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7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工逮捕了一名涉嫌向总统奥巴马和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投毒的嫌疑人。官方称,参议院办公室发现了可疑信件和包裹,国会山警察立即疏散了办公大楼的部分办公室,并清空大厅通道,最终确定,这些信件中混有蓖麻毒素。
此案的嫌疑人被迅速抓获或许可以安抚人们不安的神经,因为毒信事件发生的同时,波士顿发生了震惊全球的马拉松爆炸案。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呼吁民众保持镇静,不要将有毒信件和爆炸袭击联系在一起。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爆炸和投毒已成为恐怖分子的常规手段。人类投毒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和西方流行炼金术的时代。自从这些毒素及化合物出现以来,它们就成为谋杀的利器。4月,复旦大学也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投毒事件,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某投毒。曾与受害人有过争执的林某将实验室剩余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投入了宿舍的饮水机,黄洋最终不幸身亡。此案发生后,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的“铊中毒案”再度成为媒体和网络讨论的热点。
寄给总统的毒信
17世纪,化学逐渐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在此之前,炼金术曾在许多国家兴盛一时。炼金术士们数千年来坚持追求着几个目标:将不值钱的金属转变成金子、制作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以及可以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剂”。一些炼金术士借此行骗发财,但并非所有人都是骗子,他们在试图制作黄金的过程中总会意外发现毒性极强的元素,尤其是水银,一些人因为汞中毒而患病身亡。此外,砷、锑、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也被逐渐发现并加以“利用”。
在《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一书的作者约翰·埃姆斯利看来,通过投毒实施谋杀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没落的艺术”,这主要是因为法医分析领域的飞速发展:只要一个人被怀疑是投毒致死,那么几乎肯定可以从他的身体中找出致死毒物。而过去很难证明一个人是被毒药毒死的,因此狡猾的律师总是能利用科学知识的匮乏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虽然科学的进步已经让毒物不再是无法查证的“暗器”,但投毒案的发生依旧会带来公众的担忧和恐惧情绪。在美国,白宫的“毒信事件”让人联想到“9·11”恐怖袭击后几周的炭疽信件。当时,一些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被寄给了一些媒体以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最终致使5人死亡,17人受感染。
经过炭疽信事件,如今所有寄往白宫和国会山的邮寄物品,都必须在分拣处接受检查,此次寄给奥巴马和参议员的毒信就是在那里截获的。初步检测表明,这些信件中含有蓖麻毒素。在被人体吸入或摄入的情况下,其致命程度丝毫不亚于炭疽。
蓖麻毒素是蓖麻的副产品,毒性非常强。如果被碾成粉末,只需几粒便能致人死亡,而且没有解药。最著名的蓖麻毒素案发生在1978年,当时,一名刺客在伦敦的街道上用改装雨伞将一粒含有高剂量蓖麻毒素的微小弹丸射入了保加利亚异见人士乔治·马尔科夫的腿,马尔科夫因此死亡。
生物恐怖主义研究专家伦纳德·科尔呼吁人们对毒信事件慎重。“错误报警是常有的事。我肯定,如果没有波士顿的炸弹袭击,我们现在根本不会讨论这些含有蓖麻毒素的信件。”但著有《炭疽信件》一书的他同时表示,眼下的情况的确与2001年类似。“人们往往会利用恐怖袭击引发的公众关注去模仿恐怖分子,发动类似的袭击,一些是真的,更多的则不过是恶作剧而已。”
最恶毒的毒药:铊
1994年冬,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学生朱令突发离奇怪病,近半年后才被确诊为剧毒物铊中毒,协和医院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症状消失,但朱令几乎变成植物人,严重的后遗症将和她相伴终生。警方经过侦查排除了自杀和误食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案件至今无果。
历史上并不乏使用铊和化合物杀人的案件,这种剧毒往往是心狠手辣的杀人者的首选。铊的英文名称thallium来自希腊词thallos(嫩芽),因为铊盐在本生灯的火焰中会发出像嫩芽一样明亮的绿色光芒,发现者威廉·克鲁克斯便以此命名。最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铊的致命毒性,它还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头部的金钱癣,因为它可以使头发脱落,从而方便治疗。还有人用铊作为杀虫剂,这些滥用毫无例外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铊作为谋杀工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可溶于水,形成无色并几乎无味的液体,其具有的一点点味道很容易被茶、咖啡、可乐等饮料所掩盖,很小的剂量就可以致人于死地。一个人在摄入铊之后要过一两天才会出现症状,那些症状还很容易就和其他疾病混淆。
每个人身体里都含有少量的铊,但不会累积到危害健康的程度,除非有人因为意外或被蓄意下毒。水溶性的铊盐很容易被口腔、胃和肠粘膜吸收,还能穿透皮肤。对于一个成年人,铊的致死剂量大约为800毫克,即不到1/4茶匙。
作为理想的毒药,铊仍有两个缺点:首先,如果剂量不足的话,受害者会逐渐恢复,并出现头发脱落的症状,这样下毒的阴谋就很容易败露;其次,铊在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会转移到骨骼中并沉积在那里,因此即使受害者火化,也可以从骨灰中检测到铊。
著名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曾以铊中毒为主题写过一篇推理小说。在《白马酒店》的故事中,谋杀者用铊毒死了讨厌的亲戚,还伪装成“黑色魔法诅咒”。克里斯蒂对铊中毒的症状描写的很详细:乏力、刺痛、手脚麻木、昏阙、言语不清、失眠和丧失活动能力。有人曾指责她为投毒者介绍毒药,但她的这本书曾挽救了一个年幼女孩的生命。
1977年,卡塔尔一个19岁的女孩突患重病,当地医生无法诊断出病因,父母便将其带到伦敦寻求专家的帮助。在哈默史密斯医院,医生们进行了验血、腰椎穿刺以及全身X光等各种检查,仍没有找到病因。女孩的大脑随后出现异常,情况日益恶化,似乎已经没有办法,但一个护士提出她可能是铊中毒——这位护士正在阅读《白马酒店》,而此时女孩的头发开始大量脱落。随后,司法证据科学实验室通过尿液检查证实了这名护士的推断,医生用亚铁氰化钾进行解毒治疗,一个月后女孩恢复了正常。事后查明,女孩的父母在下水道投放了一种杀虫剂,而她在厨房的排水管下找到了一些毒药并吃了下去。
历史上有许多铊中毒以及使用铊杀人的案件。1990年,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在监狱刑期将满时,有人曾密谋用铊对其下毒。这一阴谋在2002年4月被揭露出来:前种族隔离政府曾有代号为“海岸项目”计划,专门制造对付黑人活动家和领导人的毒药。当时的计划是在曼德拉出狱前一天在药品中掺入铊化合物,所幸曼德拉没有受到伤害。
在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硫酸铊是铲除反对者的首选武器,被这种毒药杀害的人可能有数十人之多。萨达姆的兄弟巴尔赞于1978年在巴格达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医学毒药部,一年后,这个部门开始行动。上世纪80年代初,被萨达姆毒死的通常是境内的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和宗教人员,到80年代后期,下毒的目标对准了居住在海外的政权反对者,一位名叫“玛塔·哈里”的漂亮女特工在伦敦先后谋杀了四位萨达姆的反对者。
此案的嫌疑人被迅速抓获或许可以安抚人们不安的神经,因为毒信事件发生的同时,波士顿发生了震惊全球的马拉松爆炸案。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呼吁民众保持镇静,不要将有毒信件和爆炸袭击联系在一起。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爆炸和投毒已成为恐怖分子的常规手段。人类投毒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和西方流行炼金术的时代。自从这些毒素及化合物出现以来,它们就成为谋杀的利器。4月,复旦大学也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投毒事件,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某投毒。曾与受害人有过争执的林某将实验室剩余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投入了宿舍的饮水机,黄洋最终不幸身亡。此案发生后,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的“铊中毒案”再度成为媒体和网络讨论的热点。
寄给总统的毒信
17世纪,化学逐渐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在此之前,炼金术曾在许多国家兴盛一时。炼金术士们数千年来坚持追求着几个目标:将不值钱的金属转变成金子、制作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以及可以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剂”。一些炼金术士借此行骗发财,但并非所有人都是骗子,他们在试图制作黄金的过程中总会意外发现毒性极强的元素,尤其是水银,一些人因为汞中毒而患病身亡。此外,砷、锑、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也被逐渐发现并加以“利用”。
在《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一书的作者约翰·埃姆斯利看来,通过投毒实施谋杀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没落的艺术”,这主要是因为法医分析领域的飞速发展:只要一个人被怀疑是投毒致死,那么几乎肯定可以从他的身体中找出致死毒物。而过去很难证明一个人是被毒药毒死的,因此狡猾的律师总是能利用科学知识的匮乏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虽然科学的进步已经让毒物不再是无法查证的“暗器”,但投毒案的发生依旧会带来公众的担忧和恐惧情绪。在美国,白宫的“毒信事件”让人联想到“9·11”恐怖袭击后几周的炭疽信件。当时,一些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被寄给了一些媒体以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最终致使5人死亡,17人受感染。
经过炭疽信事件,如今所有寄往白宫和国会山的邮寄物品,都必须在分拣处接受检查,此次寄给奥巴马和参议员的毒信就是在那里截获的。初步检测表明,这些信件中含有蓖麻毒素。在被人体吸入或摄入的情况下,其致命程度丝毫不亚于炭疽。
蓖麻毒素是蓖麻的副产品,毒性非常强。如果被碾成粉末,只需几粒便能致人死亡,而且没有解药。最著名的蓖麻毒素案发生在1978年,当时,一名刺客在伦敦的街道上用改装雨伞将一粒含有高剂量蓖麻毒素的微小弹丸射入了保加利亚异见人士乔治·马尔科夫的腿,马尔科夫因此死亡。
生物恐怖主义研究专家伦纳德·科尔呼吁人们对毒信事件慎重。“错误报警是常有的事。我肯定,如果没有波士顿的炸弹袭击,我们现在根本不会讨论这些含有蓖麻毒素的信件。”但著有《炭疽信件》一书的他同时表示,眼下的情况的确与2001年类似。“人们往往会利用恐怖袭击引发的公众关注去模仿恐怖分子,发动类似的袭击,一些是真的,更多的则不过是恶作剧而已。”
最恶毒的毒药:铊
1994年冬,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学生朱令突发离奇怪病,近半年后才被确诊为剧毒物铊中毒,协和医院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症状消失,但朱令几乎变成植物人,严重的后遗症将和她相伴终生。警方经过侦查排除了自杀和误食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案件至今无果。
历史上并不乏使用铊和化合物杀人的案件,这种剧毒往往是心狠手辣的杀人者的首选。铊的英文名称thallium来自希腊词thallos(嫩芽),因为铊盐在本生灯的火焰中会发出像嫩芽一样明亮的绿色光芒,发现者威廉·克鲁克斯便以此命名。最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铊的致命毒性,它还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头部的金钱癣,因为它可以使头发脱落,从而方便治疗。还有人用铊作为杀虫剂,这些滥用毫无例外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铊作为谋杀工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可溶于水,形成无色并几乎无味的液体,其具有的一点点味道很容易被茶、咖啡、可乐等饮料所掩盖,很小的剂量就可以致人于死地。一个人在摄入铊之后要过一两天才会出现症状,那些症状还很容易就和其他疾病混淆。
每个人身体里都含有少量的铊,但不会累积到危害健康的程度,除非有人因为意外或被蓄意下毒。水溶性的铊盐很容易被口腔、胃和肠粘膜吸收,还能穿透皮肤。对于一个成年人,铊的致死剂量大约为800毫克,即不到1/4茶匙。
作为理想的毒药,铊仍有两个缺点:首先,如果剂量不足的话,受害者会逐渐恢复,并出现头发脱落的症状,这样下毒的阴谋就很容易败露;其次,铊在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会转移到骨骼中并沉积在那里,因此即使受害者火化,也可以从骨灰中检测到铊。
著名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曾以铊中毒为主题写过一篇推理小说。在《白马酒店》的故事中,谋杀者用铊毒死了讨厌的亲戚,还伪装成“黑色魔法诅咒”。克里斯蒂对铊中毒的症状描写的很详细:乏力、刺痛、手脚麻木、昏阙、言语不清、失眠和丧失活动能力。有人曾指责她为投毒者介绍毒药,但她的这本书曾挽救了一个年幼女孩的生命。
1977年,卡塔尔一个19岁的女孩突患重病,当地医生无法诊断出病因,父母便将其带到伦敦寻求专家的帮助。在哈默史密斯医院,医生们进行了验血、腰椎穿刺以及全身X光等各种检查,仍没有找到病因。女孩的大脑随后出现异常,情况日益恶化,似乎已经没有办法,但一个护士提出她可能是铊中毒——这位护士正在阅读《白马酒店》,而此时女孩的头发开始大量脱落。随后,司法证据科学实验室通过尿液检查证实了这名护士的推断,医生用亚铁氰化钾进行解毒治疗,一个月后女孩恢复了正常。事后查明,女孩的父母在下水道投放了一种杀虫剂,而她在厨房的排水管下找到了一些毒药并吃了下去。
历史上有许多铊中毒以及使用铊杀人的案件。1990年,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在监狱刑期将满时,有人曾密谋用铊对其下毒。这一阴谋在2002年4月被揭露出来:前种族隔离政府曾有代号为“海岸项目”计划,专门制造对付黑人活动家和领导人的毒药。当时的计划是在曼德拉出狱前一天在药品中掺入铊化合物,所幸曼德拉没有受到伤害。
在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硫酸铊是铲除反对者的首选武器,被这种毒药杀害的人可能有数十人之多。萨达姆的兄弟巴尔赞于1978年在巴格达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医学毒药部,一年后,这个部门开始行动。上世纪80年代初,被萨达姆毒死的通常是境内的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和宗教人员,到80年代后期,下毒的目标对准了居住在海外的政权反对者,一位名叫“玛塔·哈里”的漂亮女特工在伦敦先后谋杀了四位萨达姆的反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