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新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这种教学方式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实施的,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知识的本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背景下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生活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自己在台下听的学习模式.如果直接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加之思维的固定化,学生往往缺乏探究的意识和动力.教师若想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手段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探究.初中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生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据此,笔者在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础,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章节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内容时,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掌握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二个是认识事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此,笔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有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会结冰;木材或者是一些东西在点燃过程中会发出光、热等.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些东西在与另一些事物接触的过程中形态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冰糖块在遇到水的时候会融化,还有胆矾遇到水不仅形态变化了而且还会生成其他的物质,你清楚这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引导他们,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自主探究.
二、模仿为辅助,开阔学生的探究思维
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但是模仿能力特别强.可以说,模仿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学生通过不断地模仿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在尝试中萌发新的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模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强化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基础.模仿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死搬硬套,而是了解知识的一个方式,最终的目的是熟能生巧.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模仿为辅助,开阔学生的探究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对化学知识,采取案例的形式出示,以形象、具体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掌握化学学习的方向.
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出示教学实验案例:向装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伸入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很快这个木条就会复燃,这个实验说明的是有氧气放出;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其他没有任何物质的试管,木条则不发生变化.根据实验,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让他们心理上形成一个木条复燃需要借助一个物质因素.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案例去讨论、探究相关的内容.比如,生活中的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木条复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思考、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三、实践为后盾,引导学生实施探究
化学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都很强,初中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得出的.在学习过程中,实验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原理的形成;另一方面,实验也是对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开拓思维的一个辅助.任何化学知识的形成都不是凭空的,都需要借助有力的实验.教材中选取的都是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很多知识原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很容易进行实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后盾,引导学生实施探究.通过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操作,创新思路、创新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水平.
如在学习“用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度”教学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以生活中的经验去思考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原本的化学思维范畴.
总的来说,化学知识是活性的,是带有创新性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技能,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探究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生活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自己在台下听的学习模式.如果直接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加之思维的固定化,学生往往缺乏探究的意识和动力.教师若想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手段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探究.初中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生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据此,笔者在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础,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章节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内容时,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掌握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二个是认识事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此,笔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有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会结冰;木材或者是一些东西在点燃过程中会发出光、热等.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些东西在与另一些事物接触的过程中形态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冰糖块在遇到水的时候会融化,还有胆矾遇到水不仅形态变化了而且还会生成其他的物质,你清楚这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引导他们,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自主探究.
二、模仿为辅助,开阔学生的探究思维
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但是模仿能力特别强.可以说,模仿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学生通过不断地模仿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在尝试中萌发新的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模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强化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基础.模仿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死搬硬套,而是了解知识的一个方式,最终的目的是熟能生巧.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模仿为辅助,开阔学生的探究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对化学知识,采取案例的形式出示,以形象、具体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掌握化学学习的方向.
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出示教学实验案例:向装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伸入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很快这个木条就会复燃,这个实验说明的是有氧气放出;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其他没有任何物质的试管,木条则不发生变化.根据实验,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让他们心理上形成一个木条复燃需要借助一个物质因素.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案例去讨论、探究相关的内容.比如,生活中的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木条复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思考、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三、实践为后盾,引导学生实施探究
化学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都很强,初中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得出的.在学习过程中,实验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原理的形成;另一方面,实验也是对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开拓思维的一个辅助.任何化学知识的形成都不是凭空的,都需要借助有力的实验.教材中选取的都是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很多知识原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很容易进行实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后盾,引导学生实施探究.通过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操作,创新思路、创新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水平.
如在学习“用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度”教学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以生活中的经验去思考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实验操作,拓宽了学生原本的化学思维范畴.
总的来说,化学知识是活性的,是带有创新性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技能,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探究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