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说应试教育不好,要改革高考制度,可是马上有人反驳道:“你能找出一种更好的制度吗?”我们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加公平客观的选拔机制,可考试又饱受人们诟病。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考试是无辜的,应试教育并非错在考试,而是错在应试观念。教育如果一味“应试”,便会贻害无穷。
学习,不为考试为了啥
学习最直接的目的是收获知识。小时候,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各种“为什么”。
为什么筷子插到水里会发生弯折?物理让我明白是因为光线发生了折射。
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化学让我明白是因为铁会与空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哦,原来如此!”当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后,我们内心便洋溢着恍然大悟的喜悦之情。这种收获新知的体验让我们无比幸福。
当我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后,我们看待世界就更加科学客观:学习了生物,我们理解了生命组成的精妙之处,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了历史,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你用心去学,用心去感悟,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学科都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大千世界,所有的学科都那么亲切,那么自然。
可是,总有“愤青”喊道:“我们学那么多的三角函数、微积分,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购物会用到吗?”如果仅仅因为学科知识“用不上”而忽视学习的作用,这看法就太片面了。学习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它带给我们的“隐性财富”是难以衡量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对于许多将来不以科学技术为职业的学生,也许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将会忘记,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逻辑训练将长留心中,成为他们的潜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将来应该思维有条理,看问题不片面,善于认识新事物。”
学习带来的是思维的健全,是素质的提升。人生之初犹如一张白纸,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在这幅生命的画卷中添上绚丽的色彩。我们要获得新知,不可不学习,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变得高尚,我们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我们要探索未知、改造世界,不可不学习,尽管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已有的文明成果,但我们要培养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从而超越我们现有的局限,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张扬个性、活出真我,不可不学习,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开辟更多的可能,才能扬长避短,尽情地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习是我们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如此美妙而有意义的体验,有谁不愿意为之努力呢?
学习,离不开考试
进入学校,我们就成为学生,但同时也有了另一个身份——考生。随堂检测、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考试。考试,意义何在?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根据考试成绩,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亦可查漏补缺。考试,不论是书面考试,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考核,都具有学习评价功能,这使得考试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千多年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它为古代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古代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现代考试的选拔功能同样具有广阔而深远的社会意义,经过考试选拔,学生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专长,投身于国家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不可否认,考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就考察内容而言,一场考试考察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使成绩带有一定“运气”成分,考试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给准确衡量考生的真实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就考察形式而言,书面考试由于评分容易、相对公平的特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型选拔考试采取的主要形式,但是书面考试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又催生出“分数至上”的思想,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因为考试有局限就取消考试,更不能把应试教育的失败归咎于考试,就如同不能因为交通事故而禁止开车。为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让考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不应试。
应试教育,偏离了学习的本意
应试教育的产生原因是其选拔功能被过分看重。学习必然伴随着考试,而选拔性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所带来的升学、就业的直接利益往往让人趋之若鹜。回答“学习为了什么”,初中老师说是为了考好的高中,高中老师说是为了考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走向人生巅峰。学习的目的变得功利,学生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
学习一旦变得功利,就产生了应试思想,而“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方式又让应试思想有了扎根的土壤:考试成绩被神化,各种教辅书、培训机构打着“提分”“抢分”的旗号闯入市场。考试成了唯一指挥棒,教师开始研究各种命题方向,给学生传授各种“应试技巧”“答题套路”,考试前还不忘印发“押题卷”。接下来,学生就只需要“刷题”。一个不熟悉物理实验的学生只需要“刷”足够的题,就可以熟知实验题套路,得到较高的分数。
考试考察的内容有限,如果“唯考是尊”,“考什么教什么”便成为教师的工作重心;学生稍微问了一点超纲的内容,教师便以“考试不考,别管了”来压制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唯考是尊”,考试不考的选修课程便无人问津,而考试选考的选修课程也全部成了必修课程。目前的考试,只有文化科是硬性指标,如果“唯考是尊”,学校便片面追求升学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与考试无关的科目便不受重视。领导来巡视,课程表可以“挂羊头卖狗肉”;期末要填学生档案,要上交成绩,亦可用捏造的分数来应付检查。这既违背了教育的精神,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变成了考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考生,变成了“考试机器”。
只会考试有什么危害?如果学生只学习做题套路,把考试要考的知識练得烂熟却不懂得学习这个学科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就不能说其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漂亮”的分数又怎么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呢?为了应试荒废了学生发展的大好时机,这值得吗? 而更为可怕的是,千篇一律地灌输“套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和民族创新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填鸭式”教学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感受不到探索未知和自我完善的成就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对学习的认识被扭曲,他又怎么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高分不一定有素养,可是一个有素养的人分数不会低。如果只追求分数,那也太简单粗暴了。
考试命题者都在绞尽脑汁地进行“反套路”,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创新。可是,为了保证基本分,创新题只能是少数,而一旦有了新题,教师便争相模仿,弄出一大堆新的套路。仅仅依靠考试自身的完善,难以清除应试劣根。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教育观念上。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内在需求而不是考试所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情学,不想着应付考试;而在考试的时候就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自信地展示出来。教育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选拔,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所以考试不能取消。但如果一个学生只为考试而学,那就让教育成了应试教育;如果教师只为考试而教,那也会让教育成为应试教育。
归根结底,教育观念很重要,只要应试思想不根除,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照样得不到充分落实。
快乐≠轻松
大家不要以为素质教育是轻松的。学习的过程总是充满挑战,进步的过程一定充满了荆棘。有人说:“现在我们对孩子让步太多,孩子吃不得苦。”还有人说:“凭什么教育一定是快乐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快乐可以与困难并存,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轻而易举的任务并不会让他感到满足;只有挑战性的学习才能让他享受迎难而上的快感,激荡起心中成功的喜悦。
现在倡导的“减负”,正是要把学生从“应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在知识海洋里大胆探索,用心领悟,收获自主学习的高峰体验,全面发展。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吗?“减负”减的是应试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这些负担会扭曲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制约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减不了,也不必减。困难是学生进步的垫脚石,只有不断遇到困难、接受挑战并将其克服,学生的意志才得以磨炼,面对未知时的勇气才能提升,学习能力才得以增强。
学习快乐与否,取决于学习观念与态度。一个学生,如果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为了考试分数而患得患失,学习就成了负担,他的学习能快乐吗?可是如果他认为学习是为了体验未知、完善自我,他内心就会不断地收獲愉快和满足,这样的学习能不快乐吗?
责任编辑 黄博彦
考试是无辜的,应试教育并非错在考试,而是错在应试观念。教育如果一味“应试”,便会贻害无穷。
学习,不为考试为了啥
学习最直接的目的是收获知识。小时候,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各种“为什么”。
为什么筷子插到水里会发生弯折?物理让我明白是因为光线发生了折射。
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化学让我明白是因为铁会与空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哦,原来如此!”当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后,我们内心便洋溢着恍然大悟的喜悦之情。这种收获新知的体验让我们无比幸福。
当我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后,我们看待世界就更加科学客观:学习了生物,我们理解了生命组成的精妙之处,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了历史,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你用心去学,用心去感悟,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学科都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大千世界,所有的学科都那么亲切,那么自然。
可是,总有“愤青”喊道:“我们学那么多的三角函数、微积分,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购物会用到吗?”如果仅仅因为学科知识“用不上”而忽视学习的作用,这看法就太片面了。学习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它带给我们的“隐性财富”是难以衡量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对于许多将来不以科学技术为职业的学生,也许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将会忘记,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逻辑训练将长留心中,成为他们的潜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将来应该思维有条理,看问题不片面,善于认识新事物。”
学习带来的是思维的健全,是素质的提升。人生之初犹如一张白纸,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在这幅生命的画卷中添上绚丽的色彩。我们要获得新知,不可不学习,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变得高尚,我们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我们要探索未知、改造世界,不可不学习,尽管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已有的文明成果,但我们要培养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从而超越我们现有的局限,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张扬个性、活出真我,不可不学习,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开辟更多的可能,才能扬长避短,尽情地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习是我们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如此美妙而有意义的体验,有谁不愿意为之努力呢?
学习,离不开考试
进入学校,我们就成为学生,但同时也有了另一个身份——考生。随堂检测、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考试。考试,意义何在?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根据考试成绩,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亦可查漏补缺。考试,不论是书面考试,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考核,都具有学习评价功能,这使得考试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千多年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它为古代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古代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现代考试的选拔功能同样具有广阔而深远的社会意义,经过考试选拔,学生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专长,投身于国家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不可否认,考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就考察内容而言,一场考试考察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使成绩带有一定“运气”成分,考试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给准确衡量考生的真实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就考察形式而言,书面考试由于评分容易、相对公平的特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型选拔考试采取的主要形式,但是书面考试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又催生出“分数至上”的思想,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因为考试有局限就取消考试,更不能把应试教育的失败归咎于考试,就如同不能因为交通事故而禁止开车。为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让考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不应试。
应试教育,偏离了学习的本意
应试教育的产生原因是其选拔功能被过分看重。学习必然伴随着考试,而选拔性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所带来的升学、就业的直接利益往往让人趋之若鹜。回答“学习为了什么”,初中老师说是为了考好的高中,高中老师说是为了考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走向人生巅峰。学习的目的变得功利,学生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
学习一旦变得功利,就产生了应试思想,而“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方式又让应试思想有了扎根的土壤:考试成绩被神化,各种教辅书、培训机构打着“提分”“抢分”的旗号闯入市场。考试成了唯一指挥棒,教师开始研究各种命题方向,给学生传授各种“应试技巧”“答题套路”,考试前还不忘印发“押题卷”。接下来,学生就只需要“刷题”。一个不熟悉物理实验的学生只需要“刷”足够的题,就可以熟知实验题套路,得到较高的分数。
考试考察的内容有限,如果“唯考是尊”,“考什么教什么”便成为教师的工作重心;学生稍微问了一点超纲的内容,教师便以“考试不考,别管了”来压制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唯考是尊”,考试不考的选修课程便无人问津,而考试选考的选修课程也全部成了必修课程。目前的考试,只有文化科是硬性指标,如果“唯考是尊”,学校便片面追求升学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与考试无关的科目便不受重视。领导来巡视,课程表可以“挂羊头卖狗肉”;期末要填学生档案,要上交成绩,亦可用捏造的分数来应付检查。这既违背了教育的精神,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变成了考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考生,变成了“考试机器”。
只会考试有什么危害?如果学生只学习做题套路,把考试要考的知識练得烂熟却不懂得学习这个学科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就不能说其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漂亮”的分数又怎么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呢?为了应试荒废了学生发展的大好时机,这值得吗? 而更为可怕的是,千篇一律地灌输“套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和民族创新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填鸭式”教学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感受不到探索未知和自我完善的成就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对学习的认识被扭曲,他又怎么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高分不一定有素养,可是一个有素养的人分数不会低。如果只追求分数,那也太简单粗暴了。
考试命题者都在绞尽脑汁地进行“反套路”,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创新。可是,为了保证基本分,创新题只能是少数,而一旦有了新题,教师便争相模仿,弄出一大堆新的套路。仅仅依靠考试自身的完善,难以清除应试劣根。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教育观念上。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内在需求而不是考试所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情学,不想着应付考试;而在考试的时候就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自信地展示出来。教育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选拔,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所以考试不能取消。但如果一个学生只为考试而学,那就让教育成了应试教育;如果教师只为考试而教,那也会让教育成为应试教育。
归根结底,教育观念很重要,只要应试思想不根除,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照样得不到充分落实。
快乐≠轻松
大家不要以为素质教育是轻松的。学习的过程总是充满挑战,进步的过程一定充满了荆棘。有人说:“现在我们对孩子让步太多,孩子吃不得苦。”还有人说:“凭什么教育一定是快乐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快乐可以与困难并存,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轻而易举的任务并不会让他感到满足;只有挑战性的学习才能让他享受迎难而上的快感,激荡起心中成功的喜悦。
现在倡导的“减负”,正是要把学生从“应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在知识海洋里大胆探索,用心领悟,收获自主学习的高峰体验,全面发展。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吗?“减负”减的是应试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这些负担会扭曲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制约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减不了,也不必减。困难是学生进步的垫脚石,只有不断遇到困难、接受挑战并将其克服,学生的意志才得以磨炼,面对未知时的勇气才能提升,学习能力才得以增强。
学习快乐与否,取决于学习观念与态度。一个学生,如果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为了考试分数而患得患失,学习就成了负担,他的学习能快乐吗?可是如果他认为学习是为了体验未知、完善自我,他内心就会不断地收獲愉快和满足,这样的学习能不快乐吗?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