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台山赏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谁都知道,莲花是开在水里的,一旦离开水,它会比任何花朵都枯萎得快。因此忽然间有人说莲花开上了树,我
  当然是很吃惊的。然而永平县境内的宝台山上,就生长着这样一种奇特的植物,它叫木莲花,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为珍奇的冰期花卉之一。
  宝台山因山形酷似莲花,且山上遍长珍奇名贵的木莲花树,又名木莲花山。它是滇西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一方净土,位于永平县城南部50多公里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虽然对宝台山向往已久,但我竟是到了40岁才登上宝台山。其实,我的家在离宝台山仅有50多公里的县城附近,别说坐车,就是走,也早该拜谒这座心中的神山了。可能仙缘未动吧!我一直在茫茫人海中痴痴地等、苦苦地盼,辛勤打拼,唯一的借口便是“忙”!
  据载,宝台山的木莲花,可分为杜氏木莲和阙氏木莲两大类,其为木兰科木莲属落叶乔木,又名黄心树。博南古道上的木莲花山因了这珍贵的植物,整座原始森林都充满了木莲花的芳香。木莲花树形高大,枝干挺拔,状若木棉,但枝条较为纤细,为宝塔形圆柱花序,无论花瓣、色泽,均与莲花相像。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二月徒步考察宝台山时,恰逢木莲花竞相盛开,他在《滇游日记》中曾详细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南山如屏,高穹如面墙。其上多木莲,树极高大,花开如莲。有黄白蓝紫诸色,瓣凡二十片,每二月则未叶先花,三月则花落而叶生矣。”如今,有人说木莲花常年只有12瓣,闰年却有13瓣,甚为神奇。
  初见木莲花,是在宝台山金光寺大门外。大雨初霁,几棵10米多高,略显清瘦的树木,枝干上披挂着翠绿、松软、轻灵若发丝的青苔,整棵树木不着一叶而繁花似锦,在斜风细雨的拂动中含娇吐蕊,高贵而典雅。在这百花争奇斗艳的季节,木莲花吐芳含笑,为迷人的春光增添了一片动人的秀色。木莲花如水中芙蓉般大小,朵朵合捧向天,粉中泛白,颜色从上而下、由浅及深,宛若有光从花心放出,花朵洁净多姿,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置身花海,漫步树下,朵朵莲花佛光闪现,一派清寂,令人心醉。
  宝台山的主峰名为“大顶”,植被厚密,山色凝重,苍翠欲滴。远远望去,只见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山峰蜿蜒衔抱,紧紧簇拥着高峻清秀的主峰,形如一朵精巧别致的大莲花。那美丽圣洁的木莲花,多生长于此峰,总计不下千亩。每到木莲花开放的季节,只见涨潮般起伏浩荡的绿海中,间或有一团团的殷红、粉红或素白,分外的明媚惹眼。在漫无边际的浓绿中,突然爆出这么些绚烂的花色,不但令人赏心悦目,其幽香淡雅,更给人一种清秀端庄,高贵圣洁的感觉。难怪诗人袁枚曾因此赋诗一首赠木莲花:
  云海荡波涛,一碧千万顷。
  莲花认作池,误生高树顶。
  宝台山的木莲花,花色各不相同,有粉红,也有朱红。明代前有过黄、蓝、褐色的,现已绝迹。木莲花是第四冰期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被植物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树高大多达30米。
  每年的二至三月,是木莲花竞相开放的时期,也是进山观赏木莲奇观,从事生态旅游的最佳季节。一进山中,便会有一股馨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那清纯的香气,便是从木莲花的花蕊中散发出来的。这种独特的香气,清纯圣洁,淡雅朴素,难怪佛教《贝叶经》把木莲花称誉为“佛种灵苗”,其喻意昭然若见。
  四月上旬,木莲花花瓣凋落,开始挂果抽叶。其果实聚合蓇(艹突),呈球果状,卵圆形,紫红色。每果约有种子十余粒,中秋节前后成熟,但采收极为困难,多被松鼠吃掉,繁殖也极不容易。木莲花不但对研究植物进化和地质科学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是美化庭院公园的理想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可惜,至今还从未有人把木莲花从仙山移入尘世,而得以成活的,其高洁不屈的品格,令人钦佩。
  
  二
  
  杜鹃是宝台山的又一名花,其种类繁多,分为常绿和半常绿杜鹃。品种有映山红、云南杜鹃、万里红和黄踯躅等二十多种。其中尤以大叶杜鹃、紫杜鹃、黄花杜鹃、柞花杜鹃、碎花杜鹃、白杜鹃等品种最为耀眼。
  宝台山上生长的杜鹃,花奇色艳,千姿百态,有的高不盈尺,有的巨树参天。每到花开时节,满山遍野万花竞放,灿若云锦。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诗中说的:“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浓。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宝台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原始森林15万亩。保护区内气候温和,干湿分明,降水集中,适宜植物生长。人在山中,仿佛身处绿海波涛之中。头顶,林木葳蕤,不见天日;地上,苔藓铺地,软绵绵地一脚下去,就能踩出绿汁来。那层层叠翠、高大婆娑的乔木和灌木林,多种多样、轻盈飘逸的附生植物,驰名中外的鸽子花、木莲花,树形高大的冬樱花、云南山茶,同种类丰富的秋海棠在一起相依相偎,姹紫嫣红。据1989年的森林资源调查,保护区内共有各类植物1000余种,花卉有6大类型50余种,而杜鹃花是保护区内生长最普遍、花色最齐全的花卉之一。
  阳春三月,多彩多姿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宝台山上繁花乱眼,乃至有“五步一国色,十步一天香”的赞誉。进入林区,随处都能见到树干高达二三十米的大叶杜鹃或矮不及尺长的碎花杜鹃,任意铺排,开落自便,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从区域上看,有的成片成林达百亩以上,其中杂树甚少,蔚为壮观;有的则在众多树木花卉中独树一帜,傲然生辉。从树型上看,有的百年老树耸入云天,苍劲的枯枝上点缀着几朵血色花朵,逼人眼目;有的则树矮枝短,依偎于路边道旁的杂草灌木丛中。从花型上看,有的大如碗盏,花团锦簇,绚丽无比;有的如繁星点点,娇小玲珑。从花色上看,红、白、紫、黄浓浓淡淡,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在各种杜鹃中,凸尖杜鹃是最为珍贵的一种,它与宝台山独有的木莲花一样,同属珍稀植物。
  宝台山的杜鹃花经过一个多月的繁花期,四月初开始凋落。此时进入宝台山,别有一番韵味。林间很少受到太阳直射,遍地的花瓣减缓了枯萎的速度,似乎不甘心褪去各自娇美的容颜,仍然光彩夺目地铺陈在林地间、小道上。游人踏着松软的花瓣、树叶铺就的道路,脸上无不洋溢出心醉神迷的惬意和满足。
  
  (旅游之窗主持 杨泽文)
其他文献
漾濞县位于大理州西部,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马  成批结队  奔忙于  丝绸 瓷器 茶叶  琉璃 宝石 翡翠   嫁娶中    古道上  风雨里  生命被命运  高一脚低一脚  踩成蹄印  路  马蹄的痕迹  博南古道的开篇   蜀身毒道的段落  深深浅浅  写满了悲欢    喧嚣过也罢  沉寂了也好   反正只要还存在  都是千年马帮  典当生命的  生死凭据  桥  千环百扣  漾濞
期刊
石门关    天开石门,千古奇观的石门关,是苍山西坡的一个著名景点。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用“插天拔地,骈立对峙”赞叹它。石门关位于苍山西坡的玉局峰和马龙峰之间,是两峰的雪水和雨水长期冲刷出的一大奇观。两峰相峙就像两扇直立对峙的大石门。壁立千仞,高耸挺拔,巍然屹立,数十里以外就能遥见其姿。  走进石门关,抬头仰望,就会晕头转向,耳朵轰鸣,站立不稳。陡壁悬崖上的石块就像高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险象环生
期刊
今天我们去街上  亲爱的去逛逛  那天我都看见了  你在商店时的眼神  我会记住一辈子  那件衣服是好看  那个发夹是漂亮  你喜欢我也喜欢  要买你就买吧  别攥手心一把汗  走吧再去看看  下月就要回乡过年  要给父母买点东西  该给孩子买个玩具  快一年了我在城里打工  还没买过什么给你  减弱你的美亲爱的  不是我打工的本意  还记得那句诗吗  千金散尽还复还  走吧到街上去  清清爽爽高
期刊
一直不愿去回忆那棵树,它的花朵是那么的美丽,果实却是那么的苦涩,叫人觉得难以接受。对它的感情也就越发地矛盾起来,不知道是爱它多一些,还是惧怕多一些呢?  在上班的路上要經过一个拐角,那是一片绿化地带,有两棵长绿的松柏树,有低矮的小叶黄杨,有春季绚烂的杜鹃花,也有冬季开放的山茶花;甚至,还有一棵枇杷树,尽管结的果子似乎不能吃,可也不断地吸引很多的尝试者,在初春季节里拿着小棍在树下一跳一跳地去敲打青涩
期刊
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精神的家园,是令人向往和憧憬的圣地。从高中走进大学,就如同沿着小溪和江河驶进了大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大学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新生可以尽情地遨游,充分地展现自己……因为年轻,所以他们风雨无阻;因为年轻,所以他们把梦追逐……  在我的宿舍旁边,有这样的一群女孩,她们每天一起出门上学,一起吃饭,一起逛校园,一起运动,一起嬉笑打闹,一起……什么都是一起,看到她们,仿佛看到了
期刊
那是读中学的时候,看到一首诗,标题叫《叶子花》,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这里,叶子也争着做花,花开第一百零一。”当时,我生活在小县城,自然不可能见到叶子花,叶子怎么也能变花呢?便觉得十分神奇。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到省城,才看到街道上叶子花多得很,而且多数用来做庭院的围拦,就像我们乡下用来做篱笆墙的野刺花,普通得很。巧的是在我们中文系宿舍的窗前,也有一大蓬,它藤状的茎已爬上了一个铁架,正好遮住了
期刊
赵敏,1965年生,白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教研员、政府公务员、编辑等工作。现供职于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任副所长,主任编辑。  至今已在《青岛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辽宁日报》、《青岛日报》、《厦门日报》、《云南日报》、《中国文化报》、《今晚报》、台湾《中国时报》、等近百家全国和海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
期刊
绕过九重山,转过十八弯,越过大江大河,在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大山里,有着这样一个寨子,它叫高老庄。  寨子里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高老山。一个土生土长的彝家汉子,他总是会说起自己年轻时的一些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真是窝里蹲,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天下”就是自己脚下这方圆几十里的土地,所有的人这一辈子就必须得扛着锄头与土地打交道。有时,他也静静地借这落日的余晖,抽着他那袋老旱烟,想象天空的另一边是
期刊
仁里邑是喜洲北边的大村子。南诏时喜洲称“大利”,唐樊绰《蛮书》说“大利流波涤彩”,是说那时喜洲栽桑养蚕,丝绸纺织业很发达,整个喜洲沉浸在涤彩流波中。而仁里邑本主庙《三堂庙碑》开头第一句就是“三堂庙,三利森木之祠也。“森木”是白语“祖先”的汉语硬译词,可以看出这是立碑的那个时代白汉语言会译中之一种译法。“三利”指的是仁里邑。祠”,指“聚灵祠”。仁里邑本主庙直到清末都称聚灵祠,大村十二个“登“(相当于
期刊
柳堤桥洞,苇篱茅舍,村落散居于柳屿之上,菜畦飘浮在碧水中间。水清若玉,波澄似镜,如一幅水气未干的水墨画,铺展在苍山云弄峰北侧的高原水乡洱源。  这就是邓川历史上有名的“烟渚渔村”右所西湖,整个湖面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水域面积4900多亩。湖内六村七岛,汊港交织,湖村相连。没有面石砌成的堤,没有水泥筑成的岸,没有凉亭水榭,没有快艇拖轮。一切天生地就,到处充满自然和谐的气息。当年明代地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