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果文化”是学校利用现有条件,整合资源,给学生提供的一个特别的实践机会,是一种独具特色有实践价值的新的教学理念,希望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感受到成长的不易。而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两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之外的东西,所以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教学理念。据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意义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成果文化;道德与法治;小学
“成果文化”除了是实践活动之外,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将学生比作果子,希望通过学校一点一滴的浇灌而茁壮成长。如今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备良好的品格,有高尚的情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这种观念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契合“成果文化”的教学理念。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意义
将“成果文化”的相关理念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果文化”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让学生感知自然,学生可以见到更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也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其次,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做出的改变,是大环境变化的驱使,也是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所必要的,这种改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面对世界时始终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策略
2.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我感知的机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总结,才能让“成果文化”的实践课程发挥出该有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能知识面有限,对于有些东西的感知不到位,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每次实践课程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让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对“成果文化”有什么新的理解,这样教师也能及时理解学生的新思想,也契合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价值的目的。学生在每次思考中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做出一定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纠正,总结这次活动的不足以及可取之处。
2.2让学生参与果园实践,体会成果的过程
“成果文化”要深入的渗透,就需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不一样的课堂。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生活条件就比较优越,是在家长的宠爱中成长的孩子,接触并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如其课程名,是让学生们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成长的课程,在其中渗透“成果文化”,就要抓住其关键点——实践。教师有必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教室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参与果园的各环节的工作,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第三单元第七课为《生命最宝贵》,教师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一场实践活动去向学生传授这一章节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果树种植时进行这一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的去栽种树苗,每个小组有自己需要专门管理的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栽种、浇水、施肥等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培育生命的艰辛,之后植物慢慢成长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就在这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感受了“成果”的魅力。
2.3举办家校联合的活动,加深学生的认知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成果文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长,能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用正确的价值观看世界,能勇敢的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必要开展一场家校联合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成果文化”中。在这个实践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属于生活常识,家长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家长的带动,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成果文化中的理念,也让家长直观的理解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課本中,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为《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合活动让家长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物料。首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采摘,让学生了解自己生长地方的土地,正是这片土地孕育着我们,我们的吃穿用度都需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它生产着像果子之类的食物供养着人类,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感恩。之后,可以进行一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座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采摘的水果制作拼盘,家长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家乡水果的故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成果文化”与道德法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中渗透学校的育人理念是非常必要的。符合新时代要求下的教育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在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利用实践课程让学生理解“成果文化”的含义。
参考文献:
[1]万茹.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13-214.
[2]张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34-135.
关键词:成果文化;道德与法治;小学
“成果文化”除了是实践活动之外,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将学生比作果子,希望通过学校一点一滴的浇灌而茁壮成长。如今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备良好的品格,有高尚的情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这种观念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契合“成果文化”的教学理念。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意义
将“成果文化”的相关理念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果文化”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让学生感知自然,学生可以见到更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也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其次,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做出的改变,是大环境变化的驱使,也是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所必要的,这种改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面对世界时始终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成果文化”的策略
2.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我感知的机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总结,才能让“成果文化”的实践课程发挥出该有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能知识面有限,对于有些东西的感知不到位,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每次实践课程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让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对“成果文化”有什么新的理解,这样教师也能及时理解学生的新思想,也契合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价值的目的。学生在每次思考中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做出一定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纠正,总结这次活动的不足以及可取之处。
2.2让学生参与果园实践,体会成果的过程
“成果文化”要深入的渗透,就需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不一样的课堂。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生活条件就比较优越,是在家长的宠爱中成长的孩子,接触并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如其课程名,是让学生们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成长的课程,在其中渗透“成果文化”,就要抓住其关键点——实践。教师有必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教室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参与果园的各环节的工作,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第三单元第七课为《生命最宝贵》,教师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一场实践活动去向学生传授这一章节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果树种植时进行这一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的去栽种树苗,每个小组有自己需要专门管理的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栽种、浇水、施肥等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培育生命的艰辛,之后植物慢慢成长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就在这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感受了“成果”的魅力。
2.3举办家校联合的活动,加深学生的认知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成果文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长,能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用正确的价值观看世界,能勇敢的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必要开展一场家校联合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成果文化”中。在这个实践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属于生活常识,家长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家长的带动,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成果文化中的理念,也让家长直观的理解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課本中,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为《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合活动让家长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物料。首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采摘,让学生了解自己生长地方的土地,正是这片土地孕育着我们,我们的吃穿用度都需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它生产着像果子之类的食物供养着人类,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感恩。之后,可以进行一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座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采摘的水果制作拼盘,家长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家乡水果的故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成果文化”与道德法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中渗透学校的育人理念是非常必要的。符合新时代要求下的教育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在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利用实践课程让学生理解“成果文化”的含义。
参考文献:
[1]万茹.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13-214.
[2]张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