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职业守望,留住精美时代记忆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4日,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暨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怀柔区举行。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安全生产报》摄影记者张兆增凭借三十多年对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煤炭行业发展的忠实纪录,名列“纪录摄影类”获奖人名单中,成为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认真评选,最终从全国二百多名金像奖申报摄影家中,评选产生获奖人20名(其中:纪录摄影类9名,艺术摄影类8名,商业摄影类3名)。
  张兆增是北京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调入中国煤炭报社(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三十多年来,张兆增的摄影镜头紧紧追随着煤炭行业的兴与衰和煤矿工人的喜与悲,忠实纪录并激情创作了大量优秀摄影作品。其作品曾获上海国际影展铜牌奖,全国影展银牌奖,第十六届中国新闻摄影铜牌奖,第六届全国煤炭系统影展金牌奖。自1989年起,他相继获得全国摄影十杰、优秀摄影工作者、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次众望所归地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成为张兆增三十年摄影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邓维评价:


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组图之一)

  张兆增凭借专题摄影《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荣获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其人其图在摄影界有口皆碑,获奖是瓜熟蒂落、顺理成章的事,我就不在这里敲锣打鼓了。其实,最值得专业摄影人及摄影爱好者好好体味的,是兆增的这组作品,是他40年始终如一地见证、纪录、呈现煤炭行业兴衰荣辱的职业守望,是《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弥足珍贵的真情实感、真实可信的影像价值。
  摄影是分门类的。在我们的国情下,行业摄影与共和国的历程相伴,至今已风风雨雨近七十载。许多行业内的摄影人,无论其行业是哪种处境,他们的镜头始终聚焦于行业的进程,或兴或衰,或甜或苦,用照片讲述旁人难以深探的故事,用影像记述一个行业内在的兴衰因素,多少年后当人们反观历史时,必定会对用镜头真实纪录历史的人肃然起敬。张兆增《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所呈现的,是我国煤炭行业变化最大、起伏最大、反差最大的30年。从能源的龙头老大到目前跌入谷底的产能过剩产业,煤炭地位的天壤之别在一般人眼中不过是历史变迁,但作为业内摄影人,张兆增用《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让我们以小见大地看到了许许多多有关这个行业、有关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有关这个行业必须铭记的种种教训,有关这个行业不应被漠视的历史贡献与艰辛历程。别小看这样的纪录与呈现,时过境迁后,口说无凭,真正有证实力的,是这些跟踪拍摄于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像。
  与兆增相识40年,也曾与他一道下煤井拍矿工,在热气腾腾的矿工大浴池中谈天说地,老酒下肚后豪气陡生。他是厚道人,对事业有着从不含糊的责任心,对世事有着是非分明的秉持,对摄影有着表里如一的理念坚守。所以,他的《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真的令人过目难忘;所以,每当有人问我有关煤炭、有关煤炭行业摄影的事,我只一句话:“你去找兆增!”
其他文献
母亲特别恋守我的家乡黄土岭村,她一直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城里和儿孙们团聚。我好多次动员她跟我们一起住到合肥,我曾经列举了合肥这座城市的种种好处。母亲总说,我在黄土岭生活了一辈子,如今老了,我就是这块黄泥地上的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树了,老老实实地把根扎在自己的地上,兴许还能多活几日,要是让它离开了脚下的土地,十有八九,活不成的。  母亲没念过几天书,说出话来却能让人心服口服。我被她的三言两语给说服了,只好由
期刊
超然物外,乘物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艺术家之所以选择艺术,就是因为他爱笔墨、爱丹青、爱音乐、爱光影……爱所有由物而升华出的美的物象、意境,借此创造出自己对于生命夏花之美的礼赞,并由此感悟宇宙生命之真谛,利万物而不争,来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  正像音乐家听见了旋律,摄影家邂逅了光影,画家看到了色彩一样,书法家看到了精良的宣纸、毛笔、墨汁也会激动不已的。
期刊
必须廓清  我的膝盖地带有浓重的粗毛,转轴部位  或遒劲,或怀柔  今夜,愿我想保留的膝盖曾跪过的  这片坑道,从中  选一条绕路  把每一个采掘面都绕一次。壁式的,柱式的  垂直或倾斜。那些能量  与核  身子前弓,头后仰  我希望,像我一样的矿工们,能看见  和我一样的自己  驼背、白发,掉落的两颗犬齿成为  最后的矜持并本能地  拒绝我  将倾颓还未倾颓的肉体鲜嫩  滚动的青瓤儿淅淅沥沥
期刊
那群人  那群人和这黑炭一样,沉默  我去那里找過人  从一排排牙齿中辨认基因  他们额头上的灯  一开始是精神矍铄的  可久了,就变哑了  他们只能由体内的燃烛支撑  其实,孤寂之中  是看不到阴影的。他们的听觉已删除了震颤和嘈杂  升井之后,阳光  可以是花朵、涛浪,耳语  故乡和整个念想  每翻阅到雪花,我总能看到  那从黑里走出来的光  巷 道  在这里完成过一辈子的设想  急促的、客观的
期刊
在地下,长期受制于挤压和堆垒  混沌、模糊  如果分出  精煤、中煤、矸石  一秒钟的筛选就已足够  ——你要开小差了  夜幕之下  所有的煤都是黑色的  作为森林和岩石的伸长。当钻机将煤层  连根拔起  兀自——吐出翅膀  这类似于荇菜落入水中  根须横行。进入阔大的疆域  和驱动  捎带着……你总想  捎带点儿什么  问题是  你不能拐走  植被。那么隽永、深厚,“都是失踪之物”
期刊
木生是最后上来的。他来还灯时,其他人都走光了。木生之所以落在后面,是为了方便说话,他把灯还给庄秀丽,左右瞧瞧,看周围没有别人,低声喊了一句:“嫂子!”庄秀丽说:“兄弟有事啊?”木生犹豫了一下,问道:“嫂子明天休息吧?”庄秀丽点了点头。木生說:“我明天也休息,下午到你家里去。”也不管庄秀丽是否同意,慌忙逃走了。  庄秀丽瞧着木生,轻轻摇了摇头。  木生姓孔,老家是山东的,父亲老孔时常说,我们是孔子的
期刊
在一堆矿石中间  在机器巨大的轰鸣中间  在大戈壁浸透盐碱的风沙中间  在天山眼前 一位劳动的女子  开成了雪莲  生存就是生长  就是把苦难开放出花朵的芬芳  平凡的劳动将卑小的美举过天堂  骆驼草的女儿  镙钉最小的公主  一条辫子将夕阳拉得多么深长  当暮色拉下山冈 天风晚唱  女儿柔美的天性和心思  借一方绢秀的女红轻轻流淌  故国三千里  在一尘不染的丹江  丰收的纸鸢正飘飘荡荡  陈年
期刊
已经过去许久了  已经记不得多少天了  圆月没有出现  这个周期的开始,始于  浑大,光芒。像女人的经期  潮起潮落并且殷红  我的梦境  是半块半块的  拼不成一块好吃的月饼  香甜仿佛是身体暗处的疤  圆月来的时候  痒痒地立在水中
期刊
“圆月。离我很遥远了  我所熟悉的,正在改变”  这是午夜客厅中的虎皮鹦鹉  用三声谶语,将我惊醒  其实我在黑暗里早已醒来  对着黑已经说了很多的话  窗帘用遮蔽包裹住夜色  像封闭的核桃藏匿脑汁  而声音和光亮血一样汹涌  逝去无阻,背叛或者泄密  “正在改变,我所熟悉的  圆月,离我很近”鹦鹉说
期刊
就像草木生长  劳动是场美好的事情  把麦子种到田里  把树木栽到山上  把儿女养大成人  劳动让人活得有劲  劳动让人死得放心  一个村庄有多大  一条土路有多长  一滴汗有多重  一瓢水能把一洼谷子拔多高  劳动的人知道这些  劳动催人老  人老了劳动一点儿也不老,  人把一辈子没忙完的劳动交给儿孙  就像秋天把花草交给来年的早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