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营模式”,而是一种长期的“经营策略”。所以,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还应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阵地。扫描当今课堂教学,许多教师正在无意中落入“只求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怪圈,短效和低效现象屡见不鲜,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为不妥。
一、将教学主体简单化,泯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目前的教学中,有相当多的课堂不是教师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出现一种学生为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服务的怪现象,就是俗称的“课堂表演”。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配合得天衣无缝,巧妙得无以伦比。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地思考、学习和表达,只能跟着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被动地“走”。教师“一讲到底”、“独问到底”的课堂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完全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有时,教师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往往习惯用过于明白或具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只能循着问题去找答案,或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用不着思考,思维被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没有被激活。组织交流时,依然以教师的看法为标准答案,学生的想法,哪怕是有价值的观点,也得不到师生的认可,这种徒有其表的做法,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无法真正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没有大胆质疑的时空,只习惯于“听、说、背、练”,而不主动去思考为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将教学目标片面化,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连贯互通,一脉相承,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但有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知识的联系,孤立传授知识,硬把长长的火车拆成一节节车厢来教,学生怎么能对数学有系统的认知呢?现今的数学课堂,缺少对学习习惯、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和培养。在数学课堂里,评价学生的标准只有一个:“对”或者“错”,简简单单的一个评价却扼杀了多少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课堂也因此失去了魅力,变得空洞、苍白,学生对数学渐失兴趣。久而久之,产生厌课情绪。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教师在转化后进学生时,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一些学生致差并非就是知识因素,知道从习惯等其他因素人手,促使他们上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后进生是课堂教学目标片面化的“产品”,教师此时的对策只不过是“亡羊补牢”。早知如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又为什么不制订系统化强、层次清、发展性全的教学目标呢?
三、将教学内容孤立化,缺失学生的生活感悟
人类生存生活的分分秒秒都与数学密切联系着,数学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现今的许多课堂内容孤立而片面,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学生感到数学离生活很远,许多数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现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数学知识怎么会与生活无关呢?要使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重视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从家中带些实物进来,开个长方体、正方体博览会;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搞一次室内装潢设计比赛;学会《圆锥的体积》后,计算自己家小麦堆的体积……以此加强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不能孤立起来传授,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讲究教学艺术,切忌急功冒进。急于求成。“摸着石头过河”是走向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将教学主体简单化,泯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目前的教学中,有相当多的课堂不是教师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出现一种学生为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服务的怪现象,就是俗称的“课堂表演”。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配合得天衣无缝,巧妙得无以伦比。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地思考、学习和表达,只能跟着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被动地“走”。教师“一讲到底”、“独问到底”的课堂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完全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有时,教师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往往习惯用过于明白或具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只能循着问题去找答案,或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用不着思考,思维被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没有被激活。组织交流时,依然以教师的看法为标准答案,学生的想法,哪怕是有价值的观点,也得不到师生的认可,这种徒有其表的做法,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无法真正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没有大胆质疑的时空,只习惯于“听、说、背、练”,而不主动去思考为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将教学目标片面化,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连贯互通,一脉相承,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但有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知识的联系,孤立传授知识,硬把长长的火车拆成一节节车厢来教,学生怎么能对数学有系统的认知呢?现今的数学课堂,缺少对学习习惯、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和培养。在数学课堂里,评价学生的标准只有一个:“对”或者“错”,简简单单的一个评价却扼杀了多少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课堂也因此失去了魅力,变得空洞、苍白,学生对数学渐失兴趣。久而久之,产生厌课情绪。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教师在转化后进学生时,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一些学生致差并非就是知识因素,知道从习惯等其他因素人手,促使他们上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后进生是课堂教学目标片面化的“产品”,教师此时的对策只不过是“亡羊补牢”。早知如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又为什么不制订系统化强、层次清、发展性全的教学目标呢?
三、将教学内容孤立化,缺失学生的生活感悟
人类生存生活的分分秒秒都与数学密切联系着,数学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现今的许多课堂内容孤立而片面,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学生感到数学离生活很远,许多数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现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数学知识怎么会与生活无关呢?要使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重视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从家中带些实物进来,开个长方体、正方体博览会;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搞一次室内装潢设计比赛;学会《圆锥的体积》后,计算自己家小麦堆的体积……以此加强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不能孤立起来传授,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讲究教学艺术,切忌急功冒进。急于求成。“摸着石头过河”是走向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