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更具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而通过构建有意义的交流话题,则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情怀;教学情境;交流话题;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等。“语文情怀”则是指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这种情怀驱使着学习个体能够诗意地、愉悦地栖居在语言文字构筑的氛围或意境中。教师要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借助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可分为两类,一是凭借客观的、有形的媒介所创设的“物境”,如生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态的视频等;二是凭借主观性的交流、交往所营造出的一种和谐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的“心境”往往比有形的“情境”更重要。因为有了良好的心境,学生才能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学有所获。
比如,《孔子游春》一文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春光并相机教育弟子的故事。文章开头先从描写春天美好的景物开始,这好比是一个“序曲”。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笔者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由朱熹的《春日》这首古诗引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悠扬的旋律中,欣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想象着优美的意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正当学生陶醉在想象中的时候,笔者适时呈现《孔子游春》的课文插图和第1、2自然段课文。这是借助欣赏古诗创设的情境,因为该首哲理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恰好跟课文叙述的故事相吻合。
怎样营造优美和谐的“心境”?其实,《孔子游春》中的孔子恰好为我们做出了一个示范与榜样。你看,孔子跟弟子们相处得多么融洽!孔子没有居高临下、一本正经地对弟子们进行训诫,而是跟弟子们平起平坐,无尊无卑,一起娱乐,一起畅谈志向,氛围可谓“其乐融融”。孔子俨然是他们的兄长,完全放下了老师的架子。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情境!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不也应当学习孔子平易近人的品质,跟学生融洽相处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才会无拘无束、乐此不疲地进行师生或生生间的思维交锋与观点分享。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一种暖暖的人文情怀如春风一般充溢心中。
二、通过构建有意义的交流话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育专家研究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大约为5%,而大约95%的时间是用来思维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告诉我们:“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更具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而通过构建有意义的交流话题,则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比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主要叙述了孔子跟学生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透过这两件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第一问重在阅读、概括,第二问重在感悟、评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完成此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先独立默读课文,尝试用恰当的短语来概括两个故事,用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面向全班汇报。这一任务激发了阅读探究热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闸门。交流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思维碰撞,最终形成共识——叙述了两件事,一是“孔子论水”,二是“师生述志”,可以用“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教学有方”等词语形容孔子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当然,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思想品质之后,还可以将下面的话题抛给学生——“孔子的教育方式你喜欢吗?为什么?”这一话题的设计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表示非常欣赏孔子的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和落雪无痕的教育艺术。还有的同学发现,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畔上了一大节内涵丰富的课,有哲学课、音乐课、体育课、品德课等,真可谓“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话题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情结
教师要善于通过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情结。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如何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比如《孔子游春》一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走近孔子、了解孔子的窗口。那么,如果仅仅凭借一篇文章的学习是不能实现对孔子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个利用课外时间研究孔子的活动,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信息并做好记录,或办一期主题为“走近圣人孔子”的手抄报等。笔者在教学此文之后,就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关于孔子的一组文章;同时,还向学生推介了李长之撰写的书籍《孔子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走近孔子,不能不了解其教育思想,为此,笔者还要求学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进行诵读并理解它的含义。由于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课上,表现得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事实证明,此次綜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在了一起。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口”领略到了课本以外更美妙的风光,他们的心灵浸润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对祖国灿烂的文化及历史名人产生了热爱与敬仰之情。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情怀;教学情境;交流话题;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等。“语文情怀”则是指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这种情怀驱使着学习个体能够诗意地、愉悦地栖居在语言文字构筑的氛围或意境中。教师要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借助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可分为两类,一是凭借客观的、有形的媒介所创设的“物境”,如生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态的视频等;二是凭借主观性的交流、交往所营造出的一种和谐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的“心境”往往比有形的“情境”更重要。因为有了良好的心境,学生才能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学有所获。
比如,《孔子游春》一文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春光并相机教育弟子的故事。文章开头先从描写春天美好的景物开始,这好比是一个“序曲”。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笔者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由朱熹的《春日》这首古诗引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悠扬的旋律中,欣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想象着优美的意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正当学生陶醉在想象中的时候,笔者适时呈现《孔子游春》的课文插图和第1、2自然段课文。这是借助欣赏古诗创设的情境,因为该首哲理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恰好跟课文叙述的故事相吻合。
怎样营造优美和谐的“心境”?其实,《孔子游春》中的孔子恰好为我们做出了一个示范与榜样。你看,孔子跟弟子们相处得多么融洽!孔子没有居高临下、一本正经地对弟子们进行训诫,而是跟弟子们平起平坐,无尊无卑,一起娱乐,一起畅谈志向,氛围可谓“其乐融融”。孔子俨然是他们的兄长,完全放下了老师的架子。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情境!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不也应当学习孔子平易近人的品质,跟学生融洽相处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才会无拘无束、乐此不疲地进行师生或生生间的思维交锋与观点分享。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一种暖暖的人文情怀如春风一般充溢心中。
二、通过构建有意义的交流话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育专家研究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大约为5%,而大约95%的时间是用来思维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告诉我们:“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更具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而通过构建有意义的交流话题,则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比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主要叙述了孔子跟学生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透过这两件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第一问重在阅读、概括,第二问重在感悟、评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完成此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先独立默读课文,尝试用恰当的短语来概括两个故事,用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面向全班汇报。这一任务激发了阅读探究热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闸门。交流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思维碰撞,最终形成共识——叙述了两件事,一是“孔子论水”,二是“师生述志”,可以用“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教学有方”等词语形容孔子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当然,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思想品质之后,还可以将下面的话题抛给学生——“孔子的教育方式你喜欢吗?为什么?”这一话题的设计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表示非常欣赏孔子的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和落雪无痕的教育艺术。还有的同学发现,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畔上了一大节内涵丰富的课,有哲学课、音乐课、体育课、品德课等,真可谓“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话题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情结
教师要善于通过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情结。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如何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比如《孔子游春》一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走近孔子、了解孔子的窗口。那么,如果仅仅凭借一篇文章的学习是不能实现对孔子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个利用课外时间研究孔子的活动,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信息并做好记录,或办一期主题为“走近圣人孔子”的手抄报等。笔者在教学此文之后,就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关于孔子的一组文章;同时,还向学生推介了李长之撰写的书籍《孔子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走近孔子,不能不了解其教育思想,为此,笔者还要求学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进行诵读并理解它的含义。由于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课上,表现得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事实证明,此次綜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在了一起。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口”领略到了课本以外更美妙的风光,他们的心灵浸润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对祖国灿烂的文化及历史名人产生了热爱与敬仰之情。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