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结束,除了它的生产关系长期适应生产力外,地理环境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伦理、法规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延续了这个制度。由此可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还是有其优秀的、可取的东西,换句话说:“仍有它们自己的一套办法。”[1]
1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社会等级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里,依据其血缘因素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划分为兹莫(土司)、诺伙(黑彝)、曲诺(白彝)、嘎加(安家奴隶)、呷西(单身奴隶)五个等级。
1.1诺伙等级
诺伙是凉山彝族社会统治阶级中地位低于兹莫的一个等级,“诺”在彝语中有“大”、“黑”之意,“伙”是群体的意思。汉语称诺伙为“黑彝”、“黑倮罗”、“黑骨头”等。明代以后在兹莫势力逐渐衰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诺伙脱离兹莫统治,并在许多地区取代了兹莫的统治地位,成为凉山彝区的主要统治者。诺伙主要利用其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支组织和习惯法进行统治。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特权,占有大量的奴隶、隶属民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了保证其等级特权和血统纯正,依据彝族婚姻习惯法严禁与外族或被统治等级通婚。诺伙的等级属世袭,只要血统“不混杂”,械斗战败、经济破产、势力衰落,也不下降等级。
1.2诺伙家支
家支是彝语“此伟”的汉译音,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家支涉及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有无家支或属于什么等级的家支,决定了各社会成员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诺伙家支约有近百个,遍布于大小凉山。诺伙家支实行聚居,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域。数百年来,凉山彝族社会没有统一完整的政权机构,诺伙家支实际上是起着政权的作用。各个诺伙家支,一般都有人数不等的家支头人,他们是家支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和家支会议决议的执行者。家支头人又分为“德古”和“苏依”两种。
2 诺伙家支头人的产生
诺伙家支头人的产生,既非选举,也非任命,是家支成员在社会实践中以个人的德行和能力,得到家族和社会公认而出现的。头人没有固定的俸禄,也没有高于一般家支成员的特权和强制力,而且也不是世袭的。
头人调解纠纷,一般是循习惯法靠说服、靠社会舆论压力和家支力量。调解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护。彝人的案件纠纷主要在调解上,头人调解的结果一方不服,这个调解就算失败。所以头人的调解双方都要服,调解才算成功,这就要看头人的能力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推崇的是“虎靠一张皮,人求一生名。”能获得大头人(德古)的称号,是彝人一生的荣耀。
3 诺伙家支头人的个人形象
诺伙家支头人的个人形象包括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
3.1自然形象。自然形象主要是生理现象。
在奴隶社会,凉山彝族实行的是“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婚姻制度。为了维护以血缘关系形成的等级,诺伙家支严格执行同民族婚姻,禁止与外族通婚,禁止与被统治等级通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违反者将受到家支的处罚和谴责。家支外婚就是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严禁家支内部通婚,违反的也要受到处罚。
诺伙家支在可以通婚的范围内,选择配偶时还有一些限制。诺伙家支不赞成连续三代姑舅表结婚。他们认为“三代联姻,”会影响后代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3.2社会形象。凉山彝族自称“诺苏”,即“黑族”,诺伙被称作“黑彝”,崇黑观念尤为强烈。还将崇黑的观念表现在服装上。诺伙男子的服装以黑布为料,表示人的稳重和等级的尊严。诺伙家支成员,特别是家支头人穿鲜艳的花衣服被人视为轻浮。妇女的头帊、上衣不用鲜艳色作饰,而是素衣宽饰,年轻姑娘也如此。年轻姑娘所用红色,只是作点缀,而不大片使用。[2]
4 诺伙家支头人的社会组织形象
社会组织形象,又分为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三种。
4.1理念形象。解放前,诺伙家支前辈教育后代说“自己有本事,有威望,就能征服其他民族。”[3]对男性后代,从小就以其家族的英雄事迹、战斗故事进行教育。
4.2视觉形象。历史上,诺伙家支多数都有自己的家支旗,彝语称“莫撒”,即军旗的意思。由于各诺伙家支的人口、居住区域以及图腾对象的不同,家支旗的形状、尺寸、颜色和旗徽都有区别。家支旗主要是在家支聚会、盟誓和家支武装出征时使用,不仅是家支的象征,还代表着头人的形象,对敌起着威慑的作用。
在凉山彝族腹心地区,诺伙家支武装上战场时穿戴十分讲究。衣着要新的并绣有花纹,戴头盔、穿铠甲、带护腕;马也要装饰漆器马鞍、青毡背垫,都塔笼头。队伍前有笙旗开道,参战人员身披红绿锦缎或披毡,并用竹圈支撑成蓬状。
4.3行为形象。诺伙家支的尚武精神是闻名的,彝族人对外作战,是勇猛和不择手段地进行袭击和抢掠。但在对内作战,即家支间的冤家械斗时,就要遵照彝人古老的规矩来进行。双方战前,共同选择远离村寨,使妇女儿童见不到流血的地方为战场。规定不采用行刺、偷袭的手段,不准伤害妇女儿童,不许捉诺伙妇女的陪嫁女仆。在战斗中不得蓄意毁坏庄稼,不许放火焚烧住房。无论战争打的如何激烈,一到农忙季节,双方就相约临时休战,不然大家都得饿死。[4]
5 结语
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相对贫乏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在家支头人率领下,对内争斗求得生存,对外掠夺求得发展,形成个体依赖群体,成员依赖家支。家支头人要想继续在头人的位置上更好地为群体服务,就必須得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名望,建树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头人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诺伙自己的家支政权,维护固有的奴隶制社会,维护具有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年,170页。
[2] 据说彝族妇女的衣饰太鲜艳,易招引妖鬼来作祟。
[3] 马旭东记录:《凉山彝族热柯氏族首领热柯阿鲁子回忆录》,《彝族文化》1984年创刊号,137页。
[4] 这些古规,随着地方军阀用“以彝治彝”的手段对彝区不断征剿,到民国末年,凉山边沿地区基本不再遵守了。
1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社会等级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里,依据其血缘因素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划分为兹莫(土司)、诺伙(黑彝)、曲诺(白彝)、嘎加(安家奴隶)、呷西(单身奴隶)五个等级。
1.1诺伙等级
诺伙是凉山彝族社会统治阶级中地位低于兹莫的一个等级,“诺”在彝语中有“大”、“黑”之意,“伙”是群体的意思。汉语称诺伙为“黑彝”、“黑倮罗”、“黑骨头”等。明代以后在兹莫势力逐渐衰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诺伙脱离兹莫统治,并在许多地区取代了兹莫的统治地位,成为凉山彝区的主要统治者。诺伙主要利用其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支组织和习惯法进行统治。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特权,占有大量的奴隶、隶属民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了保证其等级特权和血统纯正,依据彝族婚姻习惯法严禁与外族或被统治等级通婚。诺伙的等级属世袭,只要血统“不混杂”,械斗战败、经济破产、势力衰落,也不下降等级。
1.2诺伙家支
家支是彝语“此伟”的汉译音,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家支涉及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有无家支或属于什么等级的家支,决定了各社会成员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诺伙家支约有近百个,遍布于大小凉山。诺伙家支实行聚居,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域。数百年来,凉山彝族社会没有统一完整的政权机构,诺伙家支实际上是起着政权的作用。各个诺伙家支,一般都有人数不等的家支头人,他们是家支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和家支会议决议的执行者。家支头人又分为“德古”和“苏依”两种。
2 诺伙家支头人的产生
诺伙家支头人的产生,既非选举,也非任命,是家支成员在社会实践中以个人的德行和能力,得到家族和社会公认而出现的。头人没有固定的俸禄,也没有高于一般家支成员的特权和强制力,而且也不是世袭的。
头人调解纠纷,一般是循习惯法靠说服、靠社会舆论压力和家支力量。调解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护。彝人的案件纠纷主要在调解上,头人调解的结果一方不服,这个调解就算失败。所以头人的调解双方都要服,调解才算成功,这就要看头人的能力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推崇的是“虎靠一张皮,人求一生名。”能获得大头人(德古)的称号,是彝人一生的荣耀。
3 诺伙家支头人的个人形象
诺伙家支头人的个人形象包括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
3.1自然形象。自然形象主要是生理现象。
在奴隶社会,凉山彝族实行的是“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婚姻制度。为了维护以血缘关系形成的等级,诺伙家支严格执行同民族婚姻,禁止与外族通婚,禁止与被统治等级通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违反者将受到家支的处罚和谴责。家支外婚就是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严禁家支内部通婚,违反的也要受到处罚。
诺伙家支在可以通婚的范围内,选择配偶时还有一些限制。诺伙家支不赞成连续三代姑舅表结婚。他们认为“三代联姻,”会影响后代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3.2社会形象。凉山彝族自称“诺苏”,即“黑族”,诺伙被称作“黑彝”,崇黑观念尤为强烈。还将崇黑的观念表现在服装上。诺伙男子的服装以黑布为料,表示人的稳重和等级的尊严。诺伙家支成员,特别是家支头人穿鲜艳的花衣服被人视为轻浮。妇女的头帊、上衣不用鲜艳色作饰,而是素衣宽饰,年轻姑娘也如此。年轻姑娘所用红色,只是作点缀,而不大片使用。[2]
4 诺伙家支头人的社会组织形象
社会组织形象,又分为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三种。
4.1理念形象。解放前,诺伙家支前辈教育后代说“自己有本事,有威望,就能征服其他民族。”[3]对男性后代,从小就以其家族的英雄事迹、战斗故事进行教育。
4.2视觉形象。历史上,诺伙家支多数都有自己的家支旗,彝语称“莫撒”,即军旗的意思。由于各诺伙家支的人口、居住区域以及图腾对象的不同,家支旗的形状、尺寸、颜色和旗徽都有区别。家支旗主要是在家支聚会、盟誓和家支武装出征时使用,不仅是家支的象征,还代表着头人的形象,对敌起着威慑的作用。
在凉山彝族腹心地区,诺伙家支武装上战场时穿戴十分讲究。衣着要新的并绣有花纹,戴头盔、穿铠甲、带护腕;马也要装饰漆器马鞍、青毡背垫,都塔笼头。队伍前有笙旗开道,参战人员身披红绿锦缎或披毡,并用竹圈支撑成蓬状。
4.3行为形象。诺伙家支的尚武精神是闻名的,彝族人对外作战,是勇猛和不择手段地进行袭击和抢掠。但在对内作战,即家支间的冤家械斗时,就要遵照彝人古老的规矩来进行。双方战前,共同选择远离村寨,使妇女儿童见不到流血的地方为战场。规定不采用行刺、偷袭的手段,不准伤害妇女儿童,不许捉诺伙妇女的陪嫁女仆。在战斗中不得蓄意毁坏庄稼,不许放火焚烧住房。无论战争打的如何激烈,一到农忙季节,双方就相约临时休战,不然大家都得饿死。[4]
5 结语
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相对贫乏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在家支头人率领下,对内争斗求得生存,对外掠夺求得发展,形成个体依赖群体,成员依赖家支。家支头人要想继续在头人的位置上更好地为群体服务,就必須得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名望,建树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头人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诺伙自己的家支政权,维护固有的奴隶制社会,维护具有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年,170页。
[2] 据说彝族妇女的衣饰太鲜艳,易招引妖鬼来作祟。
[3] 马旭东记录:《凉山彝族热柯氏族首领热柯阿鲁子回忆录》,《彝族文化》1984年创刊号,137页。
[4] 这些古规,随着地方军阀用“以彝治彝”的手段对彝区不断征剿,到民国末年,凉山边沿地区基本不再遵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