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该反思什么,如何进行反思。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更有促于我们的成长。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走进高中新课程已近一年,新课程仍很神秘,好像是空中的花园不可触摸。面对专家们的理论: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话理论……铺天盖地而来,我们还真一时难以消化。我们仍有许多观念无法转变,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困惑: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专家们所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方式?等等。对于新课程,谁能说没有困惑?有思考就会有困惑。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最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反思呢?
一、我们反思什么
1、反思自己的理念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不是听几堂新教材培训课就能转变的,还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我们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反思可以具体为目的和手段两大范畴,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具体周期的教学活动是有目标的,我们每节课可以反思一下:教学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学手段是相对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而言的,它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包括师生关系的类型等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我们都需要用真诚的、批判的眼光进行反思,以分析和总结已经发生的教学行动的得失。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
二、我们如何反思
许多教师也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对于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苦恼于无处着手,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这样反思就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无论反思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前、之中还是之后,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的逻辑。
1、我是怎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人们之所以会有重复的感觉,应该归因于对于教学肤浅的理解。如果我们意识中的教学工作不过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活动,重复的感觉也许是难免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上课变为组织、表达、启发等,批改作业变为评价,辅导答疑变为师生互动,表面看来只是概念的转换,实质上,教学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象就大为改观了。因为这种变化是我们对于教学的理解深化了,我们会突然发现教学行动的背后是诸如决策学、组织学、语言学、评价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支持。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我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我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我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样可以使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2、我的教学效果如何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存在有成功和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如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助于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效果。不足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3、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
通过“我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到“我的教学效果如何”的反思,我们对自己的教学会有了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我们怎样做才能做的更好”呢。教学反思也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学反思到此为止,应该说只是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反思虽然要回顾过去,却是面向未来的。在未来面前,我们本能的提问就是“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意味着教师个人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出现。尽管只是向未来发出疑问,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几乎成为必然。实践证明,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常常反思“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立足于“我”,关注“怎样做”,面向“未来”,那么,教师和教学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反思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专业无限成长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教学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教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工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攀着反思的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走进高中新课程已近一年,新课程仍很神秘,好像是空中的花园不可触摸。面对专家们的理论: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话理论……铺天盖地而来,我们还真一时难以消化。我们仍有许多观念无法转变,也产生了种种怀疑和困惑: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专家们所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方式?等等。对于新课程,谁能说没有困惑?有思考就会有困惑。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最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反思呢?
一、我们反思什么
1、反思自己的理念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不是听几堂新教材培训课就能转变的,还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我们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反思可以具体为目的和手段两大范畴,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具体周期的教学活动是有目标的,我们每节课可以反思一下:教学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学手段是相对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而言的,它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包括师生关系的类型等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我们都需要用真诚的、批判的眼光进行反思,以分析和总结已经发生的教学行动的得失。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
二、我们如何反思
许多教师也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对于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苦恼于无处着手,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这样反思就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无论反思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前、之中还是之后,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的逻辑。
1、我是怎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人们之所以会有重复的感觉,应该归因于对于教学肤浅的理解。如果我们意识中的教学工作不过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活动,重复的感觉也许是难免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上课变为组织、表达、启发等,批改作业变为评价,辅导答疑变为师生互动,表面看来只是概念的转换,实质上,教学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象就大为改观了。因为这种变化是我们对于教学的理解深化了,我们会突然发现教学行动的背后是诸如决策学、组织学、语言学、评价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支持。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我是怎样组织教学的,我是怎样表达知识的,我是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样可以使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2、我的教学效果如何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存在有成功和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如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助于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效果。不足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3、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
通过“我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到“我的教学效果如何”的反思,我们对自己的教学会有了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我们怎样做才能做的更好”呢。教学反思也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学反思到此为止,应该说只是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反思虽然要回顾过去,却是面向未来的。在未来面前,我们本能的提问就是“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意味着教师个人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出现。尽管只是向未来发出疑问,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几乎成为必然。实践证明,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常常反思“我还能怎样做会更好”。立足于“我”,关注“怎样做”,面向“未来”,那么,教师和教学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反思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专业无限成长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教学反思是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而发出的阵痛。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教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工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攀着反思的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