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命题(或范围)、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给出分数即告一段落。至于其他的问题他们并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其实,作文的写作过程只是作文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生成阶段。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即前文所说的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阶段)。而在此之后的几个阶段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先是要有一个回馈阶段,如前文所述,在作文教学中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不应该只是给老师读,而应该拥有更多的读者(至少是一个班的同学),让更多的读者来对某篇作文评头论足,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教师的评价并不是最终的、最完善的定论;学生在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后,可以提出认同或不认同的见解。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不仅仅是听到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意见,不仅仅是了解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帮助他建立了一个思维的平台,促使他不得不思考各方面的意见并作出判断或提出疑问,这样,自然就会有利于他思辨力的提高。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认识也必然会随之提高。这种讨论不只是对文章的作者有益,对参加讨论的学生也是有益的,因为当他们参与评价某篇作文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都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每个人的思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了。这一过程的体验在教学中是应该珍惜的。
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完成中所获得的体验,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只重视结果的学习无法达到的效果。前面所举的上海市黄浦区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写作阶段后写道:“对我来说,这本诗集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相信这份真挚、纯洁及向往会引起你的共鸣和感动”。
这样的作文教学似乎花的时间要多些,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也要更多,然而这样的效果却好于常规作文的几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仅停留在写作的数量上,而更在于写作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我主张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有一种意见主张多写多改,这当然不失之为一种方法。但多写要建立在学生愿意写和有条件写(首先是时间有保证)的基础上,多改也要建立在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与其草草对待许多次的作文,不如扎扎实实地经历和完成几个作文的完整过程,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收获和提高。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在“真实”上下些功夫,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
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要合理。一般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立意要高,观点正确、新颖,事件要有意义,或在平凡的事件中能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挖掘事件的意义上,而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体验。这样的作文貌似深刻,但却不是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感受。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一种“平常心”来写作文:“我想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或“这是我对这件事思考的结果”。脑子里没有预设的框框,没有种种“微言大义”的想法,只有一颗“平常心”。心情放松了,外部世界的事件就容易感动他,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属于个人的看法,抒发各种情感。不要一概用大众的眼光、权威的观点来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会引起宣泄的快感,进而就能对作文产生需要,引起兴趣。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②教师平时要多举行一些活动,要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最后,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做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尊重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说它是个体活动,很容易理解,作文从来都是个人行为。正因为如此,作文才最容易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所谓文若其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如果都像现在的一些作文教法,让学生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千人一面,哪里还有学生的个性可言?如果作文只是模仿,只是背诵范文,然后把它拼凑起来,哪里还能寻找到学生的个性?如果学生把做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只想逃避它,那么,作者又怎么会通过作文来显露自己的个性?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充满着创造的欲望,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充满着创造的乐趣,主动积极去做时,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笔者以为这是当前作文教学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只有当学生明白了作文的交流对象是谁时,他才能轻松解放自己,写出自己想写的话来。同样,学生也只有扎扎实实经历了作文实践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才能爱写作,只有爱写作了才能提高写作的效率。这是大家早已知道的道理。
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完成中所获得的体验,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只重视结果的学习无法达到的效果。前面所举的上海市黄浦区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写作阶段后写道:“对我来说,这本诗集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相信这份真挚、纯洁及向往会引起你的共鸣和感动”。
这样的作文教学似乎花的时间要多些,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也要更多,然而这样的效果却好于常规作文的几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仅停留在写作的数量上,而更在于写作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我主张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有一种意见主张多写多改,这当然不失之为一种方法。但多写要建立在学生愿意写和有条件写(首先是时间有保证)的基础上,多改也要建立在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与其草草对待许多次的作文,不如扎扎实实地经历和完成几个作文的完整过程,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收获和提高。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在“真实”上下些功夫,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
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要合理。一般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立意要高,观点正确、新颖,事件要有意义,或在平凡的事件中能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挖掘事件的意义上,而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体验。这样的作文貌似深刻,但却不是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感受。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一种“平常心”来写作文:“我想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或“这是我对这件事思考的结果”。脑子里没有预设的框框,没有种种“微言大义”的想法,只有一颗“平常心”。心情放松了,外部世界的事件就容易感动他,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属于个人的看法,抒发各种情感。不要一概用大众的眼光、权威的观点来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会引起宣泄的快感,进而就能对作文产生需要,引起兴趣。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②教师平时要多举行一些活动,要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最后,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做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尊重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说它是个体活动,很容易理解,作文从来都是个人行为。正因为如此,作文才最容易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所谓文若其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如果都像现在的一些作文教法,让学生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千人一面,哪里还有学生的个性可言?如果作文只是模仿,只是背诵范文,然后把它拼凑起来,哪里还能寻找到学生的个性?如果学生把做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只想逃避它,那么,作者又怎么会通过作文来显露自己的个性?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充满着创造的欲望,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充满着创造的乐趣,主动积极去做时,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笔者以为这是当前作文教学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只有当学生明白了作文的交流对象是谁时,他才能轻松解放自己,写出自己想写的话来。同样,学生也只有扎扎实实经历了作文实践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才能爱写作,只有爱写作了才能提高写作的效率。这是大家早已知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