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化视角研究的可能性不断被发掘,不仅赋予了文本灵动的生命感,而且使得现代文学的研究具有无限潜能。本文以浙江现代作家为例,讨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地域性视角。
关键词 地域性 现代文学 浙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文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关注层面,例如以“历史分期”、“现代性”、“地域性”等为新的切入点,以乡土、军事、海外、宗教文学等为新的分类方法。在这些思潮中,大量地域性文学作品陆续出版,从《贵州新文学大系》、《河南新文学大系》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使文学的地域性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关注,这标志着区域文学研究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
袁行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指出“地域的不平衡”现象,并阐释:“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①南朝文风绮丽,北朝文风质朴,此为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按地域分布,可分为江浙文學、湖南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十个板块,此为第二层意思。本文主要从这一点出发,探讨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综观现代文学的发展,浙江文人几乎占据大半江山,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本文就是以浙江的现代作家为例,管窥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性视角。
自新文化运动始,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四个社团组织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的领军人物主要是浙江人士。文学理论上,周作人兄弟、郭沫若、徐志摩等人都发出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引领中国文学向现代化迈进。文学创作领域,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对我国小说的现代化有开创者之功,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新纪元,其后的一系列小说创作在文学体裁、结构模式、情节设置、语言运用上各具风格,无一雷同,从而在一开始便将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置于一个高度上。另一位浙江文人郁达夫则以其“抒情体小说”开创了另一种新颖的小说形式,进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领域。而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上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的,就是浙江的四大诗人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徐志摩对诗歌作了艺术上的提升,使之逐渐向“纯诗”的方向发展;艾青推崇诗歌的散文美,他的自由诗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自由诗的最大成就;戴望舒创立了“现代诗派”,被称为“诗歌的领袖”,穆旦的诗歌是中国新诗成就的一个见证,在他那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第一次真正走向成熟。散文领域,杂文是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散文文体,鲁迅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由于他的创作成就,使杂文在后来的散文创作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将另一种散文文体,也是后来发展得最为充分的散文文体——小品文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周作人,则是最早具有散文意识的文人。虽然浙江文人在戏剧领域的成就并不及小说、诗歌上卓越,但仍然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作出了不可埋没的努力。浙江戏剧理论家陈大悲是最早进行话剧探索的戏剧家,戏剧家马彦祥曾说:“陈大悲自己曾经编过许多剧本,都是有对话的,有结构的,在中国编话剧的人,大概要算他是最早的了。”②有人甚至认为:“陈大悲在戏剧上的地位是和胡适之在文学上差不多的,虽然他的影响没有后者远大。”③另一位戏剧家宋春舫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最早向国内打开了通向世界戏剧的大门,实现了中国戏剧的多样化;在戏剧走向成熟的三十年代,夏衍以其实际创作成就显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首开了心理戏剧类型的先河。电影文学领域,张石川、夏衍、沈西苓、袁牧之、史东山、柯灵等,都是从浙江走出的著名电影导演或编剧,他们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说“20年代的电影导演艺术是张石川的艺术时代。”④贡献最大的则是夏衍通过《春蚕》、《狂流》的拍摄,实现了中国的电影文体的创建和成熟。
严家炎认为: “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是要为各个地区撰写20世纪文学史,而是要选择那些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重要作家、文学流派或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文化怎样渗透进了这种文学,为这种文学打上了多么独特的印记。”⑤
现代浙江文学在历史的沿革中继承了江南的文化因素。江南文化可上溯至东晋。东晋偏安建康,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自然环境的优越和社会环境的压抑形成强烈反差,大批文人士大夫开始选择隐遁山林,对生命形式、人格精神投入极大的关注,由此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纯文学”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们远离政治、对山水草木的钟情热爱以及对内心性情的坦诚相对。此后这种诗风被尊为“婉约派”并一直继承下来。五四文学的除旧布新需要鲁迅等人用叱咤风云的方式完成,但在骨子里,浙江文人仍保留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浙江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感伤情调。从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命命鸟》、《沉思》的许地山、王统照,到创作“乡土小说”的许杰、王鲁彦,再到 “自传”抒情体小说开创者郁达夫,他们具有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情怀,在乱世中想寻求出路却又无力担当命运的变数,只有借文字感叹自身的追求和痛苦。二是探索人生。文学研究会最初就打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通过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单纯,寻求一种能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与情怀,对一切不公正现象批驳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悲悯的情怀和宽容的态度,这在叶绍钧与朱自清身上表现得很突出。三是闲适格调。闲适是江南文化的关键词。现代闲适文学的重要代表多是浙江人,如周作人、丰子恺、刘半农等。其散文多作闲谈体,具有隽永、自然、清淡、自由的特点。远离激进,保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其实正是传统士大夫的小品风味。四是柔婉近女性化,其表现又有三:描写上的女性化、内容上的女性化、风格上的女性化。这一特征的代表作家是朱自清。其散文中的意象多半是女性的,软性的,他一写到风景笔底必定用女性形象来装点他的想象世界。
除江南文化的历史因素外,浙江现代文学创作的地域性是与浙江的民风民俗有直接关系的,每一个作家总是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反映着生长地的风俗。鲁迅、周作人散文中有关家乡民俗的描述无不表现出农事的琐碎与人事的艰辛,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集,周作人的《花煞》、《关于送灶》、《关于祭神迎会》等,在描述家乡那些耳熟能详的民间风俗中,表现着“农事”与“人事”相互牵连的关系。最初的“乡土文学”中描述的“典妻”、“叔嫂婚”、“鼠婚”、“冥婚”等习俗向我们展示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以往的文学史中,我们习惯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将文学作种种划分,如“闲适文学”、“战争文学”、“纯文学”等等,却很少考虑其艺术性和独立性。在审美功利性居于主导时,文学作品本身因其独特的美学表现力常被忽视,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误导。关注文学的地域文化性,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独特品格,才能更好地享受一部真正优秀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使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无数种可能。
“地域文化视角实际上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与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领域,真正实现当初的规划和设计者的期望。”⑥中国地域文化小说的美学特征,在整个现代波澜壮阔的文学史长河中,呈现出最为壮观的小说创作景象,它无疑成为现代异彩纷呈的艺术景观中最为灿烂夺目的奇葩。□
(作者单位: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马彦祥.戏剧讲座•现代中国戏剧.现代书局1932.8.
③培良.中国戏剧概评.泰东图书局1928.4.
④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69.
⑤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⑥段从学.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
关键词 地域性 现代文学 浙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文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关注层面,例如以“历史分期”、“现代性”、“地域性”等为新的切入点,以乡土、军事、海外、宗教文学等为新的分类方法。在这些思潮中,大量地域性文学作品陆续出版,从《贵州新文学大系》、《河南新文学大系》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使文学的地域性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关注,这标志着区域文学研究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
袁行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指出“地域的不平衡”现象,并阐释:“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①南朝文风绮丽,北朝文风质朴,此为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按地域分布,可分为江浙文學、湖南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十个板块,此为第二层意思。本文主要从这一点出发,探讨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综观现代文学的发展,浙江文人几乎占据大半江山,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本文就是以浙江的现代作家为例,管窥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性视角。
自新文化运动始,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四个社团组织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的领军人物主要是浙江人士。文学理论上,周作人兄弟、郭沫若、徐志摩等人都发出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引领中国文学向现代化迈进。文学创作领域,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对我国小说的现代化有开创者之功,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新纪元,其后的一系列小说创作在文学体裁、结构模式、情节设置、语言运用上各具风格,无一雷同,从而在一开始便将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置于一个高度上。另一位浙江文人郁达夫则以其“抒情体小说”开创了另一种新颖的小说形式,进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领域。而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上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的,就是浙江的四大诗人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徐志摩对诗歌作了艺术上的提升,使之逐渐向“纯诗”的方向发展;艾青推崇诗歌的散文美,他的自由诗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自由诗的最大成就;戴望舒创立了“现代诗派”,被称为“诗歌的领袖”,穆旦的诗歌是中国新诗成就的一个见证,在他那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第一次真正走向成熟。散文领域,杂文是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散文文体,鲁迅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由于他的创作成就,使杂文在后来的散文创作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将另一种散文文体,也是后来发展得最为充分的散文文体——小品文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周作人,则是最早具有散文意识的文人。虽然浙江文人在戏剧领域的成就并不及小说、诗歌上卓越,但仍然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作出了不可埋没的努力。浙江戏剧理论家陈大悲是最早进行话剧探索的戏剧家,戏剧家马彦祥曾说:“陈大悲自己曾经编过许多剧本,都是有对话的,有结构的,在中国编话剧的人,大概要算他是最早的了。”②有人甚至认为:“陈大悲在戏剧上的地位是和胡适之在文学上差不多的,虽然他的影响没有后者远大。”③另一位戏剧家宋春舫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最早向国内打开了通向世界戏剧的大门,实现了中国戏剧的多样化;在戏剧走向成熟的三十年代,夏衍以其实际创作成就显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首开了心理戏剧类型的先河。电影文学领域,张石川、夏衍、沈西苓、袁牧之、史东山、柯灵等,都是从浙江走出的著名电影导演或编剧,他们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说“20年代的电影导演艺术是张石川的艺术时代。”④贡献最大的则是夏衍通过《春蚕》、《狂流》的拍摄,实现了中国的电影文体的创建和成熟。
严家炎认为: “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是要为各个地区撰写20世纪文学史,而是要选择那些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重要作家、文学流派或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文化怎样渗透进了这种文学,为这种文学打上了多么独特的印记。”⑤
现代浙江文学在历史的沿革中继承了江南的文化因素。江南文化可上溯至东晋。东晋偏安建康,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自然环境的优越和社会环境的压抑形成强烈反差,大批文人士大夫开始选择隐遁山林,对生命形式、人格精神投入极大的关注,由此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纯文学”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们远离政治、对山水草木的钟情热爱以及对内心性情的坦诚相对。此后这种诗风被尊为“婉约派”并一直继承下来。五四文学的除旧布新需要鲁迅等人用叱咤风云的方式完成,但在骨子里,浙江文人仍保留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浙江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感伤情调。从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命命鸟》、《沉思》的许地山、王统照,到创作“乡土小说”的许杰、王鲁彦,再到 “自传”抒情体小说开创者郁达夫,他们具有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情怀,在乱世中想寻求出路却又无力担当命运的变数,只有借文字感叹自身的追求和痛苦。二是探索人生。文学研究会最初就打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通过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单纯,寻求一种能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与情怀,对一切不公正现象批驳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悲悯的情怀和宽容的态度,这在叶绍钧与朱自清身上表现得很突出。三是闲适格调。闲适是江南文化的关键词。现代闲适文学的重要代表多是浙江人,如周作人、丰子恺、刘半农等。其散文多作闲谈体,具有隽永、自然、清淡、自由的特点。远离激进,保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其实正是传统士大夫的小品风味。四是柔婉近女性化,其表现又有三:描写上的女性化、内容上的女性化、风格上的女性化。这一特征的代表作家是朱自清。其散文中的意象多半是女性的,软性的,他一写到风景笔底必定用女性形象来装点他的想象世界。
除江南文化的历史因素外,浙江现代文学创作的地域性是与浙江的民风民俗有直接关系的,每一个作家总是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反映着生长地的风俗。鲁迅、周作人散文中有关家乡民俗的描述无不表现出农事的琐碎与人事的艰辛,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集,周作人的《花煞》、《关于送灶》、《关于祭神迎会》等,在描述家乡那些耳熟能详的民间风俗中,表现着“农事”与“人事”相互牵连的关系。最初的“乡土文学”中描述的“典妻”、“叔嫂婚”、“鼠婚”、“冥婚”等习俗向我们展示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以往的文学史中,我们习惯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将文学作种种划分,如“闲适文学”、“战争文学”、“纯文学”等等,却很少考虑其艺术性和独立性。在审美功利性居于主导时,文学作品本身因其独特的美学表现力常被忽视,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误导。关注文学的地域文化性,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独特品格,才能更好地享受一部真正优秀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使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无数种可能。
“地域文化视角实际上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与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领域,真正实现当初的规划和设计者的期望。”⑥中国地域文化小说的美学特征,在整个现代波澜壮阔的文学史长河中,呈现出最为壮观的小说创作景象,它无疑成为现代异彩纷呈的艺术景观中最为灿烂夺目的奇葩。□
(作者单位: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马彦祥.戏剧讲座•现代中国戏剧.现代书局1932.8.
③培良.中国戏剧概评.泰东图书局1928.4.
④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69.
⑤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⑥段从学.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