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概念教学;恰当引入;准确理解;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51-01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以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以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线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它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散到集中,穿插渗透,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以及应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对概念的学习方式不同,引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学生通过了解概念形成方式学习化学概念时,教师应注意选择能适合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事例,借此概括归纳出相关概念。例如,初中化学《制取氧气》一节中对催化剂概念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3、让学生用小试管进行分组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①木条是否复燃?②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①木条是否复燃?②加入二氧化锰后放出氧气的速度有何变化?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
观察思考:称量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加入时的质量比较有无变化?
(4)将称量所得的二氧化锰再加入到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
观察思考:①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有无变化?⑦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思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仅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还会使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催化剂的概念,便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在引入概念时,教师不仅要选择与概念有关的例证,而且应尽可能地采用图表、实物、实验、录像、投影等直观教学形式,使学生便于从形象生动的例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从而对新概念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教师要善于找关键词,分析概念。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关键词有四个: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克;③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以克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这四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2、教师要善于举反例、抓变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认识概念,还应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它。例如,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举反例提问:在H22SO4、NaOH、NANO3、KMnO4中都有氧元素,它们都是氧化物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变式,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3、抓住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金属活动性和金属导电性的区别。导电性好的金属不一定是活动性强的金属,因此,铜、银、金虽然导电性良好,但它们的活动性较弱。这种同中求异地抓对比,异中求同地找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使用时也更加灵活。
三、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概念去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1、应用概念从不同侧面来解决问题。例如,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当SO2与H2S反应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用SO2的氧化性来讨论反应的产物:当SO2与溴水反应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SO2的还原性来分析产物。
2、应用概念时不能忽视隐含的信息。例如,根据质量守衡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时,学生很容易忽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助其引导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3、应用概念时,用不同的化学概念讨论、分析同一问题。例如,在复习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水为知识点,展开讨论,归纳出水的性质: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②水的pH=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51-01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以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以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线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它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散到集中,穿插渗透,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以及应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对概念的学习方式不同,引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学生通过了解概念形成方式学习化学概念时,教师应注意选择能适合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事例,借此概括归纳出相关概念。例如,初中化学《制取氧气》一节中对催化剂概念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3、让学生用小试管进行分组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①木条是否复燃?②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①木条是否复燃?②加入二氧化锰后放出氧气的速度有何变化?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
观察思考:称量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加入时的质量比较有无变化?
(4)将称量所得的二氧化锰再加入到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
观察思考:①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有无变化?⑦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思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仅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还会使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催化剂的概念,便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在引入概念时,教师不仅要选择与概念有关的例证,而且应尽可能地采用图表、实物、实验、录像、投影等直观教学形式,使学生便于从形象生动的例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从而对新概念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教师要善于找关键词,分析概念。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关键词有四个: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克;③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以克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这四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2、教师要善于举反例、抓变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认识概念,还应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它。例如,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举反例提问:在H22SO4、NaOH、NANO3、KMnO4中都有氧元素,它们都是氧化物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变式,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3、抓住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金属活动性和金属导电性的区别。导电性好的金属不一定是活动性强的金属,因此,铜、银、金虽然导电性良好,但它们的活动性较弱。这种同中求异地抓对比,异中求同地找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使用时也更加灵活。
三、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概念去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1、应用概念从不同侧面来解决问题。例如,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当SO2与H2S反应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用SO2的氧化性来讨论反应的产物:当SO2与溴水反应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SO2的还原性来分析产物。
2、应用概念时不能忽视隐含的信息。例如,根据质量守衡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时,学生很容易忽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助其引导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3、应用概念时,用不同的化学概念讨论、分析同一问题。例如,在复习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水为知识点,展开讨论,归纳出水的性质: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②水的p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