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创作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大蒙 1989年出生,山东济宁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协会理事。曾多次参加各种书法篆刻比赛并获奖。
  2011年05月 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
  2011年12月 荣获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浙江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大学软笔组优秀奖
  2012年05月 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六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
  2013年07月 荣获中国美术研究协会、中国现代美术研究学会、中国自由艺术家联盟举办的2013第二届“印象江南”浙江省艺术家作品联展优秀奖
  2013年10月 入展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举办“吴昌硕奖”第四届浙江省篆刻大展
  2013年10月 入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举办浙江省第三届“温泉杯”书法大赛
  2014年02月 书法篆刻作品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第90期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
  沈:李老师上次采访,您谈了汉印的临摹,我们临摹都是要为创作服务的,汉印在对历代篆刻家有怎样的影响?能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吗?
  李大蒙(以下简称李)
  李:印章的历史极为久远,目前认为发源于商代以前,发展到汉代,其形制规模及艺术性均达到历史的高峰。当时的印章均为匠人制作,是实用印章,后经过元代文人的倡导,至明清时期,文人篆刻成为主流,外加印章的美学思想日渐成熟,篆刻艺术达到第二座高峰。
  汉印这一印式的风格种类丰富,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分朱布白间蕴含着中正、古朴、浑厚的气息,被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使无数印人痴痴耕石,乐此不疲。对汉印的临习和借鉴伴随着元明清文人篆刻兴起的整个过程,各流派篆刻家,几乎无一不取法汉印,对不同风格的汉印进行提炼和改造,以自成风貌。
  沈:汉印对历代的篆刻家影响很大,这些篆刻家是如何从汉印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而自成一家的呢?又有哪些特点呢?
  李:纵观明清各家仿汉印式的作品可分为三类:继承传统型、印中求印型、印从书出型。继承传统型的仿汉印式创作表现为对汉印印式的恪守和复古,也就是说此类型的创作以继承为主,达到几可乱真的境界,有较少的自我色彩,代表篆刻家如汪关、罗福颐、方介堪等。印中求印型的仿汉印式创作表现为对汉印印式的忠诚,既不突破汉印印式,也不融入个性化书风,而是通过章法、刀法、笔画的变化,有限度的改造汉印印式,其创作带上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代表篆刻家如西泠八家、赵之谦、黄士陵等。印从书出型的仿汉印创作表现为在借鉴汉印印式的同时,融入个性化书风,成为印化文字。其创作既合乎汉印印式,同时又保留个性化书风,代表篆刻家如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齐白石等。这种归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印中求印型和印从书出型的创作也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继承传统型和印中求印型的创作同样也表现一定的笔意。
  沈:李老师,您习篆刻已有几个年头了,一定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我们学习篆刻的印人来说,临摹相对容易些,如何从临摹更好的过渡到创作,有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吗?
  李:篆刻家无不是先临习汉印,从而更好地一步一步走向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摸索和锤炼的过程。临习并不是盲目的摹古不化,而是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据说,清代钱松曾临摹过两千多方古印,最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掌握方法,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从而更好的从临摹成功的走向创作。一般我们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借字法、演绎法、意仿法。借字法是摹写和摹刻的延续,也是创作的开端。此方法是在设计印稿之前,根据要刻得印文内容,在汉印中找到相应的汉印和具体的字借用。如果没有相应的字,也可以借用具体字的偏旁部首,摹写入所设计的印稿中,使整体字法和章法协调统一,也就是所说的集字创作。演绎法是由借字法发展而来,即从汉印中选取所需的一个字或两个字,然后根据原汉印的章法、刀法、结体、意味等进行演绎,配上与其风格一致的其他印文,获得一方具有某种汉印风格的“新”汉印。演绎法比借字法更进一步,多数篆刻家都善用,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但要求印人涉猎过很多汉印,有一定的汉印临摹功底和造型能力。意仿法是在借字法、演绎法的基础上,用某家、某派的刀法、字法、结体、笔意和意味为范本进行模仿刊刻的方法。并在仿刻中融入“自我”的个性特点和理解,此方法不再局限于对范本具体形态和技法的忠实再现,而是添加“我”意。意仿法也最能体现我们对汉印不同风格气息和神韵的理解和认识。要求篆刻者对汉印的篆法、刀法、章法、结体及整体的风格特点了然于胸,用汉印的某种风格特点,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达到神似,是一中更高层次的意和神模仿。
  以上所说的借字法、演绎法、意仿法也是篆刻者由临摹向创作转化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汉印中求印,在印外求印,最终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认识特点,融会贯通,以书入印,印从书出,而自成一家。
其他文献
唐梓衡杨雨粱熠锴等书画作品
期刊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美术作业的设计布置和批阅评价,是美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不良现象及原因  五、六年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美术课堂或美术作业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现象:①课前准备不充分,忘记携带美术工具的学时较多
期刊
徐春银(校长)
期刊
民国时代画家的作品流淌着一份真性情,读到深处就会感知到内里横陈的某些法度,这恰恰是他们思智的闪烁之点。民国时期的大艺术家们,他们天真稚拙的孩提时代就大胆地闯进了这水墨淋漓的黑白天地,在他们幼时就习得毛笔字,书法绘画皆通,而他们的这些“基本功”大多数都是从小在私塾中学来的。  私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地方推行教化的重要形式,发端于智慧的春秋时期或更早。私塾,又称家塾、义塾、书塾、
期刊
王佑贵  一九七六年生于浙江淳安,又署衡庐、行木庐。  一九九三年入浙江严州师范学校;  一九九七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书法;  二〇〇六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师陈振濂教授 ,二〇〇九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二〇一一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师陈振濂教授。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报》陈振濂书法工作室导师,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期刊
严 凤 《退潮》 海盐县秦山小学
期刊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怎样创造新的绘画环境,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指导下,开发课堂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新课标“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自由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在为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
期刊
摘 要: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美术情有独钟,他们即喜欢又能大胆的作画,在绘画中学生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个性体现得淋漓精致。而高年级的学生画画时却变得,胆小,依赖性强,绘画的热情逐渐消失,这就是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出现的心理断层,而以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写生,提高绘画表现技巧,改变“模式概念化”的视觉描绘,增大头脑中客观表象的储存量,达到手、眼、的初步协调,向写实性绘画迅速过渡。通过写生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
期刊
摘 要: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感知  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世界的美大多表现在丰富的色彩视觉上,在美术教
期刊
陈子裕 男,9周岁,现就读于杭师大东城小学三年级。2012年10月进入杭州临池阁书画培训中心学习书画。经过几年的熏陶,已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3年12月,在浙江省第二届教育杯书写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硬笔书法);  2014年3月,在第四届全国少儿书法、硬笔书法浙江赛区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4年7月,在杭州城北体育中心隆重举行的首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现场比赛中荣获书法特等奖(硬笔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