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疗强迫症是否一定要吃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另一个问题—强迫症是否一定要治疗。
如果一个疾病能够自愈,那我们可能不用急着去治疗它。但遗憾的是,根据以往的国际报道,强迫症自愈的可能性不大。大约仅有1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以达到自发缓解;而高达60%的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症状会日益加重,直至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剩下的30%患者病情时好时坏,波动较大。由此我们知道了,强迫症非但自愈可能性小,而且不治疗的话,大多数人的症状会越来越重。所以,还是建议有需要的朋友及时就医,和医生一起共同面对强迫症。
其次,谈谈为什么会存在“强迫症治疗是否一定要吃药”这种话题。
如果说是因为“是药三分毒”,那同样是作为疾病,为什么很少有人会问冠心病可以不吃药吗,脑梗不用药可不可以,就连感个冒发个烧好多人都会选择吃个药压一压。也许有人会说“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啊,心病还需心药医”。是的,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心理疾病应当接受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这个观点有失全面,其实,和身体生病一样,心理疾病在必要时也需使用药物干预。在现行的强迫症治疗指南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被列为一线的治疗方式。所以,在回答“是否一定要吃药”这个问题前,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被批准用于强迫症治疗的药物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
上文提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式,既然它们地位并列,那么,对于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当然可以选择先不吃药,先接受心理治疗,看看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心理治疗,比如伴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或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以及强迫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就无法配合完成心理治疗。
治疗强迫症,目前循证依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式为基于暴露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什么是暴露反应预防?
暴露意味着患者必须直面那些能引起强迫思维、焦虑情绪和诱发强迫行为的场景,并要长时间待在这种场景中,直至症状自发减少;反应预防即患者不能采取任何强迫行为来减少因暴露在上述场景而带来的痛苦。旨在通过反复的练习,使患者体会即便没有实施强迫行为,灾难也不会因此发生,逐渐学会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不难发现,与药物治疗相比,暴露反应预防虽然不会带来令人担心的副作用,但要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需要患者具有相当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而且需要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说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太累太苦还是吃药算了?但是,心理治疗如果积极配合、全情投入的话,有研究者认為它的疗效比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更为持久,学会了正确的应对模式将受益终生。
当然,没有一种疗法能百分之百保证改善症状。如果心理治疗无效,那患者还是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目前一线用于强迫症治疗的药物是一类被称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药物。通过增加脑神经元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等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一般6-8周起效,症状缓解平稳之后巩固1年左右可以逐渐停药。患者最关心的副作用方面,SSRI类药物相对是比较安全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的不适,而最严重的是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等,上述情况发生率极低。
药物治疗不是一定的,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患者手中,如果患者无法接受万分之一的风险,那还是有其他心理治疗方式可供选择的。如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正念疗法、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作为最新一代的认知行为疗法近年来被试验性地用于强迫症治疗,并有报道称取得了一定疗效。需要患者注意的是,目前,除了认知行为治疗外,其他所有心理治疗方式仍然缺乏充足的循证依据支持,疗效依然不甚明确。
总而言之,强迫症的治疗不一定要吃药,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及治疗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充分考量正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提供的治疗建议,作出恰当的选择,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如果一个疾病能够自愈,那我们可能不用急着去治疗它。但遗憾的是,根据以往的国际报道,强迫症自愈的可能性不大。大约仅有1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以达到自发缓解;而高达60%的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症状会日益加重,直至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剩下的30%患者病情时好时坏,波动较大。由此我们知道了,强迫症非但自愈可能性小,而且不治疗的话,大多数人的症状会越来越重。所以,还是建议有需要的朋友及时就医,和医生一起共同面对强迫症。
其次,谈谈为什么会存在“强迫症治疗是否一定要吃药”这种话题。
如果说是因为“是药三分毒”,那同样是作为疾病,为什么很少有人会问冠心病可以不吃药吗,脑梗不用药可不可以,就连感个冒发个烧好多人都会选择吃个药压一压。也许有人会说“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啊,心病还需心药医”。是的,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心理疾病应当接受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这个观点有失全面,其实,和身体生病一样,心理疾病在必要时也需使用药物干预。在现行的强迫症治疗指南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被列为一线的治疗方式。所以,在回答“是否一定要吃药”这个问题前,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被批准用于强迫症治疗的药物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
上文提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式,既然它们地位并列,那么,对于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当然可以选择先不吃药,先接受心理治疗,看看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心理治疗,比如伴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或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以及强迫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就无法配合完成心理治疗。
治疗强迫症,目前循证依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式为基于暴露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什么是暴露反应预防?
暴露意味着患者必须直面那些能引起强迫思维、焦虑情绪和诱发强迫行为的场景,并要长时间待在这种场景中,直至症状自发减少;反应预防即患者不能采取任何强迫行为来减少因暴露在上述场景而带来的痛苦。旨在通过反复的练习,使患者体会即便没有实施强迫行为,灾难也不会因此发生,逐渐学会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不难发现,与药物治疗相比,暴露反应预防虽然不会带来令人担心的副作用,但要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需要患者具有相当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而且需要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说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太累太苦还是吃药算了?但是,心理治疗如果积极配合、全情投入的话,有研究者认為它的疗效比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更为持久,学会了正确的应对模式将受益终生。
当然,没有一种疗法能百分之百保证改善症状。如果心理治疗无效,那患者还是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目前一线用于强迫症治疗的药物是一类被称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药物。通过增加脑神经元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等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一般6-8周起效,症状缓解平稳之后巩固1年左右可以逐渐停药。患者最关心的副作用方面,SSRI类药物相对是比较安全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的不适,而最严重的是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等,上述情况发生率极低。
药物治疗不是一定的,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患者手中,如果患者无法接受万分之一的风险,那还是有其他心理治疗方式可供选择的。如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正念疗法、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作为最新一代的认知行为疗法近年来被试验性地用于强迫症治疗,并有报道称取得了一定疗效。需要患者注意的是,目前,除了认知行为治疗外,其他所有心理治疗方式仍然缺乏充足的循证依据支持,疗效依然不甚明确。
总而言之,强迫症的治疗不一定要吃药,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及治疗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充分考量正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提供的治疗建议,作出恰当的选择,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