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操作技巧,是对文本的超越和发展。其实质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紧紧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引导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解释、说明,将会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使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择其常见的做法谈一谈。
1.在标点符号处补白
标点符号是与文字粘连配合,是重要的书面语言的组成细胞。目前,小语阅读教学的走向是主张回归语言本位、重视诵读积累、强调整体感悟、注重审美体验,而标点符号在这方面恰巧能够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第二个场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在教学时,我对这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在这一环节,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引导学生推想,骨髓流出来以后,台湾青年神态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李博士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在图中人物的旁边作出描述。通过补白,学生更能体会到青年何博士为了使抽髓的成功,历经严峻的挑战,为能抽出骨髓而欣喜。青年想着海峡那边的急需骨髓救治的人,心情无比的激动,催促医生快快送去。李博士为青年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救治病人的心情更急切了。这样的补白,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骨肉亲情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还使课堂上有了“生成”,不再是字面上的浮游,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抓关键词语补白
关键词在文中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的思路、标示句段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课文,教师讲授文章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获得语言滋养,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找出用得最妙最美的一个词“冒”,体会它的用法。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把“冒”字换成别的字,学生说出了“露、钻、长、顶、穿、伸、挤、开”等词。接着,引导体会“冒”字的语意,有这么多与“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但作者为什么偏要用“冒”字呢?启发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描述荷花是怎么“冒”?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归纳出这几种:表现出荷花的急切、激动、争先恐后、迫不及待。最后,又让学生闭眼想象荷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这个“冒”字所承载的大量信息和所蕴含的丰富的训练价值,并以此为切人点进行教学:首先,在“换词”中强化了以“组块”为单位的母语积累,又为下面进一步体会“ 冒”字的传神之处铺垫了认知基础。接着,引导体会“冒”字的妙用,描述“冒”的景象,启发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花心,让学生被激活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的折射与映照。最后,又在想象中对“冒”着的荷花再次回放,使画面印留心中。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绝伦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同时也理解了这个“冒”字的妙用。
3.对教学突破点补白
在教学的突破点进行补白,可以为课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认知前提,也可以在教学的转折处搭建过渡的知识桥梁。不经意间突破重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在教学《与象共舞》时,为升华主题,可先补充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里的野象生活的情景,没有游人时,它们是那样的悠闲自得,但当他们见到人时,又是那样的恐慌,四处逃窜。现实生活中,人类对动物的“爱”过度了,使得动物对人类设置了如此的防线。但是,经过“调解”,许多动物和人类也能友好相处了,就势补充一些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这样的补白,使得空洞的内容更加丰满,使课文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教学《白杨》时,在理解“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个教学主题时,补充了新疆建设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情景资料,并配有音像。体裁会到边疆建设者夜以继日地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不管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中,总是坚强的工作,顽强的奋斗。边疆建设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历几代人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今天的绿洲,越来越兴旺了。这样,白杨树和建设者就联系在一起,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同样在为新疆作奉献。作了这样的补充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就明白了“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很容易了。
《月光曲》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月光曲》时,贝多芬弹奏曲子而让皮鞋匠和盲姑娘产生了联想,而要理解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我抓住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补白描述:(1)课文中的插图美好感人,谁能说出其内容?引导学生对图画内容作简单描述以后,再作适当的扩展性描述,让学生把视角与思维向更深远的地方延伸,使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能丰满。(2)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眼想象贝多芬弹奏第一曲时的画面,把所描述的情境与音乐搭配,进行情境体验,感受贝多芬弹琴技艺的高超与曲子意境的精妙绝伦。在这个片断的补白训练中,抓住了课文插图表现的是文中最精彩的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一载体,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对插图进行补白,训练了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别具一格,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插图的“再弹”引导出第一次弹奏的想象,就抓住了重点。
4.对主题深化点补白
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等方面的知识,又难以从字里行间捕捉,因而常对文中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在领会上产生偏差。教师要补充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时,学生对“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几句诗,单从字面上来看,是很难理解的,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对于翻越“五岭”、“鸟蒙”的艰险,得先补充这两座山的文字资料及影视资料, 突出了这两座山的险峻,学生就会明白“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是现实的山,“泥丸”和“细浪”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这种类型的补白主要是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5.对情节高潮点补白
新课程倡导教师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要把文本读进去,还要跳出来;要把长文读短,还要把短文读长。一篇优美的文章就像一副意境深远的中国画,留白的地方需要师生去想象,去感悟,去补充,去延伸。补白,也可在情节描写的高潮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成为教学的点睛之笔。《小摄影师》一文中的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时的情景片断:“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配图配乐,补白解说,把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通过补白,结合上下文,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突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和小男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认真工作时那部分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总理不是“浏览”,而是“审阅”,师相机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师相机创设了以下四个场景:(1)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引导生谈总理工作的情景)。(2)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创造性地描述)(3)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再创造性地补充)(4)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最后一次创造性地补充描述)。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审阅”一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然后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描述总理工作的四个场景,再现了一副副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且,这四个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使高潮点得以体现,助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
6.对结尾进行补白
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许多记叙文的结尾都运用抒情式结尾,不仅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内容得到升华,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在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应该让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进行补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凡卡》的结尾,主要写凡卡做梦,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待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可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续写,使思想与语言得到了统一。类似这样的文章,诸如《穷人》,两个孩子醒来后,会发生些什么呢?《小摄影师》的结尾:小男孩子还会再来吗?如果他来了,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像这类抒情的文章,都可以通过续写的方式进行补白训练。
《荔枝》一文的结尾一段,“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课文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尽,针对教材留下的这一空白,在课堂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补白”。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题:请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孩子们真情涌动,把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与怀念之情都化作了无声的真情的表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片刻思考后纷纷进行练笔。有的说:“母亲啊,吃荔枝成了我家的保留节目,是为了您,也为了儿孙。”还有的说:“母亲啊,你的爱我们永远记住,会反这份爱传下来,让我们家永远充满温情。”“母亲啊,您那么爱吃荔枝,为什么不多吃点呢?都怪儿大意了,应该每次都看着你吃下去。”“母亲啊,我会把您的爱告诉儿子,好好教导他,让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 ……这样的补白,从学生一句句声情并茂的发言中,感觉到他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内疚、自责的怀念之情。这样的补白训练,不但升华了情感,还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总之,补白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恰当地运用它,将会给课堂创造意想不到的精彩。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补白”艺术的手法也远远不只以上几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和语言的积累为出发点,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收稿日期:2011-08-21
1.在标点符号处补白
标点符号是与文字粘连配合,是重要的书面语言的组成细胞。目前,小语阅读教学的走向是主张回归语言本位、重视诵读积累、强调整体感悟、注重审美体验,而标点符号在这方面恰巧能够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第二个场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在教学时,我对这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在这一环节,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引导学生推想,骨髓流出来以后,台湾青年神态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李博士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在图中人物的旁边作出描述。通过补白,学生更能体会到青年何博士为了使抽髓的成功,历经严峻的挑战,为能抽出骨髓而欣喜。青年想着海峡那边的急需骨髓救治的人,心情无比的激动,催促医生快快送去。李博士为青年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救治病人的心情更急切了。这样的补白,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骨肉亲情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还使课堂上有了“生成”,不再是字面上的浮游,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抓关键词语补白
关键词在文中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的思路、标示句段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课文,教师讲授文章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获得语言滋养,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找出用得最妙最美的一个词“冒”,体会它的用法。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把“冒”字换成别的字,学生说出了“露、钻、长、顶、穿、伸、挤、开”等词。接着,引导体会“冒”字的语意,有这么多与“冒”字意思差不多的词,但作者为什么偏要用“冒”字呢?启发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描述荷花是怎么“冒”?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归纳出这几种:表现出荷花的急切、激动、争先恐后、迫不及待。最后,又让学生闭眼想象荷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这个“冒”字所承载的大量信息和所蕴含的丰富的训练价值,并以此为切人点进行教学:首先,在“换词”中强化了以“组块”为单位的母语积累,又为下面进一步体会“ 冒”字的传神之处铺垫了认知基础。接着,引导体会“冒”字的妙用,描述“冒”的景象,启发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花心,让学生被激活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的折射与映照。最后,又在想象中对“冒”着的荷花再次回放,使画面印留心中。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绝伦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同时也理解了这个“冒”字的妙用。
3.对教学突破点补白
在教学的突破点进行补白,可以为课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认知前提,也可以在教学的转折处搭建过渡的知识桥梁。不经意间突破重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在教学《与象共舞》时,为升华主题,可先补充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里的野象生活的情景,没有游人时,它们是那样的悠闲自得,但当他们见到人时,又是那样的恐慌,四处逃窜。现实生活中,人类对动物的“爱”过度了,使得动物对人类设置了如此的防线。但是,经过“调解”,许多动物和人类也能友好相处了,就势补充一些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这样的补白,使得空洞的内容更加丰满,使课文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教学《白杨》时,在理解“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个教学主题时,补充了新疆建设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情景资料,并配有音像。体裁会到边疆建设者夜以继日地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不管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中,总是坚强的工作,顽强的奋斗。边疆建设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历几代人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今天的绿洲,越来越兴旺了。这样,白杨树和建设者就联系在一起,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同样在为新疆作奉献。作了这样的补充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就明白了“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也很容易了。
《月光曲》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月光曲》时,贝多芬弹奏曲子而让皮鞋匠和盲姑娘产生了联想,而要理解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我抓住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补白描述:(1)课文中的插图美好感人,谁能说出其内容?引导学生对图画内容作简单描述以后,再作适当的扩展性描述,让学生把视角与思维向更深远的地方延伸,使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能丰满。(2)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眼想象贝多芬弹奏第一曲时的画面,把所描述的情境与音乐搭配,进行情境体验,感受贝多芬弹琴技艺的高超与曲子意境的精妙绝伦。在这个片断的补白训练中,抓住了课文插图表现的是文中最精彩的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一载体,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对插图进行补白,训练了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别具一格,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插图的“再弹”引导出第一次弹奏的想象,就抓住了重点。
4.对主题深化点补白
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等方面的知识,又难以从字里行间捕捉,因而常对文中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在领会上产生偏差。教师要补充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时,学生对“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几句诗,单从字面上来看,是很难理解的,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对于翻越“五岭”、“鸟蒙”的艰险,得先补充这两座山的文字资料及影视资料, 突出了这两座山的险峻,学生就会明白“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是现实的山,“泥丸”和“细浪”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这种类型的补白主要是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5.对情节高潮点补白
新课程倡导教师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要把文本读进去,还要跳出来;要把长文读短,还要把短文读长。一篇优美的文章就像一副意境深远的中国画,留白的地方需要师生去想象,去感悟,去补充,去延伸。补白,也可在情节描写的高潮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成为教学的点睛之笔。《小摄影师》一文中的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时的情景片断:“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配图配乐,补白解说,把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通过补白,结合上下文,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突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和小男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认真工作时那部分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总理不是“浏览”,而是“审阅”,师相机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师相机创设了以下四个场景:(1)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引导生谈总理工作的情景)。(2)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创造性地描述)(3)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再创造性地补充)(4)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最后一次创造性地补充描述)。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审阅”一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然后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描述总理工作的四个场景,再现了一副副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且,这四个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使高潮点得以体现,助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
6.对结尾进行补白
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许多记叙文的结尾都运用抒情式结尾,不仅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内容得到升华,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在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应该让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进行补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凡卡》的结尾,主要写凡卡做梦,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待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可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续写,使思想与语言得到了统一。类似这样的文章,诸如《穷人》,两个孩子醒来后,会发生些什么呢?《小摄影师》的结尾:小男孩子还会再来吗?如果他来了,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像这类抒情的文章,都可以通过续写的方式进行补白训练。
《荔枝》一文的结尾一段,“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课文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尽,针对教材留下的这一空白,在课堂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补白”。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题:请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孩子们真情涌动,把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与怀念之情都化作了无声的真情的表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片刻思考后纷纷进行练笔。有的说:“母亲啊,吃荔枝成了我家的保留节目,是为了您,也为了儿孙。”还有的说:“母亲啊,你的爱我们永远记住,会反这份爱传下来,让我们家永远充满温情。”“母亲啊,您那么爱吃荔枝,为什么不多吃点呢?都怪儿大意了,应该每次都看着你吃下去。”“母亲啊,我会把您的爱告诉儿子,好好教导他,让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 ……这样的补白,从学生一句句声情并茂的发言中,感觉到他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内疚、自责的怀念之情。这样的补白训练,不但升华了情感,还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总之,补白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恰当地运用它,将会给课堂创造意想不到的精彩。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补白”艺术的手法也远远不只以上几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和语言的积累为出发点,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收稿日期:201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