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辉煌的诗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地。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材中就蕴含着许多古诗文。然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能力较弱,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过多机械的讲解分析不但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倦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变换各种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引导孩子进入古诗情境,体会意境,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是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的好教材,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才能够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扎实文化底蕴、提高思想品位、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一、故事入情境
故事对低年级孩子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将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能让孩子对古诗产生兴趣,也能让孩子们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故事的情境,见故事主人公所见,想故事主人公所想。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一课《一去二三里》,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诗句真的有点难,如果生硬地讲解诗句的意思又过于枯燥,这时我们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去歇歇脚。亭子外面,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连忙拦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了。”后来这里的花越开越多,成了一座大花园。孩子们听了恍如身临其境,见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学好这首诗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图画绘场景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根据前人的古诗作画,也有不少古诗是诗人受某处场景感染,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韦应物春游滁州西涧赏景,由眼前美景促动内心情感,写出《滁州西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形的画面中都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将绘画引进课堂,辅助学生学古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学生很容易就读熟了古诗,但对于诗句的理解一知半解,此时我们边读诗句边作画:一个岸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纯净明亮,清澈见底,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仰着长脖子朝天空叫,不时发出“鹅,鹅,鹅”的声音,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荡起一圈圈清波。画中“绿”“白”“红”色彩丰富,明艳动人。孩子们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内心感受由最初的“美感”也会逐渐过渡到“喜爱”,情感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诗文的领悟能力。
三、音乐感意境
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语文能力能促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能促动对语文的理解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丰富,而低年级孩子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往往对古诗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能传递情感,能表现思想,它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诗词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孩子们的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古诗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可见,音乐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兴趣大门,帮助他们读好诗句;音乐可以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感悟诗意;音乐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潜在情感,帮助孩子们体会诗情。面对低年级孩子,用特定的乐曲渲染古诗词,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以让孩子们听听歌曲《春晓》,慢慢进入诗文的情境,再伴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唱一唱,吟一吟,体会作者的情感。孩子们的接受情况强于一般的讲述,他们非常愿意参与进来,喜欢这种形式,或听或读,或唱或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不是问题了。再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孩子们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想象说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品的情感,也萌生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一举多得。
四、生活悟真情
低年级孩子理解能力,接受水平都处于发展阶段,最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我们要尽量拉近诗文内容与孩子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来学习古诗,能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锄禾》时,先播放这样一段录像: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沧桑的农民伯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入农田中……无须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读起诗文来也是感情饱满。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盘子里剩下的白米饭倒掉……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气怒的神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孩子们的感触颇深,交流起来都是有感而发,无须太多时间,学生既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低年级是孩子们古诗学习的起步,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讲究策略,探索方法,让这些博大精深的古老乐章回旋在孩子们的心田,融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是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的好教材,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才能够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扎实文化底蕴、提高思想品位、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一、故事入情境
故事对低年级孩子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将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能让孩子对古诗产生兴趣,也能让孩子们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故事的情境,见故事主人公所见,想故事主人公所想。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一课《一去二三里》,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诗句真的有点难,如果生硬地讲解诗句的意思又过于枯燥,这时我们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去歇歇脚。亭子外面,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连忙拦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了。”后来这里的花越开越多,成了一座大花园。孩子们听了恍如身临其境,见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学好这首诗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图画绘场景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根据前人的古诗作画,也有不少古诗是诗人受某处场景感染,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韦应物春游滁州西涧赏景,由眼前美景促动内心情感,写出《滁州西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形的画面中都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将绘画引进课堂,辅助学生学古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学生很容易就读熟了古诗,但对于诗句的理解一知半解,此时我们边读诗句边作画:一个岸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纯净明亮,清澈见底,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仰着长脖子朝天空叫,不时发出“鹅,鹅,鹅”的声音,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荡起一圈圈清波。画中“绿”“白”“红”色彩丰富,明艳动人。孩子们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内心感受由最初的“美感”也会逐渐过渡到“喜爱”,情感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诗文的领悟能力。
三、音乐感意境
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语文能力能促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能促动对语文的理解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丰富,而低年级孩子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往往对古诗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能传递情感,能表现思想,它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诗词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孩子们的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古诗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可见,音乐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兴趣大门,帮助他们读好诗句;音乐可以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感悟诗意;音乐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潜在情感,帮助孩子们体会诗情。面对低年级孩子,用特定的乐曲渲染古诗词,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以让孩子们听听歌曲《春晓》,慢慢进入诗文的情境,再伴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唱一唱,吟一吟,体会作者的情感。孩子们的接受情况强于一般的讲述,他们非常愿意参与进来,喜欢这种形式,或听或读,或唱或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不是问题了。再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孩子们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想象说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品的情感,也萌生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一举多得。
四、生活悟真情
低年级孩子理解能力,接受水平都处于发展阶段,最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我们要尽量拉近诗文内容与孩子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来学习古诗,能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锄禾》时,先播放这样一段录像: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沧桑的农民伯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入农田中……无须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读起诗文来也是感情饱满。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盘子里剩下的白米饭倒掉……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气怒的神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孩子们的感触颇深,交流起来都是有感而发,无须太多时间,学生既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低年级是孩子们古诗学习的起步,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讲究策略,探索方法,让这些博大精深的古老乐章回旋在孩子们的心田,融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