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生情,情动兴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声音、图像、动画等可以使文本立体生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感悟,与作者互通情感,从而有感而读。情蕴读中,文本才会被读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朗读 多媒体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齐读、领读、范读、跟读、大声诵读、低声吟咏等。《大纲》指出:朗读是最重点、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
  学生在朗读时,基本都能做到发音正确,通顺流利,但是要让学生再往前迈一小步,则有许多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是,虽然教材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篇篇文质兼美,但是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少,体验浅,要想让他们在真正深入理解文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直观、具体、生动地将声音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弥补学生认知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清新的空气、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一、声画结合,引人入胜
  “文字是有表情的”,大多数人同意这个观点。但对于学生来说,把文字转化成声音与图像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与阅历,所以对文字往往只能是“只观其形,不解其意”。凝练又夸张的古诗句更是难以理解,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磅礴的气势学生就比较难感受,如此夸张的手法学生也难解其意。而运用多媒体将庐山瀑布的全貌展现于学生面前,让那摇撼天地的声音直入学生耳中,经过这一番声画的震撼,学生对于庐山瀑布的声貌就会有直观的印象,对这句诗也会有生动的体验,读性大起,将画面融入朗读,自然记于脑中。
  声画结合,会让人立即进入当时情景之中,立体、生动、活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功效尤为显著。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课文第一句话就是“夏天真热”,虽然学生都经历过夏天,经历过那种酷热,但是在回忆经验上显然不够丰富,对于“热”的体验都很空泛。我播放了一幅画面:火红的太阳散发出炎炎的日光,一丝风也没有,树叶、草叶都打了卷,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如此画面再配上知了的叫声,让人顿时有了夏天的感觉,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结合已有的经验,并且诉诸语言:“中午热得都不想出门。”“只想一直在水里游泳。”“想吃很多冰激凌。”读书的时候,就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将“热”读了出来。反之,不运用多媒体,老师也许需要用很多语言描述夏天,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许难以明了,而一幅画加上一段声音,却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引入情景之中,事半而功倍。
  声音与画面相结合,能将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文字有了声音与表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脑中有了画面与声音,朗读就生动有趣多了,学生的读书声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至情至性。
  二、图文结合,情境立生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学生求得发展的途径。教学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注入往往只能流于表面,今天记住了,明天也许就忘了。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对文本产生兴趣,进而生发情感,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的学有所得。
  对于学生来说,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多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上课伊始,就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展现出来,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的欲望就增强了。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一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在引导学生产生自豪感时,适时简介台湾及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的蝴蝶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课文的热情大增,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欣赏美景。继而出示蝴蝶飞舞、穿越树林、飞越小溪等组图,学生在蝶舞翩翩的情境中,对文字的理解有了彩色的跳跃,朗读也更兴趣盎然,仿佛自己就是彩蝶中的一员,挥动着翅膀在阳光下前行。接着带他们来到蝴蝶谷中,欣赏各种蝴蝶的翩翩风姿,看着蝴蝶尽情舞动着,姿态优美,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学生也被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挥舞起自己的小手,在朗读时跟随蝴蝶翩翩起舞。美景能打动人心,让人从心底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教学本课时,一幅幅美丽的画,让学生身临其境,饱览了蝴蝶谷的美,丰富了自己的感情,读书时才能感情充沛,融情于景,融情于读。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图画与文字相结合,把人带入情境中,才能有感而读,让人“读好书”,终至“好读书”。
  三、诗画结合,意境凸显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一块,尤其是古诗词,凝聚了诗人的心血精魂,凝练含蓄、委婉曲折,不经过细细品味琢磨,难解其意其旨。诗歌的语言文字与现今的语言文字相隔许久,很多产生了语义变化,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因为”的意思,《过故人庄》中“过”是“拜访”的意思。疏通字词是最基本的,难点在理解作者的感情,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不是死记硬背了几首诗,再逐字逐句地翻译,试问诗的韵味在哪?诗的意境又如何寻得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初读诗歌后,观看一幅图画:高高的围墙,紧闭的门扉,似乎是死气沉沉,但在围墙的一角偷偷地伸出了一枝红杏。提问:为什么不是两枝,不是三枝,不是许多枝?多一点不更能体现春天吗?学生在思考后发现,花团锦簇并不能体现作者在突然发现春天到来时的那种惊喜,姹紫嫣红反而淹没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那一枝偷偷越过高墙的红杏正是体现了春天的不可阻挡,春天的盎然生机。此时再看这幅画,便会觉得恰如其分,传神细腻,进入春的意境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春意盎然,朗读时才会有活力。画面与诗句的结合,让学生进入难以感知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在朗读中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的古典诗歌单靠几个简简单单的意象,便能创造出意蕴丰富的意境。只有真正走入意境,才是理解了诗歌,感悟了诗歌独特的美。在教学古诗时,尽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将诗中景象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对于诗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真正用心读诗,体会这些如天籁般的诗歌,理解其中脉脉流淌的真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会进入意境中,超越时空与诗人交流,朗读会变得多姿多彩。
  四、情生意动,读活文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朗读同样如此,没有情感的朗读就如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只有融进自己的情感,读书声才会成为世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情感的流露。没有思维过程的参与,没有感情的融入,那样的读书声便只是“小和尚念经”。阅读教学就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读书声”有更丰富的内涵——加深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良好语感,从而唤起并再现作者创作文本时的真正意义。
  运用生动的画面再现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例如《特殊的葬礼》一文,先后展示大瀑布枯竭前后的图片声音,再出示总统在葬礼上致悼词的录像,学生自会对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瀑布喜爱和不舍,朗读时不仅仅读出大瀑布的气势,更有一份留恋。对日渐枯竭的瀑布则是充满悲伤,还有对破坏环境者的控诉。在听到总统的悼词时同样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环保的决心与呼吁。多媒体让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让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变得生动立体的文本,激荡出自己的情感,并将此诠释到朗读中,这样的读才是有效的读,才能真正将文字活化为自己的东西。
  音乐是全世界的共通语言,音乐的感染力不容小觑。很多课堂恰如其分地运用上一段音乐后,都会增色不少,学生不知不觉间沉醉于音乐营造出来的氛围中,思绪万千,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会升华。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先让学生听一遍曲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听一遍,同样的曲子,会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只是感受到曲子的悠扬,第二遍就仿佛能听见阿炳的心声,感想颇多。入情入境之后,文字就化成了音符,学生在朗读时不是简单地发音,而是奏乐,奏出阿炳的心声,也奏出自己的心声。
  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固然有其优点,能迅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感悟情,感悟语言的魅力,使朗读情感化。我们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多媒体不能滥用,只能恰当地使用,作为辅助手段促进教学来使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其他文献
班主任管理学生,如果多一份情感和理解,获得学生认同,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自己人,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此所谓软管理。  盛世遇良机,我担任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经过精心耕耘,培育出一个个优秀的人才,自觉惬意称心,收获颇丰,体会尤深有三:  一、浇花浇根本,育人育心灵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从何着手?根本是抓心灵陶冶,塑造美好心灵。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言行是靠大脑总指挥驾驭的,人的一切活动取决于思想意识
摘 要: 文章要能做到“情到深处感人心”,摒弃无病呻吟之风,前提是材料要感人,尽量从生活中找素材,并注意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关键是感情须真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如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诀窍是手法要多样,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技巧,才能写好文章的“感动点”。对文学、历史要有一定的了解与积累。  关键词: 记叙文 真情实感 表达艺术  古人写诗主张“情真而语直”;白居易说“感人
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中的互动,是指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即通过影响课堂氛围、课堂中的反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  现代的教育要求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为主动的求知地位。
摘 要: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其他行业,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产生心理问题,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缓解心理压力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摘 要: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努力摆脱世俗桎梏,执著追求自由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画家。而作品中的另一位画家施特略夫无法也不愿走出世俗世界,最终沦为平庸。前者代表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理想,后者成为西方物质文明的牺牲品,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对两位画家的对比,探讨造成两者不同结局的社会根源,表现在物欲的重压下精神自由与社会束缚之间的斗争,表达社会与艺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
摘 要: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解读。在众多的翻译家中庞德也许是大家容易遗忘的一位,因为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玄学个别色彩,且大部分的翻译理论未被整理成册。庞德倡导精确地表现细节,表现词语,表现片段和整个形象。本文从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入手,以葛浩文《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让读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更好地解读葛浩文的英译本《浮躁》,从而发现细节翻
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硬件设备比较差,学生的底子薄,如果化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学的效果。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化学
摘要: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级中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原本丰富的历史课堂失去了生动性、鲜活性。在新课程视野之下,教师要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学落脚点。从这个角度讲,要重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这既是改善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
摘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能形成有效阅读策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即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达到交际目的。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传授语言知识点,忽视渗透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
摘 要: 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在如此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温州医学院为例,简要分析医学类院校中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相较于其他理工科类院校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 学生就业优势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按理说环境类相关专业就业形势应该相当乐观,但因为我国如今还处于发展阶段,环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