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的中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使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时表现出能力不足,由此造成“中国文化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过于重视英语文化在教学中的利用,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法的介绍。本文旨在分析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见解及其应对方法,以供国内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对策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发现,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对英语及其文化了解越多,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表达却越发生疏,只能看得懂但说不出,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事外语研究和教学的人容易犯一种倾向,就是全力以赴研究外语和外来文化,常常误认为谙熟外来文化的就可以成功地进行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忽视了跨文化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把文化对比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纯灌输,这是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大忌。现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及其应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属于研究课题,其成为了我国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苗丽霞,范谊,2009)。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石,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做主心骨,我们的模仿将是盲目的、被动的、肤浅的。语言的习得绝不是一种孤零零的语言现象,只有具备比较广泛的本民族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新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就已经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提了出来。虽然最初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同样的“失语”现象也存在于日常交际领域。许多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谈到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时可以侃侃而谈,但在对外籍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七夕”、“端午节”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不知道“鹊桥相会”“赛龙舟”如何表述,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都是外国人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而绝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给人类留下的是丰富的人文知识及文化遗产,这些华夏独一无二的文化积累,迫切需要向世界宣传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然而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教学频繁地出现在外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但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处于忽略状态或一笔带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总体上呈现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对本族文化却知之甚少。“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发生,并因此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
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由于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提高语言能力,而是应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际,过于重视学生利用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只重视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定位也导致了外语教学对本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语言和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它建立在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顺应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交际双方是不平等的。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其双方首先要建立在交际平等的基础上。此外,交流也意味着吸收和传播,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要相互“理解”外,还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如果我们只“吸收”不“传播”,那么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Widdowson,1983)。跨文化交际不应该以一方对另一方的理解为交际终端,还应同时包含文化的共享和向另一方输出母语文化。如果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也意识不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那么“中国文化失语”将无法避免。
(二)片面理解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同时又反映着文化。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文化教学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是必要的,只有真正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目的语。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重目的语文化传授,轻中国文化学习的倾向。文化教学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地输入西方文化,有时更被狭义地解读为仅仅输入英美文化,本土文化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片面地融入目的语文化并不代表就是成功的文化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还要包含母语文化教学,遵循文化对比原则。另外,关于如何实施目的语文化教学的研究论述很多,然而关于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教授内容和具体教授方法上论述却很少。几乎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只强调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中国文化的含量几乎空自;教师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没有加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于是,在这种文化教学严重不平衡的影响下,外语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逆差导致了在现代社会里学生对中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审美失去了认同感。“失语”就不足为奇了。
(三)文化教学内容单一,很少触及母语文化
50,60年代的中国,英语只是反映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现状的工具而已,因此英语教材上基本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际教学法兴起,目的语文化渐渐替代了本族语文化,成为外语交际的主要文化环境。目前,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中,鲜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学生接触到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一一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这些材料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有益处的。但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以英语为媒介向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再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对于教师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在大多数教材中找不到相关文化内容的影子,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询。仅仅靠教师们自行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对策
解决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共同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语”的策略有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文化反思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仅能适用于与英语国家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然而,如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助于促使学生领会本国民族文化与别国文化,从民族文化与别国文化中寻找共性与对立面,从而增强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作全面、系统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跨国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不断对自己母语文化进行反思,这种反思通常涉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的内隐部分。此外,文化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文化相对论的思想。
(二)提高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重视程度
要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纠正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加强自身对本国文化的重视。只有英语教育工作者自己先重视起来,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也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培养其“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觉和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是丢弃自己已有的社会文化身份,假扮是英语母语人士。”(Kramsch,2006)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保持本国文化身份的“双向”交际,因此,我们应保持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有意识地把本国文化推向世界,变被动的消极的交际为主动的积极的交际。
(三)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上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传统文化教学目的已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为使我国学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我国英语教学需设置并更新课程与教学模式。
(1)调整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可视学生是否为英语专业者而适当地增加母语文书课程。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可用英语为学生教授中国近代史、传统文化及基本国情等文化课程。其次,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增设传统文化对比别国文化的课程,教师在英语教材内容上增加中外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通过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文化差异中探寻共性与个性,学会从各个角度领会我国传统文化。针对非英语专业者,视学生客观情况,从学生主体出发,在其专业内容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外,可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满足英语学习爱好者的个性发展需求,以此提高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赵贤洲,2010)。选修课着手于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的中国文化读本,让学生在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基础上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是既能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也拓宽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2)调整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当前外语教学仍以语言教学和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中心,文化处于附属、次要地位,因此外语教材所包括的文化信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要提高文化教学的地位,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就要共同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思想体现在教材中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呈现和对待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大纲、内容和方法。语言和文化应该有机结合,应该以文化主题为主线,语言内容为暗线;以文化为内容,语言为手段。同一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外语语言材料中反复出现,如,阅读、听力、翻译、写作、口语交际等,不仅能使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具体文化,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掌握文化的普遍规律,也有利于语言教学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
大学英语的教材应该大量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在选材上可以选入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文章;或者是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或是在课后练习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
此外,中国的外语教材相对来说更新较慢,很多教材的文化内容过时。教师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文化内容,不对这些文化知识和信息进行语境化,不将其置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中,不理解文化实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象,其结果有可能造成理解错位。
(3)调整教学模式设置
在英语教学模式上,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总结出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即信息提供教学法与原因分析教学法。在信息提供教学法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或活动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文化、地方习俗,如利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及演讲比赛等,以集体参与形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度(束定芳,2010)。而原因分析教学法则需要教师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间的冲突信息,于课堂上向学生提供能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引发冲突的内容,同时给予学生一些解释,让其选择认为较合理的解释,然后公布正确答案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何这一原因能导致中外文化冲突。
五、结语
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不仅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容易使英语学习者丧失本国文化认同感。因此,我国英语教学要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思想、技术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增强其责任感,在国际间传播并弘扬本国民族优秀文化。为此,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需将中国文化融合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不仅仅成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者,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英语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媒介。时代的发展促进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为对外贸易、政治与历史文化的和谐发展而培养与时俱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苗丽霞,范谊.传统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9,04(12):102-104.
[2]Widdow son H G. Learning Purpose and Learning U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9.
[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6: 81
[4]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03(11):217-218.
[5]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07(14):114-116.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对策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发现,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对英语及其文化了解越多,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表达却越发生疏,只能看得懂但说不出,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事外语研究和教学的人容易犯一种倾向,就是全力以赴研究外语和外来文化,常常误认为谙熟外来文化的就可以成功地进行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忽视了跨文化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把文化对比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纯灌输,这是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大忌。现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及其应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属于研究课题,其成为了我国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苗丽霞,范谊,2009)。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石,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做主心骨,我们的模仿将是盲目的、被动的、肤浅的。语言的习得绝不是一种孤零零的语言现象,只有具备比较广泛的本民族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新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就已经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提了出来。虽然最初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同样的“失语”现象也存在于日常交际领域。许多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谈到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时可以侃侃而谈,但在对外籍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七夕”、“端午节”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不知道“鹊桥相会”“赛龙舟”如何表述,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都是外国人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而绝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给人类留下的是丰富的人文知识及文化遗产,这些华夏独一无二的文化积累,迫切需要向世界宣传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然而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教学频繁地出现在外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但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处于忽略状态或一笔带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总体上呈现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对本族文化却知之甚少。“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发生,并因此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
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由于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提高语言能力,而是应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际,过于重视学生利用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只重视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定位也导致了外语教学对本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语言和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它建立在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顺应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交际双方是不平等的。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其双方首先要建立在交际平等的基础上。此外,交流也意味着吸收和传播,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要相互“理解”外,还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如果我们只“吸收”不“传播”,那么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Widdowson,1983)。跨文化交际不应该以一方对另一方的理解为交际终端,还应同时包含文化的共享和向另一方输出母语文化。如果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也意识不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那么“中国文化失语”将无法避免。
(二)片面理解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同时又反映着文化。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文化教学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是必要的,只有真正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目的语。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重目的语文化传授,轻中国文化学习的倾向。文化教学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地输入西方文化,有时更被狭义地解读为仅仅输入英美文化,本土文化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片面地融入目的语文化并不代表就是成功的文化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还要包含母语文化教学,遵循文化对比原则。另外,关于如何实施目的语文化教学的研究论述很多,然而关于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教授内容和具体教授方法上论述却很少。几乎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只强调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中国文化的含量几乎空自;教师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没有加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于是,在这种文化教学严重不平衡的影响下,外语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逆差导致了在现代社会里学生对中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审美失去了认同感。“失语”就不足为奇了。
(三)文化教学内容单一,很少触及母语文化
50,60年代的中国,英语只是反映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现状的工具而已,因此英语教材上基本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际教学法兴起,目的语文化渐渐替代了本族语文化,成为外语交际的主要文化环境。目前,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中,鲜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学生接触到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一一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这些材料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有益处的。但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以英语为媒介向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再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对于教师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在大多数教材中找不到相关文化内容的影子,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询。仅仅靠教师们自行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对策
解决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共同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语”的策略有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文化反思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仅能适用于与英语国家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然而,如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助于促使学生领会本国民族文化与别国文化,从民族文化与别国文化中寻找共性与对立面,从而增强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作全面、系统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跨国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不断对自己母语文化进行反思,这种反思通常涉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的内隐部分。此外,文化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文化相对论的思想。
(二)提高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重视程度
要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纠正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加强自身对本国文化的重视。只有英语教育工作者自己先重视起来,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也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培养其“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觉和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是丢弃自己已有的社会文化身份,假扮是英语母语人士。”(Kramsch,2006)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保持本国文化身份的“双向”交际,因此,我们应保持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有意识地把本国文化推向世界,变被动的消极的交际为主动的积极的交际。
(三)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上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传统文化教学目的已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为使我国学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我国英语教学需设置并更新课程与教学模式。
(1)调整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可视学生是否为英语专业者而适当地增加母语文书课程。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可用英语为学生教授中国近代史、传统文化及基本国情等文化课程。其次,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增设传统文化对比别国文化的课程,教师在英语教材内容上增加中外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通过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文化差异中探寻共性与个性,学会从各个角度领会我国传统文化。针对非英语专业者,视学生客观情况,从学生主体出发,在其专业内容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外,可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满足英语学习爱好者的个性发展需求,以此提高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赵贤洲,2010)。选修课着手于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的中国文化读本,让学生在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基础上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是既能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也拓宽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2)调整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当前外语教学仍以语言教学和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中心,文化处于附属、次要地位,因此外语教材所包括的文化信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要提高文化教学的地位,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就要共同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思想体现在教材中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呈现和对待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大纲、内容和方法。语言和文化应该有机结合,应该以文化主题为主线,语言内容为暗线;以文化为内容,语言为手段。同一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外语语言材料中反复出现,如,阅读、听力、翻译、写作、口语交际等,不仅能使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具体文化,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掌握文化的普遍规律,也有利于语言教学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
大学英语的教材应该大量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在选材上可以选入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文章;或者是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或是在课后练习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
此外,中国的外语教材相对来说更新较慢,很多教材的文化内容过时。教师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文化内容,不对这些文化知识和信息进行语境化,不将其置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中,不理解文化实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象,其结果有可能造成理解错位。
(3)调整教学模式设置
在英语教学模式上,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总结出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即信息提供教学法与原因分析教学法。在信息提供教学法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或活动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文化、地方习俗,如利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及演讲比赛等,以集体参与形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度(束定芳,2010)。而原因分析教学法则需要教师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间的冲突信息,于课堂上向学生提供能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引发冲突的内容,同时给予学生一些解释,让其选择认为较合理的解释,然后公布正确答案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何这一原因能导致中外文化冲突。
五、结语
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不仅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容易使英语学习者丧失本国文化认同感。因此,我国英语教学要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思想、技术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增强其责任感,在国际间传播并弘扬本国民族优秀文化。为此,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需将中国文化融合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不仅仅成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者,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英语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媒介。时代的发展促进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为对外贸易、政治与历史文化的和谐发展而培养与时俱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苗丽霞,范谊.传统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9,04(12):102-104.
[2]Widdow son H G. Learning Purpose and Learning U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9.
[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6: 81
[4]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03(11):217-218.
[5]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07(14):114-116.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