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引领。这四项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这个本源价值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似乎淡忘了。改革开放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潜入人生。
现代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传统大学的教育功能相比有了很大拓展。大学很容易在拓展功能中忽视核心价值——育人。大学教育核心价值的偏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现在的大学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反而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有位“985”高校校长用了“四个太”描述当前的教育问题: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虚拟的世界太精彩,科学的精神太淡薄。大学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育人意识淡化。
从教育规律看,影响学校声誉最重要的不是论文、获奖,而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人们之所以认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一流大学,不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师发表了多少优秀论文、获得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因为这些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政界、企业界、科技领域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见,我们对现代大学办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是看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SCI/EI论文数量,而首先应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教育质量是否得到社会承认。为此,大学要健全完善科学的育人导向机制。
一、健全完善科学的育人导向机制
无论是“985”高校、“211”大学、老本科大学、新本科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对不同的大学要实施分类管理,促进特色办学、错位竞争,让每一所大学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坐标内追求一流,培养优秀人才。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来说,教学评价应占绝对主导地位。对这些高校的科研评价,要特别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的反哺。对“985”“211”高校,科研的比重要相应提高,但评价主体仍然应是教学,不能本末倒置。在学校内部评价考核机制中,同样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衡量教师和部门工作的主要指标。
二、健全完善教师评价导向机制
现在对教师评价不科学、不合理,项目、论文、奖励的导向太明显。在大学当教授,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这个人对所从事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教书育人方法的掌握。反观现在一些高校评教授,只看你有多少项目、多少奖励、多少论文,至于能不能教好课、有没有心思教课、教课的效果怎样,都在其次。这些年,我们过多地把项目、奖励、论文与教师评价、职称晋升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评价又与论资排辈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青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搞科研,很难“冲”出去。
三、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
目前的科研政策导向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各种基金和项目申请、荣誉和奖励都与论文的数量、“出成果”的速度挂钩,各种科研评价最终都要落到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的指标上,而对于探索性强、风险性高、时效性强的创新研究不够重视。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不敢也不愿做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不敢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因此,很难产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
四、健全完善教育质量监督导向机制
教师培训机制要加强,学生评教机制要完善,教学督导机制要坚持。尤其要做好青年教师培训,院系教学工作考核与教学质量的评估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重要问题是院系考核、学生评教结果如何运用。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合格,是他教学水平不够还是责任心不强?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通过监督保障机制发现了,怎样提高这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和培训,力争达到教学效果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应坚决让他离开教学岗位,不能再“误人子弟”。学生评教每年排名靠后的教师,如教学督导组的评价效果也差,那么这个教师就不应该继续站在讲台上。
责编:赵 东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这个本源价值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似乎淡忘了。改革开放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潜入人生。
现代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传统大学的教育功能相比有了很大拓展。大学很容易在拓展功能中忽视核心价值——育人。大学教育核心价值的偏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现在的大学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反而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有位“985”高校校长用了“四个太”描述当前的教育问题: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虚拟的世界太精彩,科学的精神太淡薄。大学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育人意识淡化。
从教育规律看,影响学校声誉最重要的不是论文、获奖,而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人们之所以认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一流大学,不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师发表了多少优秀论文、获得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因为这些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政界、企业界、科技领域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见,我们对现代大学办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是看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SCI/EI论文数量,而首先应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教育质量是否得到社会承认。为此,大学要健全完善科学的育人导向机制。
一、健全完善科学的育人导向机制
无论是“985”高校、“211”大学、老本科大学、新本科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对不同的大学要实施分类管理,促进特色办学、错位竞争,让每一所大学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坐标内追求一流,培养优秀人才。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来说,教学评价应占绝对主导地位。对这些高校的科研评价,要特别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的反哺。对“985”“211”高校,科研的比重要相应提高,但评价主体仍然应是教学,不能本末倒置。在学校内部评价考核机制中,同样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衡量教师和部门工作的主要指标。
二、健全完善教师评价导向机制
现在对教师评价不科学、不合理,项目、论文、奖励的导向太明显。在大学当教授,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这个人对所从事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教书育人方法的掌握。反观现在一些高校评教授,只看你有多少项目、多少奖励、多少论文,至于能不能教好课、有没有心思教课、教课的效果怎样,都在其次。这些年,我们过多地把项目、奖励、论文与教师评价、职称晋升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评价又与论资排辈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青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搞科研,很难“冲”出去。
三、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
目前的科研政策导向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各种基金和项目申请、荣誉和奖励都与论文的数量、“出成果”的速度挂钩,各种科研评价最终都要落到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的指标上,而对于探索性强、风险性高、时效性强的创新研究不够重视。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不敢也不愿做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不敢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因此,很难产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
四、健全完善教育质量监督导向机制
教师培训机制要加强,学生评教机制要完善,教学督导机制要坚持。尤其要做好青年教师培训,院系教学工作考核与教学质量的评估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重要问题是院系考核、学生评教结果如何运用。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合格,是他教学水平不够还是责任心不强?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通过监督保障机制发现了,怎样提高这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和培训,力争达到教学效果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应坚决让他离开教学岗位,不能再“误人子弟”。学生评教每年排名靠后的教师,如教学督导组的评价效果也差,那么这个教师就不应该继续站在讲台上。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