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打破中国既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两个市场更加统一富有活力,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市场均衡的双向流动,大幅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根据规划,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可以带动大量的消费,是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传统零售受益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A股市场的商业零售商公司的日子似乎不好过,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不光是百货,超市、专卖店也受到电商非常明显的冲击。
平安证券百货业研究员耿邦浩认为,现在城镇化的改造会给传统商业带来新的机遇,比如说像新建的高速,包括旧城的改造可能都会给传统的商业带来机遇。因为中国无论是在多么偏远的地区,其实都孕育着很强大的一些消费力,在三四线城市可能未来的空间会非常的大。
新型城镇化将深刻影响商贸零售行业布局。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看,“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更多是农民就地转化就业、城镇身份,避免人口过度向一二线大城市集中。
换言之,今后的城镇化进程将改变目前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镇向一二线大城市聚集的特征。目前的劳动力未来可能出现反哺归流向三四线中小城市。
德勤发表研究报告《中国零售力量2013》指出,当前零售行业正处于低迷的不景气状态。此外,报告表示未来中国连锁零售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几大趋势。
新型城镇化将为零售业带来新机遇,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比重上升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和三、四线城市与中小城市消费能力的提升。
多业态经营渐成主流,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发展。全渠道无缝购物兴起,网络与传统零售渠道相互融合,将消费者在各种不同渠道的购物体验无缝链接。
耿邦浩认为,这对于零售行业的城市布局将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未来一线城市普通劳动力预计将更为稀缺,成本上升幅度相对二三四线城市将更大,尤其相对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也会限制一线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区的新增消费需求。”
從成本与销售端两方面对一线城市商业布局构成压制,我们预计未来 一、二线城市对零售门店及网络服务的要求将更趋于精细化、个性化,从而形成差异化的错位竞争,避免“千店一面”的粗放型发展。
提升农村消费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市场与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消费渠道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1809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仅为9833 元,虽然近年来农村家庭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但也不能掩盖二者绝对额相差巨大的事实,这种差异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大、消费能力弱的结构性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7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而伴随城镇化建设而来的是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令农村市场增长空间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对于零售消费板块构成了长期利好支撑。
中国当前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偏好与城镇化的进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城镇化能拉动中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而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效应及消费心理趋同则会带来庞大的消费需求。
华融证券认为,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打破中国既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两个市场更加统一富有活力,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市场均衡的双向流动,大幅提高农村就近转移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养老医疗保障水平。
从操作层面看,主要在于使广大的农村通过城镇化的进程改变其固有的市场特征,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中国经济结构中重投资轻消费的畸形结构。
看好“城镇化”连锁商机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产业链的国际转移趋势和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结构的优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某些需求向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据了解,德国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美国50%的人口住在一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都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时期,日本的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三倍,德国是2.68倍,而我国只有0.98倍,所以基础服务业的缺失的确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软肋”。
“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能否在社会中占主体。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2.6%,但是中等收入群体仅约23%。如果户籍、土地等课题破解,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可能提升至40%左右,达到6亿人以上。这将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上升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对医疗、医药、保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及重大疾病患病率上升都将进一步促进医疗服务需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民营资本也有机会。现在在部分大城市,民营医院已逐渐站稳脚跟,随着医疗行业准入的进一步放宽,民营医院在未来或将占有更重要地位。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收入结构将发生显著改变。一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数据明显回升。比如说得益于劳动力人口的改变,使得大批的新城市人开始追求有尊严以及相对较高收入的生活,从而使得一般劳动力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在提升。二是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提速明显快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就说明了收入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进而对消费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由此,消费的结构重心将逐步从东部发达地区转向中西部发展中的地区,消费的人群重心将从富裕人群逐步转向中低收入人群,而消费的政策重心也会侧重鼓励和促进中低收入地区和人群的消费。这些信息无疑会改变着当前各路资金对消费股的追捧方向。
总体而言,中国城镇化发展孕育着巨大的企业机遇。可以预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巨量人口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无疑会带来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需求,由此派生的物流、商贸、零售等机遇同样令人期待。而在大城市,城镇化的深化则会带来产业升级、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机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根据规划,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可以带动大量的消费,是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传统零售受益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A股市场的商业零售商公司的日子似乎不好过,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不光是百货,超市、专卖店也受到电商非常明显的冲击。
平安证券百货业研究员耿邦浩认为,现在城镇化的改造会给传统商业带来新的机遇,比如说像新建的高速,包括旧城的改造可能都会给传统的商业带来机遇。因为中国无论是在多么偏远的地区,其实都孕育着很强大的一些消费力,在三四线城市可能未来的空间会非常的大。
新型城镇化将深刻影响商贸零售行业布局。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看,“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更多是农民就地转化就业、城镇身份,避免人口过度向一二线大城市集中。
换言之,今后的城镇化进程将改变目前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镇向一二线大城市聚集的特征。目前的劳动力未来可能出现反哺归流向三四线中小城市。
德勤发表研究报告《中国零售力量2013》指出,当前零售行业正处于低迷的不景气状态。此外,报告表示未来中国连锁零售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几大趋势。
新型城镇化将为零售业带来新机遇,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比重上升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和三、四线城市与中小城市消费能力的提升。
多业态经营渐成主流,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发展。全渠道无缝购物兴起,网络与传统零售渠道相互融合,将消费者在各种不同渠道的购物体验无缝链接。
耿邦浩认为,这对于零售行业的城市布局将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未来一线城市普通劳动力预计将更为稀缺,成本上升幅度相对二三四线城市将更大,尤其相对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也会限制一线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区的新增消费需求。”
從成本与销售端两方面对一线城市商业布局构成压制,我们预计未来 一、二线城市对零售门店及网络服务的要求将更趋于精细化、个性化,从而形成差异化的错位竞争,避免“千店一面”的粗放型发展。
提升农村消费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市场与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消费渠道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1809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仅为9833 元,虽然近年来农村家庭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但也不能掩盖二者绝对额相差巨大的事实,这种差异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大、消费能力弱的结构性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7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而伴随城镇化建设而来的是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令农村市场增长空间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对于零售消费板块构成了长期利好支撑。
中国当前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偏好与城镇化的进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城镇化能拉动中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而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效应及消费心理趋同则会带来庞大的消费需求。
华融证券认为,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打破中国既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两个市场更加统一富有活力,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市场均衡的双向流动,大幅提高农村就近转移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养老医疗保障水平。
从操作层面看,主要在于使广大的农村通过城镇化的进程改变其固有的市场特征,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中国经济结构中重投资轻消费的畸形结构。
看好“城镇化”连锁商机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产业链的国际转移趋势和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结构的优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某些需求向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据了解,德国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美国50%的人口住在一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都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时期,日本的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三倍,德国是2.68倍,而我国只有0.98倍,所以基础服务业的缺失的确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软肋”。
“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能否在社会中占主体。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2.6%,但是中等收入群体仅约23%。如果户籍、土地等课题破解,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可能提升至40%左右,达到6亿人以上。这将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上升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对医疗、医药、保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及重大疾病患病率上升都将进一步促进医疗服务需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民营资本也有机会。现在在部分大城市,民营医院已逐渐站稳脚跟,随着医疗行业准入的进一步放宽,民营医院在未来或将占有更重要地位。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收入结构将发生显著改变。一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数据明显回升。比如说得益于劳动力人口的改变,使得大批的新城市人开始追求有尊严以及相对较高收入的生活,从而使得一般劳动力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在提升。二是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提速明显快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就说明了收入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进而对消费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由此,消费的结构重心将逐步从东部发达地区转向中西部发展中的地区,消费的人群重心将从富裕人群逐步转向中低收入人群,而消费的政策重心也会侧重鼓励和促进中低收入地区和人群的消费。这些信息无疑会改变着当前各路资金对消费股的追捧方向。
总体而言,中国城镇化发展孕育着巨大的企业机遇。可以预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巨量人口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无疑会带来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需求,由此派生的物流、商贸、零售等机遇同样令人期待。而在大城市,城镇化的深化则会带来产业升级、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