲解资源的分布,重要药用资源的形成与保护。在中药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课程讲解过程中,讲解重点可放在开发利用和产品应用上。
药用植物学与栽培学、生理与生态:植物栽培需要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习性,这些内容大部分已在植物学中讲解,栽培学重点应放在植物的栽培方法上;药用植物生理与生态讲授时,同样要对前期讲解过的植物结构和形态内容简略,重点讲授植物的生理变化和生态学意义。
专业核心课程: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都需要用到植物栽培方法、生理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护方法等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都在相关课程中讲解,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全面。
2.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后的实践教学研究。在综合设计、整体构思、理清每门核心课程关系、明确各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明确要点,打造科学合理、关系明晰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后,课程内容整合需要在保证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授前提下,增加体现课程整合内容的创新性实验课程[4],以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5],增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开设课程整合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课[6],运用对比法比较验证性与综合性实验课教学效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7],提供多知识点、多角度课程资源共享,运用调查法获得资源共享效果;增加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的应用,比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课程结合多为相关课程,课程建设衔接紧密,内容整合严谨,其他课程设置较少;最大化地利用现有各类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建设,并采用一体化的构建思路,竭力打造易用、高效、优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现状,建立开放性、立体式实践教学课程新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受益范围体现在整体上规范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7):72-74.
[2]乔永刚,牛颜冰,梁建萍,等.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轻工科技,2016,12(217):166-168.
[3]魏胜利,王文全,刘勇,等.简论中药资源专业人才培养与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趋势的对接[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877-880.
[4]陈惠杰,刁磊.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4,(11):32-33.
[5]齐伟辰,朱妮娜,张天柱,等.《药用植物学》多重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6):26-29.
[6]王丽瑶,陈琳琳,汪维云.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29-3830
[7]齐伟辰,蔡广知,王哲,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報,2015,31(5):1082-1083.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核心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201-02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学校层次和专业设置不同而有所差别,难以从整体上对本科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了全面提高中药资源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客观反映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能全面反映本学科特色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框架[1],按照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形成一体的要求,统一设置能反映该学科特色的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教学规范和教学模块,并实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为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一、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目标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具备中药学及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生产、保护、综合评价、开发利用等能力,能够在各类中药资源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流通领域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科学研究、综合利用、质量监控、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中药资源学专门人才[2]。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载体,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质量管理工程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结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反映了课程间的内在关系、课程逻辑和课程结构,是科学构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科学界定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性、适应性、相关性、层次化、个性化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规范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生理与生态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三、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研究意义与目标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整合,学生易于了解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思路清晰,易于掌握和理解课程重点内容,从而提高授课质量,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各门课程相互补充,有利于授课内容的更新,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知识传授更为专业化和系统化。核心课程的有机融合使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扩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明确理论讲授内容,重点讲解内容,自主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及如何实践,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教”“学”“练”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新教学模式转变,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精技能,重个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研究内容
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为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服务。
1.相关课程的彼此衔接与内容整合。药用植物学与拉丁语:拉丁语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植物学名和中药材命名法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授中植物分类学部分学习的基础与工具。
中药鉴定学与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是与中药鉴定学联系最紧密的关联课程。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中药鉴定学中讲授的药材鉴定四种方法:基原、显微、性状和理化鉴定,其中基原鉴别需要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基础,显微和性状鉴别必须有植物结构学的前期基础。在内容整合方面,鉴定学药材知识中的药材基原部分由植物学重点讲解,鉴定学不做重点讲授;药材显微鉴定部分可由药用植物显微结构部分扩充讲解。同时,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中药炮制和中药分析做好专业基础。
中药资源学与相关课程:中药资源学作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前期在药材基原和药材品质方面需要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内容做基础。但在衔接过程中,可简化前期课程已讲解的药材基原及植物分类等内容,重点讲解资源的分布,重要药用资源的形成与保护。在中药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课程讲解过程中,讲解重点可放在开发利用和产品应用上。
药用植物学与栽培学、生理与生态:植物栽培需要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习性,这些内容大部分已在植物学中讲解,栽培学重点应放在植物的栽培方法上;药用植物生理与生态讲授时,同样要对前期讲解过的植物结构和形态内容简略,重点讲授植物的生理变化和生态学意义。
专业核心课程: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都需要用到植物栽培方法、生理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护方法等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都在相关课程中讲解,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全面。
2.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后的实践教学研究。在综合设计、整体构思、理清每门核心课程关系、明确各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明确要点,打造科学合理、关系明晰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后,课程内容整合需要在保证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授前提下,增加体现课程整合内容的创新性实验课程[4],以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5],增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开设课程整合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课[6],运用对比法比较验证性与综合性实验课教学效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7],提供多知识点、多角度课程资源共享,运用调查法获得资源共享效果;增加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的应用,比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课程结合多为相关课程,课程建设衔接紧密,内容整合严谨,其他课程设置较少;最大化地利用现有各类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建设,并采用一体化的构建思路,竭力打造易用、高效、优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现状,建立开放性、立体式实践教学课程新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受益范围体现在整体上规范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7):72-74.
[2]乔永刚,牛颜冰,梁建萍,等.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轻工科技,2016,12(217):166-168.
[3]魏胜利,王文全,刘勇,等.简论中药资源专业人才培养与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趋势的对接[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877-880.
[4]陈惠杰,刁磊.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4,(11):32-33.
[5]齐伟辰,朱妮娜,张天柱,等.《药用植物学》多重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6):26-29.
[6]王丽瑶,陈琳琳,汪维云.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29-3830
[7]齐伟辰,蔡广知,王哲,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報,2015,31(5):1082-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