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创新教育是创造力开发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创造力的发现、培养和整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要能够创造性的去教学;而作文教学,更不能拘泥于旧有的圈圈框框,努力开辟出新路子,探寻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富兰克林)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以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要培养独立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敢于批判。遇到问题时,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地选择可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1、感悟───作文中的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知识和实践的厚积薄发,是对生活的深层理解,这种理解正是对生活感悟的结果。感悟,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正是对感悟的诠释。
感悟可以快速提高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引发培养感悟能快速地引发学生创造思维。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之事举不胜举,可一旦对那事那物有了感悟,“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文心雕龙》),便会超越数倍信心的兴趣、毅力去观察、认真听取、多方思考、苦苦探研。于是新观念、新技术便会因之出现、创造发明也会因之问世。
怎样引发感悟呢?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敲击不已,火花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即引发培养感悟至少三个条件:一要工夫不断,二要深入以学问,三要躬行。
在作文训练中,可练仿写、改写、续写感悟。如根据《荷花淀》的感悟(可以从各个角度感悟,比如景色描写或细节描写,也可以是文章主题的理解等),仿写出如《月夜图》,或者《妈妈的手》、《妈妈的鱼尾纹》等细节,也可以写出爱祖国爱人民的作品。仿写感悟比一般仿写结构手法更灵活,更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长于发散思维,如一棵小草,数学只从数量去思维,而作文便可从它的形状、属性、生长环境、作用去思维,还可用拟人、比喻、象征等从谦让、团结、坚韧、知恩知情等方面去思维,更可运用寓言、童话、小说等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思维。千百人写小草,千百篇不同样。所以,作文最易广泛引发感悟,最能增强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社会实践不可少,实践可检验感悟,还可发展、完善,升华感悟,同时又能引发新感悟。
2、从审题、构思、谋篇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文过程,从知识上讲,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输出”,但就思维而言,它又不是简单的“思维再现”,而是一个思维创新过程。这种创新过程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1)审题,借助想象和联想,发掘潜在思维
在作文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走好第一步──审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抓好审题训练,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如结合“春游”,可以写一篇作文《春天》。要求学生根据事物间的某些联系,进行联想,展开想象。启发可从“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来联想,想象到“春到人间气象新”的大好局面,也可从“百花齐放,争奇斗妍”联想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学生思维开阔了,联想、想象也丰富了,思维潜能发掘了,作文也就写活了。
(2)抓构思,求谋篇,激发创造思维
审题是发掘学生潜能的训练,作文构思、谋篇过程就是学生展开创造的思维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创造思维的性质及多向性特点,可从纵向、横向和反向几个方面着手训练。①纵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也叫垂直思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一种创新思维。抓纵向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深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②横向思维训练。作文中进行横向思维训练是要求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去联系、去比较、去感受、去立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③反向思维训练。反向思维是一种经过向多方向“求异”后,最终确定是向原来相反或相对方向发展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很能创“新意”,能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的喜悦。
(3)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择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这种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上就是“一题多做”,“一事多写”。立意不同,是个性的体现,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独辟蹊径,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
(4)通过“换元构思”、“反弹琵琶”,训练创造性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顺序,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者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出寻常的独特见解。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
3、作文评分要鼓励创造性
写作,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缺乏,作文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乏生气,缺少新意。这都是评分制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特别在考试中作文,都会出现立意求同,选材一致,结构公式化的现象。评分标准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摒弃这种现象,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在评文过程中,对文中表现出的有创造性思维的给以鼓励,适当加分。即对那些立意新深的、结构奇巧的、语言有特色的要给以鼓励。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精美的文章,从而避免作文的千篇一律、公式化倾向。
参考文献:
[1]蔡作仁. 创新的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江苏教育, 2001,(06)
[2]王艳杰. 高中语文创新性写作教学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富兰克林)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以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要培养独立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敢于批判。遇到问题时,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地选择可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1、感悟───作文中的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知识和实践的厚积薄发,是对生活的深层理解,这种理解正是对生活感悟的结果。感悟,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正是对感悟的诠释。
感悟可以快速提高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引发培养感悟能快速地引发学生创造思维。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之事举不胜举,可一旦对那事那物有了感悟,“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文心雕龙》),便会超越数倍信心的兴趣、毅力去观察、认真听取、多方思考、苦苦探研。于是新观念、新技术便会因之出现、创造发明也会因之问世。
怎样引发感悟呢?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敲击不已,火花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即引发培养感悟至少三个条件:一要工夫不断,二要深入以学问,三要躬行。
在作文训练中,可练仿写、改写、续写感悟。如根据《荷花淀》的感悟(可以从各个角度感悟,比如景色描写或细节描写,也可以是文章主题的理解等),仿写出如《月夜图》,或者《妈妈的手》、《妈妈的鱼尾纹》等细节,也可以写出爱祖国爱人民的作品。仿写感悟比一般仿写结构手法更灵活,更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长于发散思维,如一棵小草,数学只从数量去思维,而作文便可从它的形状、属性、生长环境、作用去思维,还可用拟人、比喻、象征等从谦让、团结、坚韧、知恩知情等方面去思维,更可运用寓言、童话、小说等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思维。千百人写小草,千百篇不同样。所以,作文最易广泛引发感悟,最能增强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社会实践不可少,实践可检验感悟,还可发展、完善,升华感悟,同时又能引发新感悟。
2、从审题、构思、谋篇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文过程,从知识上讲,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输出”,但就思维而言,它又不是简单的“思维再现”,而是一个思维创新过程。这种创新过程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1)审题,借助想象和联想,发掘潜在思维
在作文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走好第一步──审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抓好审题训练,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如结合“春游”,可以写一篇作文《春天》。要求学生根据事物间的某些联系,进行联想,展开想象。启发可从“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来联想,想象到“春到人间气象新”的大好局面,也可从“百花齐放,争奇斗妍”联想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学生思维开阔了,联想、想象也丰富了,思维潜能发掘了,作文也就写活了。
(2)抓构思,求谋篇,激发创造思维
审题是发掘学生潜能的训练,作文构思、谋篇过程就是学生展开创造的思维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创造思维的性质及多向性特点,可从纵向、横向和反向几个方面着手训练。①纵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也叫垂直思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一种创新思维。抓纵向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深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②横向思维训练。作文中进行横向思维训练是要求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去联系、去比较、去感受、去立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③反向思维训练。反向思维是一种经过向多方向“求异”后,最终确定是向原来相反或相对方向发展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很能创“新意”,能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的喜悦。
(3)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择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这种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上就是“一题多做”,“一事多写”。立意不同,是个性的体现,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独辟蹊径,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
(4)通过“换元构思”、“反弹琵琶”,训练创造性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顺序,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者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出寻常的独特见解。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
3、作文评分要鼓励创造性
写作,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缺乏,作文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乏生气,缺少新意。这都是评分制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特别在考试中作文,都会出现立意求同,选材一致,结构公式化的现象。评分标准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摒弃这种现象,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在评文过程中,对文中表现出的有创造性思维的给以鼓励,适当加分。即对那些立意新深的、结构奇巧的、语言有特色的要给以鼓励。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精美的文章,从而避免作文的千篇一律、公式化倾向。
参考文献:
[1]蔡作仁. 创新的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江苏教育, 2001,(06)
[2]王艳杰. 高中语文创新性写作教学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