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使城市与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探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环境保护工作和提升民众环保素养是基层生态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的2016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达标率整体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城乡差异明显。7年来,通过走访调研省内近百个基层组织,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基层组织人手不够。根据走访了解,基层环保宣传员多由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专业知识欠缺且相应配套资金不足,开展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都有限。
宣贯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社区因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居民集中居住、便于召集,居民本身受教育程度高,所以长期以来都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社团组织宣贯行动的主阵地和资源配给的主要接收方,甚至出现供大于求、居民消极参与的情况。而农村配套设施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低。虽然国家下大力气推广,但能真正被村民接收到的资源有限。
开展的工作跟不上新的环保形势。当前基层环保工作主要针对政策需求的重点,宣传多而不精、事项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农村居民对新型污染和新环保理念认识不足,对“河长制”、我省“263”行动等新环保工作了解较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超标、地膜污染、农作物废料二次污染等情况时有发生;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种类复杂化,但垃圾处理方式陈旧。
民众环保意识增强但环保专业知识缺乏。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基层民众环保意识逐年增强,能够反映问题自我维权,自发的民间环保组织大量涌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沟通和表达建议的渠道,大部分集中在垃圾清理、资源保护等内容的初级阶段,零散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新基层生态文明宣传平台
当下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形式种类繁多,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多而不精、华而不实、浮于表面的情况。为避免以上问题,学会以环保专业为特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开展工作。
搭建稳定专业的组织构架保证行动质量。以政府+学会+高校的模式搭建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行动的组织构架。根据政府最新政策要求,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省委、省环保厅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保证行动主题不走偏。学会搭建平台,提供统一服装旗帜且配套宣传材料,委派专人管理维护并监督活动开展情况,保证行动的组织性和延续性。高校环保专业院系团委承接行动,召集大学生志愿者并分配专业导师和辅导员,保证环保宣传专业性。通过方案审查和答辩等方式严选优选志愿者小分队,保证成员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完善的辅助机制保障行动顺利落地。大学生下基层环保宣贯是一项细致缜密的工作,长期稳定的辅助机制是能够持续7年开展行动的重要助力。从宣传总体方案制定、宣传材料制作,到小分队选拔、成员培训、活动日程安排,学会严谨审核各个环节,保障行动顺利实行。行动结束后,与当地相关部门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共建环保志愿者实践基地,为后续活动铺路搭桥。学会还通过承接环保部门相关宣教项目,邀请环保企业参与高校导师调查项目等方式,集合多方面资金,共同助推行动开展,为行动和志愿者后勤保障提供支持。
创新生态文明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大量丰富的内容。行动鼓励志愿者小分队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宣传范围,变换传播方式,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细处入手,以小行动助推大环保。志愿者不受限于宣贯工作“老三样”,而是结合手中现有资源,顺应社会潮流、发扬创新精神,环保宣讲课不仅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小学课堂,也站上了道德讲堂和手机直播平台。他们的环保实践课不仅在工厂实验室,还能手把手教群众辨别污染物、测查水质、制作环保酵素。问卷调查是行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小分队通过街头采访和入户调查的方式,不仅采集数据,更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环保小难题。志愿者还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基层组织、民间环保社团及群众建立长期交流平台和反馈渠道,随时跟进解答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保与健康方面的疑惑,为民间环保社团提供专业性建议,使行动深入人心。
培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理论功底、实践能力的人才。行动积极配合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工作,在帮助基层组织人员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理念再教育的同时,也增强了行动成员的自身能力。
助力基层组织提升管理能力。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推广的成效。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小分队深入基层的引路人,不仅增强了组织活动、人员管理的能力,还通过与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增补了生态文明知识理念和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一些小分队还在行动结束后专门拜访基层环保部门,交流讨论活动心得、提交相关环境调研报告,为基层环保工作建言献策。
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是生态环保理念的传播者,更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践行者。在校园学习环保专业技术和生态文明理念,注重的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获取。而深入基层,则激发了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生态文明宣传主人翁精神。行动鼓励大学新生成为专业课题组成员,成为小学生和中老年人的环保课堂讲师,成为走街串户的环境质量调研员。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辅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7年来,学会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累计组织千余名优秀大学生参与行动。一些参加过实践活动的青年积极报名前往农村,投身基层、反哺基层。
激发基层民间环保组织潜力。本地的民间环保组织是未来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基层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组织中的人员了解当地环境状况,对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一致且迫切的需求,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行动积极联合民间环保组织,通过结合民间环保组织的地缘优势、学会的规范平台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共同配合基层组织需求,合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行动也鼓励小分队成员加入基层环保组织,为广大基层建设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生态保护宣传也非一时之力。十九大报告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放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治理体系,是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体现,也是对政府主导和企业自治的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有益补充。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由专业社会组织引导下的公众参与和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加重要的调节作用。
探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环境保护工作和提升民众环保素养是基层生态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的2016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达标率整体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城乡差异明显。7年来,通过走访调研省内近百个基层组织,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基层组织人手不够。根据走访了解,基层环保宣传员多由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专业知识欠缺且相应配套资金不足,开展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都有限。
宣贯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社区因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居民集中居住、便于召集,居民本身受教育程度高,所以长期以来都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社团组织宣贯行动的主阵地和资源配给的主要接收方,甚至出现供大于求、居民消极参与的情况。而农村配套设施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低。虽然国家下大力气推广,但能真正被村民接收到的资源有限。
开展的工作跟不上新的环保形势。当前基层环保工作主要针对政策需求的重点,宣传多而不精、事项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农村居民对新型污染和新环保理念认识不足,对“河长制”、我省“263”行动等新环保工作了解较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超标、地膜污染、农作物废料二次污染等情况时有发生;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种类复杂化,但垃圾处理方式陈旧。
民众环保意识增强但环保专业知识缺乏。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基层民众环保意识逐年增强,能够反映问题自我维权,自发的民间环保组织大量涌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沟通和表达建议的渠道,大部分集中在垃圾清理、资源保护等内容的初级阶段,零散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新基层生态文明宣传平台
当下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形式种类繁多,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多而不精、华而不实、浮于表面的情况。为避免以上问题,学会以环保专业为特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开展工作。
搭建稳定专业的组织构架保证行动质量。以政府+学会+高校的模式搭建基层生态文明科普宣传行动的组织构架。根据政府最新政策要求,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省委、省环保厅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保证行动主题不走偏。学会搭建平台,提供统一服装旗帜且配套宣传材料,委派专人管理维护并监督活动开展情况,保证行动的组织性和延续性。高校环保专业院系团委承接行动,召集大学生志愿者并分配专业导师和辅导员,保证环保宣传专业性。通过方案审查和答辩等方式严选优选志愿者小分队,保证成员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完善的辅助机制保障行动顺利落地。大学生下基层环保宣贯是一项细致缜密的工作,长期稳定的辅助机制是能够持续7年开展行动的重要助力。从宣传总体方案制定、宣传材料制作,到小分队选拔、成员培训、活动日程安排,学会严谨审核各个环节,保障行动顺利实行。行动结束后,与当地相关部门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共建环保志愿者实践基地,为后续活动铺路搭桥。学会还通过承接环保部门相关宣教项目,邀请环保企业参与高校导师调查项目等方式,集合多方面资金,共同助推行动开展,为行动和志愿者后勤保障提供支持。
创新生态文明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大量丰富的内容。行动鼓励志愿者小分队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宣传范围,变换传播方式,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细处入手,以小行动助推大环保。志愿者不受限于宣贯工作“老三样”,而是结合手中现有资源,顺应社会潮流、发扬创新精神,环保宣讲课不仅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小学课堂,也站上了道德讲堂和手机直播平台。他们的环保实践课不仅在工厂实验室,还能手把手教群众辨别污染物、测查水质、制作环保酵素。问卷调查是行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小分队通过街头采访和入户调查的方式,不仅采集数据,更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环保小难题。志愿者还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基层组织、民间环保社团及群众建立长期交流平台和反馈渠道,随时跟进解答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保与健康方面的疑惑,为民间环保社团提供专业性建议,使行动深入人心。
培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理论功底、实践能力的人才。行动积极配合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工作,在帮助基层组织人员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理念再教育的同时,也增强了行动成员的自身能力。
助力基层组织提升管理能力。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推广的成效。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小分队深入基层的引路人,不仅增强了组织活动、人员管理的能力,还通过与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增补了生态文明知识理念和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一些小分队还在行动结束后专门拜访基层环保部门,交流讨论活动心得、提交相关环境调研报告,为基层环保工作建言献策。
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是生态环保理念的传播者,更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践行者。在校园学习环保专业技术和生态文明理念,注重的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获取。而深入基层,则激发了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生态文明宣传主人翁精神。行动鼓励大学新生成为专业课题组成员,成为小学生和中老年人的环保课堂讲师,成为走街串户的环境质量调研员。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辅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7年来,学会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累计组织千余名优秀大学生参与行动。一些参加过实践活动的青年积极报名前往农村,投身基层、反哺基层。
激发基层民间环保组织潜力。本地的民间环保组织是未来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基层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组织中的人员了解当地环境状况,对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一致且迫切的需求,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行动积极联合民间环保组织,通过结合民间环保组织的地缘优势、学会的规范平台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共同配合基层组织需求,合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行动也鼓励小分队成员加入基层环保组织,为广大基层建设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生态保护宣传也非一时之力。十九大报告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放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治理体系,是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体现,也是对政府主导和企业自治的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有益补充。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由专业社会组织引导下的公众参与和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加重要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