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中国高校日语教育浅论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pri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使得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纵然今年两国发生一些政治事宜,但不可否认的是, 日语已经成为继英语之后在我国拥有学习者最多的外语语种。而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社会整体进入了新的转型期,我国高校专业日语教学迎来了新的转型期。本文对在社会理念转变、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广泛的新形式下,国内高校日语教育的相关思考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日语;高校;教育;浅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246-02
  目前新形势下,国内转变为经济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虽然国内日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教学质量发展不均衡,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压力增大等。那么在新形式下,我国高校日语教育改如何面对呢?
  一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日语教育进行了转型时期
  1999 以来, 随着中国高校整体的发展,日语专业,特别是本科学校的专业日语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最近不到十年间,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又新增近200 余所。全国规模的日语教师的研修、教师基本功大赛、各种类型的日语演讲比赛、毕业论文大赛等权威性活动也远远高于英语以外的语种。从这个意义上讲日语专业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小语种”,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语种”、“ 大专业”。但是,日语转为“大专业”、“ 大语种”后,也面临各种挑战。比如,设置学校的快速增加必然带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与增加不多、甚至减少的就业岗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日本经济的低迷和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影响着日语毕业生的就业。可以说,我国的本科日语专业在经过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标志就是办好“大专业”的日语。要实现“大专业”日语的良好的发展态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在激烈竞争取胜的人才,就必须在审视目前的大好形势的基礎上思考转型期的新课题。
  二 改进日语教学方法问题
  为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日语人才,我们培养的日语人才应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全面发展为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需要,我们应进一步改进高校日语教学地方法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在低年级阶段加大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日语教学中不应再占过大比例,应该创造问答为主师生对话的课堂氛围课后作业除笔头外,还应包括小组会话、听广播、听录音、与外国学生交流等听说练习。
  2.在高年级阶段应以日语授课,同时学习中始终贯穿日、中文化教学内容。这是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一个潮流,语言与文化脱节是无法搞好语言交流的。
  3.教学手段上,在坚持直观法、问答法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
  4.学习成绩评价上,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体现,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看分数,应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以往的学习成绩评价是通过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小论文、毕业论文等考试方法来评价,这使得考试成为学生的思想包袱。为解决该问题,可在小论文、 毕业论文更加规范化的基础上,在高年级设立一定的开卷考试课程(如文学 翻译课等);在低年级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安排会话实练、词汇测验,自学课外常用词汇,听广播录音;对各级演讲作文比赛获得者给予相应科目的免试,有突出表现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具体课程学分提前达标者给予免修待遇。
  三 注重日语听力课,进行改革问题
  一门语言的学习就是为了熟练地听与说。高校日语教育要注重日语听力课,进行相关改革:
  1.要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听声和发声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学习目的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声音的可视性,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说多种感觉器官,创造一个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加持久,学习效率也更高。
  2.根据所选资料的重要性,对听力精度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即采用“精听”“泛听”及“精泛听”三种模式。“精听”的目的在于加强听力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生对教师所选材料反复听,并模仿其语音语调,纠正自己的发音,培养良好的语感,听熟常用单词、词组和句型。但单纯的精听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而这些内容就需要通过“泛听”来获取。“泛听”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多的语言现象,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等,扩大知识面,提高听觉反应能力。不必听得过于仔细。泛听的内容语速应比精听内容稍快,最好以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地道的日语为主。“精泛听”的目的则在于获取信息,掌握句型和关键词语,而不是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模式。
  3.适当引入文化背景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第四,由于听力课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少,计划内课时很难满足听力训练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坚持课外的听力训练。
  四 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对日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抓好日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对日、中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客观看,要进行日中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运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二是对日、中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要具备对日、中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首先应在日语教学中加大对广义日本文化的介绍力度,突出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介绍。我们可以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最新动态。然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冷静思考中日关系,这并非易事。这些日本文化的深层次内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传授、学生自修积累、国际交流体验等过程来培养。此外,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知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学会用日语思考、介绍中国文化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未来,我们在日语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增加课堂讨论、学生调研分析、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教学内容,以使学生顺利进行日中跨文化交际活动。
  五 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问题
  近年的就业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高人文内涵、高文化素养、生存能力强的学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观察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体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多使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说日语。现在,大多数日语毕业生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不能顺利完成日文与中文跨文化交流,高校应培养出有高文化素质的、能理解日本文化并能流畅进行交流的全方位日语毕业生。高校日语教学应对现在较单一关注日语语言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日语语言知识,还需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日语人才。
  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生源质量不同,自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改革的步伐也不同,但是面对新的挑战,必须要有新的思考。转型期的高校专业日语要解决的课题多多,必须直面的挑战也很多,必须加深思考,加快改革,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姜春枝.试论日语会话课的授课限度与内容[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1)
  [2] 曹大峰.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一、WTO基本宗旨和经济特区的战略导向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未来战略走向必须建基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世贸组织基本宗旨及其各项规则上。在WTO的马拉喀什协议中 ,明确
我是一个从农村逃出来的孩子.rn我常常在黄昏的时候坐在马路边上眺望来去的人们,我不认识他们,可我能够听到他们富有的声音,我在血淋淋的夕阳跌入某丛建筑物的缝隙之后常会看
大白天,一个78岁的农村妇女走在回家的路上,耳朵竟被两名骑摩托车的少年撕破,一对价值700多元的金耳环被抢走;一个38岁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附近,金项链也被骑摩托车的少年抢走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一些上市公司准备推行股权激励计划,但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些问题值得冷静思考。rn 一、推行股权激励尚缺乏成功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学习好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强化核心意识这个关键,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
当前,空调作为一种家用电器,由于制冷的能耗巨大,并且伴有一定环境污染.就当前我国制冷能耗巨大,并伴随一定的空气污染的现实状况而言,我国的空调制冷技术亟待改进和提高.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落实好中央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图形创意》课程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