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深入探讨了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震害多发点
随着这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建设者开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多样化。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 而且在高度上也大幅度增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 高层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任务。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 高层建筑抗震分析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 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 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1.1 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 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13 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 层和第11 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 导致该结构6 层以上全部倒塌。
1.2 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结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 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 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 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 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1.3 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 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 在8 度和8 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
2 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
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下面,将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效果、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以及建筑场地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样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如果建筑物对平面的布置较为复杂,质心与刚心不一致,将会加剧地震的作用影响力,增强破坏性。所以,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应尽量保证质心和刚心重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出屋面建筑部分不宜太高,以降低地震过程中的鞭梢影响;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注意偏离建筑结构刚心远端的抗震墙等等。
2.2 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
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在同等地震环境下,建筑物使用的材料越好,其受到的地震作用力也相对较小;反之,建筑物就会遭到地震很大的作用力。所以,在实际的建筑物的建设中,建议多采用隔断、板楼、维护墙等构件,广泛采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板、塑料板材等质轻的建筑材料,这将会有利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建筑结构施工过程同施工材料共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效果。所以,高层建筑在具体施工中,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严格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从建筑结构的质量上来提高抗震效果。
2.3 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情况
在地震中,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岩石断层、山体崩塌、地表滑坡等使得地表发生运动,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海啸、水灾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在造成建筑物破坏的诸多原因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预防的。所以,在选择建筑工地的位置之前,要进行详尽地勘探考察,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避开不利地段,挑选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点。
3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策略
3.1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系选择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房屋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地基情况、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筒体和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可为建筑提供灵活布置的室内空间。当建筑物层数较少时,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较小,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比较合理;框架结构属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柔性结构,使用高度受到限制,主要用于非抗震设计和层数相对较少的建筑中。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沿横向、纵向正交布置或多轴线斜交布置,由钢筋砼墙体承受全部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属于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刚性结构。该种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小,空间整体性好。但剪力墙结构自重大,建筑平面布置局限性大,难以满足建筑内部大空间的要求。因此更多地用于墙体布置较多,房间面积要求不太大的建筑物中,既减少了非承重隔墙的数量,也可使室内无外露梁柱,达到整体美观。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指在框架结构中的适当部位增设一些剪力墙,是刚柔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能提供建筑大开间的使用空间,是由若干道单片剪力墙与框架组成。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力,但由于两者刚度相差很大,变形形状也不相同,必须通过各层楼板使其变形一致,达到框架和剪力墙的协同工作。从受力特点看,剪力墙是以弯曲变形为主,框架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由于变位协调,在顶部框架协助剪力墙抗震,在底部剪力墙协助框架抗震,其抗震性能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点而大为提高。因此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高度建筑物的要求而被广泛采用。板柱- 剪力墙结构,由于在板柱框架体系中加入了剪力墙或井筒,主要由剪力墙构件承受侧向力,侧向刚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这种结构目前在7、8 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但其适用高度宜低于一般框架- 剪力墙结构。
3.2 减少地震发生时能量的输入
在具体的设计中,积极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方法,对具体的方案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弹性满足预期地震作用力下的变形需求。对建筑构件的承载力进行验收的同时,还要控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限值;并且根据建筑构件的变形和建筑结构的位移之间的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根据建筑界面的应变分布以及大小,来确定建筑构件的构造需求。对于高层建筑,在坚固的场地上进行建筑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发生作用时能量的输入,从而减弱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4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严重,其抗震设计中应该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关键设计,另外,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和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 伊小群.高等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0) .
[2] 晋朝辉,兰国岭. 多层砖混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 .
[3] 晋美俊,李俊明.国外建筑抗震出奇招[J].科学之友.2011,(25) .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震害多发点
随着这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建设者开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多样化。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 而且在高度上也大幅度增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 高层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任务。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 高层建筑抗震分析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 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 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1.1 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 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13 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 层和第11 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 导致该结构6 层以上全部倒塌。
1.2 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结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 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 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 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 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1.3 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 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 在8 度和8 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
2 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
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下面,将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效果、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以及建筑场地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样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如果建筑物对平面的布置较为复杂,质心与刚心不一致,将会加剧地震的作用影响力,增强破坏性。所以,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应尽量保证质心和刚心重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出屋面建筑部分不宜太高,以降低地震过程中的鞭梢影响;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注意偏离建筑结构刚心远端的抗震墙等等。
2.2 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
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在同等地震环境下,建筑物使用的材料越好,其受到的地震作用力也相对较小;反之,建筑物就会遭到地震很大的作用力。所以,在实际的建筑物的建设中,建议多采用隔断、板楼、维护墙等构件,广泛采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板、塑料板材等质轻的建筑材料,这将会有利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建筑结构施工过程同施工材料共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效果。所以,高层建筑在具体施工中,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严格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从建筑结构的质量上来提高抗震效果。
2.3 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情况
在地震中,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岩石断层、山体崩塌、地表滑坡等使得地表发生运动,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海啸、水灾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在造成建筑物破坏的诸多原因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预防的。所以,在选择建筑工地的位置之前,要进行详尽地勘探考察,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避开不利地段,挑选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点。
3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策略
3.1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系选择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房屋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地基情况、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筒体和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可为建筑提供灵活布置的室内空间。当建筑物层数较少时,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较小,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比较合理;框架结构属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柔性结构,使用高度受到限制,主要用于非抗震设计和层数相对较少的建筑中。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沿横向、纵向正交布置或多轴线斜交布置,由钢筋砼墙体承受全部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属于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刚性结构。该种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小,空间整体性好。但剪力墙结构自重大,建筑平面布置局限性大,难以满足建筑内部大空间的要求。因此更多地用于墙体布置较多,房间面积要求不太大的建筑物中,既减少了非承重隔墙的数量,也可使室内无外露梁柱,达到整体美观。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指在框架结构中的适当部位增设一些剪力墙,是刚柔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能提供建筑大开间的使用空间,是由若干道单片剪力墙与框架组成。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力,但由于两者刚度相差很大,变形形状也不相同,必须通过各层楼板使其变形一致,达到框架和剪力墙的协同工作。从受力特点看,剪力墙是以弯曲变形为主,框架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由于变位协调,在顶部框架协助剪力墙抗震,在底部剪力墙协助框架抗震,其抗震性能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点而大为提高。因此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高度建筑物的要求而被广泛采用。板柱- 剪力墙结构,由于在板柱框架体系中加入了剪力墙或井筒,主要由剪力墙构件承受侧向力,侧向刚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这种结构目前在7、8 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但其适用高度宜低于一般框架- 剪力墙结构。
3.2 减少地震发生时能量的输入
在具体的设计中,积极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方法,对具体的方案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弹性满足预期地震作用力下的变形需求。对建筑构件的承载力进行验收的同时,还要控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限值;并且根据建筑构件的变形和建筑结构的位移之间的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根据建筑界面的应变分布以及大小,来确定建筑构件的构造需求。对于高层建筑,在坚固的场地上进行建筑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发生作用时能量的输入,从而减弱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4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严重,其抗震设计中应该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关键设计,另外,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和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 伊小群.高等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0) .
[2] 晋朝辉,兰国岭. 多层砖混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 .
[3] 晋美俊,李俊明.国外建筑抗震出奇招[J].科学之友.2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