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40例,常规行磁共振成像(MRI)、X线平片、股动脉DSA检查,后在股骨头的内外侧动脉内行灌注溶栓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对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磁共振成像和股动脉DSA,治疗后定期随访患者6个月至1年时间,观察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估。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均得以缓解,患者关节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经6个月至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MRI和(或)股骨头X线平片显示Ficat I、II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明显修复。。本文主要研究采用介入治疗对ANFH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分析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ANFH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120-01
1 研究机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流供应出现中断或者受损,进而引起骨细胞和骨髓内成分死亡及细胞的自我修复,从而发生股骨头引起塌陷或结构的改变,最后导致髋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我国目前常用的是Ficat体系,Ficat体系将ANFH分为0—IV期。对ANFH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中医疗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震动波疗法、高压氧疗法、电刺激等)、手术治疗(保存股骨头疗法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介入治疗。
本院采取介入治疗。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导管从主要供血动脉灌注溶栓及扩血管药物,是在DSA下,选择股骨头主要供血血管作为主要目标,直接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或者干细胞注入,消除血管的痉挛,溶解微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股骨头的血供、缓解股骨头的髓内高压情况,引流出炎性物质,从而促进坏死骨的吸收及新骨的形成,主要应用于I-II期(Ficat分期)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容易接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之间一种新的ANFH治疗手段。
2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ANFH患者40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26例,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5. 6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低年龄组(18-40岁)、高年龄组(41-60周岁,女子为55周岁);按病因分为创伤性组、特发性组;按体重指数大小分为:正常体重指数组(体重指数<25kg/m2),超重组(体重指数>25kg/nf)。均行骨盆正位或髋关节X线、核磁共振呈象(MRI),术前均行股动脉造影评估血管情况,可见患侧股骨头颈区血管径变细且血管减少。
3 研究方法
对40例患者均行髋关节或骨盆正位X线、磁共振成象(MRI),经术前行股动脉DSA评估血管情况。术前行股动脉DSA可见患侧股骨头颈区血管径变细且血管减少。
手术方法:(1)动脉穿刺插管:病人平卧于DSA上,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釆用股动脉穿刺点,即腹股沟铜带正中下方l-2cm处,局部麻醉,皮肤切开3-5cm,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 (2)药物注射:用高压注射器按照每秒5ml的速度注入稀释后的25mg粟碱、80ml低分子右旋糖酐、0.15mg血栓通及25万U尿激酶,并以5帧/S的速度连续摄片,按照造影所见的血供情况将上述药物分配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等。避免下地行走一周,一周后指导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3个月,随后部分负重3个月,在不负重期间指导患者加强患骸功能锻炼。
4 临床疗效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本组40例患者,术前关节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功能障碍及关节疼痛,经血管溶栓、扩张及加压注射后,术后病情均得到缓解。经介入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到一年时间,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以及活动功能障碍均得到改善,可正常行走,且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行走时间较前延长。X线检查结果:经介入治疗6个月复査,有9例患者部分修复;12个月后复查1例患者明显修复,14例患者部分修复,16例患者无改变,9例患者加重。术后X线平片检测修复可见股骨头大小以及形态恢复正常,骨质密度恢复均勾,坏死区的吸收或缩小比较明显,可以见到骨小梁的出现,髋关节之间的间隙增宽,关节面较前重新变得光滑且清晰,断裂带较前缩小,囊状透亮区较前减小。16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术后12个月经检测,3例患者可见坏死骨基本吸收,部分吸收者5例,可见明显新骨形成者8例,关节腔积液明显较前吸收好转。磁共振成像检查吸收率为:81.2%。40例患者的股骨头血供,其中36例(占89. 66%)主要表现为旋股内侧动脉带或不带其他供血动脉发生异常,1例(占2. 5%)表现主要为由闭孔动脉供血,3例(占7. 5%)表现为主要由臀上动脉供血。
5 结论
介入治疗前:40例中,血管造影均存在异常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旋股内动脉变得迂曲及纤细,上、下支持带动脉发生部分或完全堵塞,股骨头出现囊变或变形,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之间建立侧支循环,股骨头染色密度出現差异。介入治疗后:对比术前相同时相血管造影,股骨头头颈区域的血管明显出现粗细变化,发生狭窄闭塞的血管出现再通,出现侧支循环,相同区域的血管明显较前增多、延长、增粗,静脉回流较前通畅,染色区域较前增大。
参考文献
[1] 孙伟.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2):75-77.
[2]李子荣,孙伟,屈辉等.皮质类固醇与骨坏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48-1053.
[3] 郭宇宁,卫小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35-540.
作者简介:
1徐晓明,男,硕士研究生,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2鲁厚根,男,教授,硕士生导师,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3刘军,男,博士研究生,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120-01
1 研究机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流供应出现中断或者受损,进而引起骨细胞和骨髓内成分死亡及细胞的自我修复,从而发生股骨头引起塌陷或结构的改变,最后导致髋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我国目前常用的是Ficat体系,Ficat体系将ANFH分为0—IV期。对ANFH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中医疗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震动波疗法、高压氧疗法、电刺激等)、手术治疗(保存股骨头疗法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介入治疗。
本院采取介入治疗。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导管从主要供血动脉灌注溶栓及扩血管药物,是在DSA下,选择股骨头主要供血血管作为主要目标,直接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或者干细胞注入,消除血管的痉挛,溶解微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股骨头的血供、缓解股骨头的髓内高压情况,引流出炎性物质,从而促进坏死骨的吸收及新骨的形成,主要应用于I-II期(Ficat分期)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容易接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之间一种新的ANFH治疗手段。
2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ANFH患者40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26例,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5. 6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低年龄组(18-40岁)、高年龄组(41-60周岁,女子为55周岁);按病因分为创伤性组、特发性组;按体重指数大小分为:正常体重指数组(体重指数<25kg/m2),超重组(体重指数>25kg/nf)。均行骨盆正位或髋关节X线、核磁共振呈象(MRI),术前均行股动脉造影评估血管情况,可见患侧股骨头颈区血管径变细且血管减少。
3 研究方法
对40例患者均行髋关节或骨盆正位X线、磁共振成象(MRI),经术前行股动脉DSA评估血管情况。术前行股动脉DSA可见患侧股骨头颈区血管径变细且血管减少。
手术方法:(1)动脉穿刺插管:病人平卧于DSA上,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釆用股动脉穿刺点,即腹股沟铜带正中下方l-2cm处,局部麻醉,皮肤切开3-5cm,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 (2)药物注射:用高压注射器按照每秒5ml的速度注入稀释后的25mg粟碱、80ml低分子右旋糖酐、0.15mg血栓通及25万U尿激酶,并以5帧/S的速度连续摄片,按照造影所见的血供情况将上述药物分配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等。避免下地行走一周,一周后指导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3个月,随后部分负重3个月,在不负重期间指导患者加强患骸功能锻炼。
4 临床疗效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本组40例患者,术前关节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功能障碍及关节疼痛,经血管溶栓、扩张及加压注射后,术后病情均得到缓解。经介入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到一年时间,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以及活动功能障碍均得到改善,可正常行走,且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行走时间较前延长。X线检查结果:经介入治疗6个月复査,有9例患者部分修复;12个月后复查1例患者明显修复,14例患者部分修复,16例患者无改变,9例患者加重。术后X线平片检测修复可见股骨头大小以及形态恢复正常,骨质密度恢复均勾,坏死区的吸收或缩小比较明显,可以见到骨小梁的出现,髋关节之间的间隙增宽,关节面较前重新变得光滑且清晰,断裂带较前缩小,囊状透亮区较前减小。16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术后12个月经检测,3例患者可见坏死骨基本吸收,部分吸收者5例,可见明显新骨形成者8例,关节腔积液明显较前吸收好转。磁共振成像检查吸收率为:81.2%。40例患者的股骨头血供,其中36例(占89. 66%)主要表现为旋股内侧动脉带或不带其他供血动脉发生异常,1例(占2. 5%)表现主要为由闭孔动脉供血,3例(占7. 5%)表现为主要由臀上动脉供血。
5 结论
介入治疗前:40例中,血管造影均存在异常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旋股内动脉变得迂曲及纤细,上、下支持带动脉发生部分或完全堵塞,股骨头出现囊变或变形,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之间建立侧支循环,股骨头染色密度出現差异。介入治疗后:对比术前相同时相血管造影,股骨头头颈区域的血管明显出现粗细变化,发生狭窄闭塞的血管出现再通,出现侧支循环,相同区域的血管明显较前增多、延长、增粗,静脉回流较前通畅,染色区域较前增大。
参考文献
[1] 孙伟.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2):75-77.
[2]李子荣,孙伟,屈辉等.皮质类固醇与骨坏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48-1053.
[3] 郭宇宁,卫小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35-540.
作者简介:
1徐晓明,男,硕士研究生,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2鲁厚根,男,教授,硕士生导师,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3刘军,男,博士研究生,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