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群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的尽头
  琴、乡下的门窗、板凳、寺庙里的木鱼,这些东西的前身是同一样东西——树。
  它生长的时候,人们叫它树。树离开大地之后,叫作木头,叫黄花梨木大床,叫紫檀木棋盘,叫炒菜勺的把。木头当年在树们的岁月里,身上长满绿叶,沾着露水,是鸟儿的家。当白箭的急雨斜穿而过时,树像顶着雨赶路。雨在树的脚下劈啪打出水花,树身像雨衣一样反光。树木奔跑,直到眼前出现一片野花。
  树叶让树丰满,如同大鸟。树在树林里度过了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小时候,我家东面有一处锯木厂,每一天都传来电锯声,包括木头锯透后电锯发出的袅袅余音。我从三四岁就听到这种尖锐的声音,七八岁时,同家属院的小孩一起参观这个厂。锯出白茬的方型木料堆有三层楼高,让你产生幻觉,好像你变成一只蚂蚁仰视火柴盒里的火柴棍。院子里全是松脂的香气,松树的红色鳞片堆满地面。现在想,我老家一个小锯木厂里,半米宽、半米高、十几米长的松木方料竞堆积如山,这么粗的松树得长五百到一千年,这是何等富有啊!我长大再没见过这么粗的松木。五、六个工人把松木的一头抬上操作台,工人用肚子顶着松木推向电锯,“滋——”,电锯怪声怪气地叫嚣,松脂香气愈发浓重。我觉得锯木的工人已患有成瘾性疾病,他们见到所有的树都想用肚子和肩膀顶向电锯,把浑网的树变成白茬、有纹理的方料。离一垛垛的方料不远,是一条铁道线,木头从兹前往各地。
  树不知自己身上哪一部分变成门。这一部分树变成门之后,成了一个家最重要的成员,它叫门,古语称之为户,替这家遮风挡雨。这家人每天用手摸到门,开门关门。门远离森林已经很久,绿叶和露水永不再来。门上有锁,安玻璃,没人再记得它曾是一棵树,是树身上的一部分。门上年轮的花纹被漆覆盖,花纹在漆的黑暗里回忆森林的绿荫。
  有的树变成琴,只用一小块木料,制成琴杆和共鸣箱。琴是树最为文艺的出路,发表乐音并倾听乐音。在音阶的五个全音和二个半音的无穷组合中,琴身的木头听遍了人间苦乐。旋律使它们迷了路,忘记了森林的一切。不同的树让琴声明亮、幽怨、沉思、多情。用放大镜看木板,是无限穹庐,像蜂窝一样,藏着无数小共鸣箱。
  木鱼是寺庙的法器。鱼日夜睁着眼睛,僧人以木雕鱼作成响板,取警醒之意,戒怠倦。木鱼的声音幽远、玲珑,是另一种梆子。树成了鱼之后,以声音在寺院的静水里游来游去。
  树活两辈子
  每棵树身上都有两辈子,它们把两辈子放在一起活。
  树的枝叶果实是它的青春。阳光均匀地涂抹在每一片叶子上,同时没忘记晒红苹果的脸。树叶有青春的好奇心,会用手掌捧一只毛虫看,看它吞吞吐吐爬向树干。树在夜风里丢弃了睡意,计算风吹落了多少颗露珠,听河流莫名其妙传来跳水声,好像苹果连夜逃逸。树最喜欢星星,以为那是天空密林上挂的灯笼。这些灯笼隐身复浮现,好像往人间传送神秘的灯语。灯笼旋转,东方出现鱼肚白时,一盏盏熄灭。
  根是它的暮年。根在黑暗里呼吸,呼喊水的名字,它的邻居是昆虫。根的世界叫作土壤,正如树的世界叫空气。树根熟知土的话语,它们常说的词汇是紧密、湿润、水和干涸。土是大地的躯体,大地的臂膀、肌肤、内脏和灵魂全是这一层厚土。土做的砖,土垒的城墙,根在土里活了一辈子,就像树的枝叶果实在阳光和空气里活了一辈子。
  树根比老人的手还老。树根何止于吸收水分,它要牢牢抓住土地。从树冠传来的风的力量扭动树根,根而非树干在与风角力。徐志摩说“风不知从哪个方向吹来”,根也不知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为什么要撼动树?树根在与风的角力中得到大力士的称号,它的手像铁匠一样骨节突出,或者像一只放大的鹰爪。悬崖的树,根比鹰爪更坚利。它们用根抓住岩石,用树枝抓住风,争夺一席阳光。
  根没见过阳光,一辈子从未见过太阳的模样。树叶把太阳的能量源源不断传输到根须,根感到阳光是让躯体膨大的力量。根想象阳光是一片水,淹没了大地,如金针刺破所有屏障。根看不到光的亮,却感受它在奔跑。阳光在树的脉络里跑得比水分还快。阳光像海水那样一波一波涌来,送来粮食和热量。
  树活两辈子。树叶是树的孩子,根须是父母。父母在泥土里当地基、当抽水机、当风的对手。根须其实不懂树叶的快乐,也不知果实的滋味,只习惯于劳动。叶子在风里簌簌唱歌,与小鸟捉迷藏。树叶向往远方,猜想地平线发生的事情。叶子甚至盼望秋天来到,让它脱离树干,在大地奔跑。
  根看不到树叶的足迹,果实被车拉到了远方。当光秃秃的杈桠落上一层冬雪时,根在寂静的土里深眠。冬天戒严了,水与昆虫都在休息,树的根须放松了筋骨。大地上的生灵在冬季休息了,冰雪让它们停止一切活动,全体护生。
  树根在三个多月的睡眠后返老还童。春天的脚步先从昆虫的翻身声里发出,水醒了,打听哪一天是立春。当春风摇动树干的时候,根须知道春天到了。根须一天被春风摇醒一百次,让它准备嫩叶、准备蓓蕾、准备树叶和花朵的衣衫,树根开始为儿女准备所有好东西。
  树叶和花见到春天后开始歌唱,有合唱与独唱。歌声传到树根,树根不断把水送上去,让它们润润嗓子。
  这么小的小风
  最小的小风俯在水面,柳树的倒影被蒙上了马赛克,像电视上的匿名人士。亭子、桑树和小叶柞的倒影都有横纹,不让你看清楚。而远看湖面如镜,移着白云。天下竟有这么小的风,脸上无风感(脸皮薄厚因人而异),柳枝也不摆。看百年柳树的深沟粗壑,想不出还能发出柔嫩的新枝。人老了,身上哪样东西是新的?手足面庞、毛发爪牙,都旧了。
  在湖面的马赛克边上,一团团鲜红深浅游动,红鲤鱼。一帮孩子把馒头搓成球儿,放鱼钩上钓鱼。一条鱼张嘴含馒头,吐出,再含,不肯咬钩。孩子们笑,跺脚,恨不能白己上去咬钩。
  此地亭多,或许某一届的领导读过醉翁亭记,染了亭子癖。这里的山、湖心岛、大门口,稍多的土积之成丘之地,必有一亭。木制的、水泥的、铁管焊的亭翘起四个角,像裙子被人同时撩起来。一个小亭子四角飞檐之上,又有三层四角,亭子尖是东正教式的洋葱头,设计人爱亭之深,不可白拔。最不凡的亭,是在日本炮楼顶上修的,飞檐招展,红绿相间,像老汉脖上骑一个扭秧歌的村姑。   干枯的落叶被雨浇得卷曲了,如一层褐色的波浪。一种不知名的草,触须缠在树枝上。春天,这株草张开枣大的荚,草籽带着一个个降落伞被风吹走。伞的须发洁白晶莹,如蚕丝,比蒲公英更漂亮。植物们,各有各的巧劲儿。深沟的水假装冻着,已经酥了,看得清水底的草。我想找石头砸冰,听一下“噗”或“扑通”,竟找不到。出林子见一红砖甬道,两米宽。道旁栽的雪松长得太快,把道封住了,过不去人。不知是松还是铺甬道的人,总之有一方幽默。打这儿往外走,有一条小柏油路,牌子上书:干道。更宽的大道没牌子。
  看惯了亭子,恍然想起这里有十几座仿古建筑,青砖飞檐,使后来的修亭人不得不修亭,檐到处飞。
  我想在树林里找到一棵对早春无动于衷的树,那是杨树。杨树没有春天的表情,白而青的外皮皲裂黑斑,它不飘舞枝条,也不准备开花。野花开了,蝴蝶慢吞吞地飞,才是春天,杨树觉得春天还没到。杨树腰杆太直,假如低头看一下,也能发现青草。青草于地,如我头上的白发,忽东忽西,还没连成片。杨树把枝杈举向天空,仿佛去年霜降的那天被冻住了,至今没缓过来。
  空飞的鸟儿,落在哪一棵上好呢?梨树疏朗透光,仪态也优雅,但隐蔽性差;柏树里面太挤了,虽然适合调情:小叶柞树的叶子还不叶,桑树也未桑。小鸟飞着,见西天金红,急忙找一棵树歇息。天暗了,没看清这是一棵什么树。
  树静夜阑
  夜里的一切都美丽,我是说大地与植物。
  假如搞不清中国画“墨分五色”的道理,要到黑夜的植物园揣摩。太阳收走白昼的七色,夜里还有光。从软弱的月亮上飘来的微光,把植物变成线描与版画的黑白插图。红花委屈得变成黑花与深灰的花,于是花也不怎么娇矜,转为娴雅。在夜里,植物们成为安静高贵的种族,用黑白灰穿插映衬,白天的喧闹与色彩争夺就此隐退。而我们,退化为缺乏色彩识别能力(锥状视觉细胞)的动物,如狗、鹿和老鼠。这样看东西更好,宁静柔和。而白日白然恢复色彩视力。
  走在黑夜的植物园如看黑白电视,月光所照之处皆不真切,像涂一层毛绒绒的薄霜。它把水泥路照得太白,让人不忍行走,怕弄脏。在高大的植物中间,如皇太极陵树龄200多年的松林间,月光照不进来,却仍然看到许多东西,它们变了样。灌木像铁丝网,青苔像雨浇过的毡片,废砖如石,只有树还像树——它们像英雄,松树更像。杨树是没文化的功臣,连级;榆树是离休老英雄,抗战前的;松树是按剑待决的将军。只有柳树像女人,春天的柳树更像女人——撒魅力大网罩住天下男人。
  植物园的夜里,周围深处似有歌声,听不清旋律和伴奏,如教友弥撒。是风穿过树叶蜡光的绿手掌吗?风吹过松树身上斑驳的盔甲,发出声音。风和月光梳理草的乱发。风在水面小步奔跑,留下鱼鳞般的脚印。我看不到松林的顶端,项端是一朵朵肃静的冠冕,它们仰望月亮,怀想清朝的旧情,想孝庄文皇后——一个善良的科尔沁女人,辅佐满清中兴。
  在植物园听到白己的脚步声有些奇怪,啪哒、啪哒,不算好听。只有人或熊才这么走路。狗与猫均轻捷无声。我带着我的脚步声走过落叶,走到有灯光的地方。这么晚了,四处奔走的只有人类,鸟类树类早已安歇。
  光晕在树
  操场边上的银杏树,树叶金黄,为街道罩上一条光晕,扩散高贵的静穆。其中的伤感是告诉人秋天到了,不然跑步的人分不清春秋之至。
  银杏的叶子如铃铛,不仅摇摆,还在旋转。风穿过银杏的家族,引起喧哗。叶子招手让风转回,这里是贵族的博物馆,每一根枝条挂着黄金的书签,像满族皇帝在承德的离官。
  小鸟不喜欢银杏的缤纷,戚然于叶之摇落。我看到一只鸟儿,是红点颏吧,在枝上顾盼。树叶已遮不住它的身影。小鸟从枝上看,树叶铺地,生出忧思。它不知树叶为什么会落,老太太弯腰捡拾。树叶还会回来吗?小鸟想。
  辽大的银杏树,从黄到尽,约有一个月的时间。跑步时,看不到树叶减少,但地上金黄增多。树有树的算计,每天投下多少叶子,跟秋天打赌,猜一件神秘的事件。
  鸟儿在秋季的呜叫比平时响亮。上午,操场无人的时候,站在观礼台上也能听到它的叫声。唧,它以为银杏受到了掠劫,这么多美丽的叶子坠落,竟没人管;唧,女学生嘻嘻哈哈结伴行走,左手握着带吸管的酸奶,右手有小卖店微波炉刚烤好的汉堡。
  晚上——有一次我晚上9点钟去跑步——银杏叶有如银箔,像喷了雾。风止,叶子在珐琅色的夜空里静默。每当银杏叶黄了一次,我都问自己,跑几年了?居然记不住跑了几年。问和我一齐跑的朋友,他算了一会儿,嘴唇微动,说“忘了”。
  我和辽大的老太太分享银杏的落叶资源。她们捡得没我快捷,况且,如无保安经过,我还能上树采摘。晾干,寄给我妈熬水喝。当叶子铺在我妻子单位的露台上晾晒时,看到的人都惊讶:“哎呀,这是啥呀?真好看!”银杏就这么好看。
  我已经一星期没去辽大,修路阻隔。我知道银杏在金黄、在摇落,鸟儿呼吁,学生们早已开学。从熹光微露开始,操场移动着跑步者的身影。
  琥珀对松树的记忆
  人在黑松林里走,像蚂蚁在青草里面走。所有的松树都比人高出许多,树冠可以望到比你看的更远的地方。紫色的苜蓿花从山顶的岩石倾泻下来,只给老鹰留下一点站脚的地方。
  用手摸这些松树,鱼鳞般翘起的干树皮扎你的手。掀开松树皮往里面看,里面是雨水浇不到的红色质地。我看有没有蚂蚁爬进去,最好有两个蚂蚁摔跤被我看到。在松林里一路走下去,就这么用手掌抚过松树,一会儿,手心沾满松香,透明的黏液从树身的什么地方淌下来,琥珀色。动物分泌麝香,树枝分泌松香。松香仿佛是松树留下的记忆,关于潮湿的夜,鸟啼和清新的空气的记忆。把记忆留在体外的只有松树。
  松香的液体里有小虫子的尸体。这是松林里最小最软弱的虫子,连翅膀算上比小米还小,凝固在透明的松香里。我几乎想到了几亿年后有一片琥珀装帧着小虫子的化石挂在墙上,于是我想象有大蝴蝶昏迷在松香上。松树分泌更多的,重约一两的松香,包裹着大蝴蝶。松香完好保留了它翅膀上的眼睛和六足的绒毛,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艺品了。不过看到的人是一亿年后的人类。那时候人类有没有眼睛还都两说着。   松林中最喧闹的是鸟雀,不过那是在早上。阳光才出来,鸟雀已经分成两派,好像争论太阳出还是不出。阳光普照之后,鸟噪止息,可能是认为太阳不出那一派的鸟儿飞走了。松林寂静了,静得让人想数一数落叶松掉了多少根松针。我确实想数落叶松脚下褐色的松叶。有人说我患有强迫症,这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据。松针像一盒火柴洒在了树下,但不整齐。如果不下雨,落地的松针经过阳光曝晒,竟是金色的。远远看,那种金色激发人的惊喜之心——包括儿童在内的人类,见到金子都会扑过去——它明晃晃地耀眼,洒在树下,那时候,松树十分尊贵。
  松树的尊贵不是没缘由的,它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岁寒而后凋只是它品格的一方面。笔直的松树有别于弯曲的杨柳,亦有别于笔直的杉树。它的直里包含着坚劲。直者易折,但松树不在此列。它直而韧,直而有香。我喜欢闻松树散发的松香味,虽然这常常会让我联想起小提琴的弓子,但我提醒白己世上先有松香后有提琴,二者不可混淆。我觉得松香是松树想说的话,凑巧被我听到。
  星星在松树头顶飞翔,似越飞越高的白色蝴蝶,夜空的蓝色如同透射在深海之下的天光。松树的土里混合了几万年的气息,腐熟的枝叶烫手,如同森林家族刚刚端上来的饭菜。没有鸟儿在松林里迷路,也没有鸟儿在松树上撞昏过去。松林的落叶记录了昆虫的脚步声和田鼠的脚步声,这一切都留在松香或琥珀的记忆里。
  琥珀好像是一块透明的黄金,或者说是一块走错了方向的黄金——本该是矿物质,它却错走在植物的道路上,变成化石。琥珀像猫的眼睛。我的意思是说,人在胸前或手上戴一块琥珀,会变得警觉或机灵。琥珀好像跟蜜蜂有神秘的关系,其实没关系。琥珀像干邑白兰地酒浆,酒总能给一切好东西找到归宿。
  自从我在一块琥珀里见到虫子的化石后,希望每一只虫子都留在琥珀里,变成化石,这样就能很好地保留它们精致的翅膀手足和小而凸出的眼睛。美国诗人查尔斯·赖特在《南方河流日记》里说——“那些虫子多叫人羡慕啊。它们熟悉通往\天堂的路,熟悉用光亮捕捉我们的\闪烁的丛林之路\熟悉虚空之路。\一个八月又开始了,模仿去年的八月\那么多赤裸裸的岁月\躺在如水的天空下\夏之声到处可闻。”
  松树是群居的植物。它们站在泥泞的沙土里,雨滴如同松针耳垂的露水。大雨打在松树每一片鳞皮上,好像往树身砸铁钉子,把它们的蓑衣变成铠甲。在阳光普照的时候,松树依旧缄默,它说的话被鸟儿说尽了,鸟儿飞远。当松树最终消失之后,是谁手里拿着一片琥珀?里面有小虫和失去了香味的松香,里面有松树转瞬即逝的身影。
  树的衣裳
  见法新社一张图片,德国一位女艺术家给树织了毛衣,那些树从很矮的地方开枝,这些彩色毛衣从树的脚下延伸到胳膊上。树林的树隔三差五地穿着毛衣,像孩子们在奔跑。
  把树变成孩子就这么简单。而孩子穿着天下最好看的衣裳。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上街看孩子们换上了哪些衣裳。过年的时候,我喜欢的事情也是看到孩子们全都穿上了新衣裳,兜里揣着糖果爆竹,成群结队喜气洋洋地在大街上走,像礼物在雪地上移动,像城里突然冲进了一群美妙的动物。
  我孩子小的时候,她的妈妈也给她置了许多好衣服。有些衣服甚至是好笑的,比如小虫翅膀那样淡绿色的纱地儿上衣。还有一件水兵毛衣。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穿着这件水兵服蹒跚学步,很庄严,又娇憨。
  我妻子把这些有趣的衣服收藏起来了,包括女儿作的“诗”,谱的“曲”。而我突然想到,没有收藏母亲年轻时的一件衣裳有多么可惜。母亲年轻的时候,也有美丽的衣裳。我记得她有一件暗绿色的连衣裙。它让我想起母亲也有美好的青春时光。我甚至想知道母亲做姑娘时的样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而我父亲则是幸福的,他在我母亲做姑娘的时候认识了她,他们成为朋友,后来结为夫妻。
  树木是音乐家
  才想到,树是藏在暗处的音乐家。我过去一直以为琴声是从琴弦和琴弓之间发出来的,忘记了琴的共鸣箱。
  提琴、胡琴、月琴、吉它……其实不必列举下去,包括钢琴在内的琴都有一个木质的共鸣箱,就像人有肉身,河有水的质地,琴有木质的、更准确地说是植物的躯体。这么说就对了,说出了琴生命的源头。
  树木在阳光和水里生长,在泥土和月光中呼吸。夏天,树木不出汗却散发清凉,浑身的绿叶比草茂密,而人在此季昏昏沉沉。春天的树在大地刚刚苏醒时已经开花,它在肚子里背诵了一个冬天的腹稿竟然是花朵,让人惊喜。旷野里的一棵树如同一位行脚僧,虽然无依无靠,它却是小鸟的依靠。树在稠密的夜色里搂着鸟儿们睡觉,让大鸟和小鸟枕着树枝的胳膊睡觉。天际透露点滴曦光时,鸟争先恐后地歌唱,唱成一锅八宝粥。树最先听到这些歌声,它熟知每一只鸟儿的歌喉与旋律。树从最近的距离看见太阳把苹果一点点晒红:它听见小虫在月夜吃树叶的沙沙声:树听到露水珠从树梢滴在草叶上。树收藏了自然界无数的声音。
  所以,所有的琴都用木头做琴的共鸣箱。弦上的声音在箱里共鸣,不仅被放大,还带出了这株树心里的声音。琴声何以缭绕、何以幽怨、何以清越、何以旷远?我今天才明白,这是树的木质的语言。
  古琴推重木质。一架西汉的琴,琴身可能在汉代就是生长了800岁的老树,其音怎不邈远。琴老,但不衰疲,保留百代之音。
  科学家测出树木发出人耳听不到的10赫兹以下的声波,而我们在琴声里听到了树的歌唱、树的沉思、甚至树的阅历。人没法跟树比,人活不过一棵树。看到从悬崖石缝里长出的松树,你没法想象它是怎么生活的。树把根扎在石缝里能活几百年,人在那儿连十分钟都站不了。树比人更体会寒冷、干旱这一类的困境。事实上,琴声不光装点太平,还发出悲怆之音,木头比人更知道世事艰辛。琴声的纯美只是树木说出的愉快的话,它还有更苍凉的声音。有朋友从南京动迁的老房子里买出一段房梁木,是明代的木头,他制成一把古琴。我问此琴什么格调,朋友瞪眼想了半天,说此琴一腔悲愤。一段房梁木怎么会悲愤呢?朋友奇怪,我也觉得奇怪。   柳美人
  最近,我称柳树为“柳美人”,常隔着玻璃窗向她招手,说:“柳美人,今天你又漂亮了。”
  春天,柳美人摇曳的枝条像洗过一样,将冬日萧瑟的褐斑蜕化,一种青春的淡雅充盈全身,新鲜而干净,总之打扮利索了。就在你暗想柳树真好看时,她把枝条微卷,如少女抖落肩上长发,娇矜,也有点轻浮。
  柳美人的枝条叶苞鼓胀,左一个、右一个排列下来,很均匀,像丰子恺执羊毫在宣纸上点染的。估计每棵树上有几千个叶苞,假如它们是战士,柳美人便是军长或司令。
  然而柳树不想当大干部,只爱美。我说过,她是柳美人。早春的和风吹来,柳美人妙曼飘洒,做出种种身段,小叶苞亦随之起舞,竟有一种微醺的意态,像饮过江南度数不大的黄酒,女儿红或竹叶青什么的。整个春天,柳美人无不陶然,快活得像束围裙的哥萨克少女。远看呢,她通体透澈清新的调子,古人谓之“鹅黄”,适合国画家铺纸晕化。柳美人柔枝一散,如伶人把水袖甩开,心想古人爱叫什么黄就叫什么黄吧,他们好像一天到晚都不做事,像我们柳树。
  柳树在春天是少女,叫处女也不妨——树不计较这个,但别叫小姐。叫小姐就麻烦了,柳树以为你在侮辱她——难道柳美人去歌舞厅陪舞了吗?没有。显然,小姐这个词被人类污染了。
  如果我是松树,就婉求柳美人下嫁给我。在星星毕现那天夜里征询:“嫁给我好吗?”后来,柳美人不知委身于谁。夏天,她的枝条挤满了孩子,即柳叶。好多事情在不觉间已有变化。丰子恺先生倘知,会说“天下事往往如此”。
  柳树的母性
  常言道:“柳树低着头长高”。
  这话像拉开一个帘子,或者说射进一束光,让人看清了一些东西。柳是一辈子低着头生长的树,连柳条也垂向地面,而不是伸向天空。柳树一辈子低头在看什么?原来是看白己的儿女。
  柳树的儿女多到数不过来,树要牵挂每一个,只好低头看。丰子恺也是低头俯察的人,他留心孩子,他的画作和散文里多见他小孩的趣事。丰子恺笔下的阿宝、瞻瞻,留给人间多少美好。丰子恺的画多多少少掩盖了他的文名。现代作家中,他写孩子写得最好。他的幽默居于鲁迅之后,排在其他作家的前面,比林语堂、梁实秋深味。
  有人说拍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最遗憾的莫过于成人不曾观察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成长比电影更艺术。为人父母,如果从孩子降生就开始观察他,看他爬、走、学语、打闹、上学堂,会看到一片连绵深广的美,比看什么风景都感人。美学的审美范畴,不外真诚、纯洁、天真、幽默、单纯和热忱等等,这些美在孩子身上毕露无遗,比任何书和电影都丰富。
  一个低着头看自己孩子成长的人,他的脸一定生动、友善,人有幽默感。因为他有一个孩子做老师,教他生动、友善与幽默。成年人的心灵越来越板结、僵化和虚伪,唯一的良药是向孩子学习。泰戈尔说:上帝等待人们在智慧中回到童年。
  没错,泰戈尔发现了童年的美好——包括生动、友善、幽默。回到童年的路径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是爱。孩子的心灵里装的爱太多了,多到四溢。孩子们睁开眼睛就考虑小鸟、小花和白云。花鸟和白云冷不冷,需不需要帮助?孩子们大把挥洒着爱,爱并没减少,而他们因此可爱。花草、小动物和美的东西受到损坏,孩子随时洒下大颗的眼泪。除了上帝,哪有像孩子这么博爱的人?孩子们智慧充足,成人见到孩子不自觉惭愧,不为自己的虚伪脸红,也是一件极大的怪事。
  西方宗教说人应该谦卑,中国的道家告诉人从谦卑中得到好处,而人其实最难谦卑。处低下者白然恭顺,一旦得势就要昂然,正是“王莽谦恭未篡时”。人白己也分不清趾高气扬与扬眉吐气是不是一回事,这两种情态实在不是两回事。如果没有博大的悲悯情怀,没有百炼钢化绕指柔的修养,身居高位而又谦卑者,占今都少见。老子称:道法白然。白然界成熟的谷穗和向日葵,哪一株不低着头。成熟和母性是同义词。植物从收获开始向大地躬身致谢,替它们的孩子向造物主感恩。
  柳树趴在河边喝水
  我妈说,柳树上辈子是渴死的。每每看到柳树趴在河边饮水,我就想起我妈说的话。柳枝一挂一挂垂下来,伸到河里饮水。我妈不愧是我妈,说的真对。你看细长的柳叶好像是绿嘴唇,树叶长成这样就是为了喝水。
  河边多柳树。它们从远处走来,走到河边不想走了,低头喝水。我在高唐县的河边见到一棵大柳树,它的一多半枝条垂向河面。如果不是树根拽着,它早就掉进河里淹死了。但它的柳条离水面还有两三寸。一个干渴的人的嘴离水杯的水还有两寸是什么滋味?这棵柳树快急死了。我想,柳枝需要多长时间长出两三寸呢?半个月,也许一个星期。这怎么能行呢?我上前摸了摸柳树斑驳的树干,说:“柳树啊柳树,你幸亏遇到我啦。我妈说你上辈子是渴死的,估计你上辈子生在巴丹吉林沙漠。过去的事就不提了,今天我帮你喝水。”我手拽柳枝塞进水里。水面虽然没咕噜咕噜冒泡,但柳枝分明喝到了水。河水顺枝条喝进树干再喝进树根咋也要十分钟,我不能轻率地离开,要帮它把水喝足。它喝水造成我手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不能老拽着柳条,别人看不出来我这是做好事,倒是像傻子。话说怕啥来啥,这时一个人从河边踱来,当然他是高唐人。他走到我身边站定,背上手,问:“你干嘛呢?”
  我怎么回答他呢?他妈肯定没跟他讲过关于柳树的话,他妈不算是一个称职的妈。贵为人母,你难道不应该告诉孩子关于水和植物的道理吗?你生出孩子就不管了?让他到处乱问话。
  “你干嘛呢?”
  他又问。他四十多岁,腰围约90公分(2尺7寸许)。头发白一半了,穿方格半袖衫。我问他“你妈多大岁数了?”
  他一愣,手不背了,说:“俺娘七十一了。”
  “身体咋样?”
  他高兴地咧开嘴,说:“俺娘身板好着哩。”
  我用另一只手向他摆了摆,这只手继续帮着柳树喝水。
  他咧着嘴向我摆摆手,走了。可算走了。
  柳叶的七八个嘴唇在河里喝水,我以手摆柳,这些嘴唇像绿色的小鱼飞游。我觉着柳树比刚才绿点儿了,也可能没绿,我不想争论这个问题。   “你干嘛呢?”这人又回来了,从我身后左侧包抄过来,还穿那件方格衫。
  “你怎么不走呢?”我反问他。
  他憨厚地笑笑,“你捋着树头干嘛?”
  我怎么回答这个坏蛋呢?我说“钓鱼呢。”
  “哈哈哈”他爆发大笑。“拿柳树枝钓鱼?哈哈哈,钓上来没有?哈哈哈……”
  他笑着,突然间引发剧烈的咳嗽。看到了没有?瞎问出事了吧?他的气管和支气管不支持他瞎问话。这个人低着头,咳着嗽走了,这回真走了。
  这一切柳树都看在了眼里,我私下认为是柳树发功让他咳嗽的,有这种可能。人常说柳树老了成精,没准儿这事就是真的。我对柳树竖起大拇指同时觉得它喝差不多了,我怕再来一个人用山东口音问“你干嘛呢?”
  我看到树下面有一段尼龙绳,我捡起绳子,找到一块砖头,把它系在柳枝上。喝吧,我对柳树说。上辈子渴死的,这辈子喝个够。
  我到了远处,回头看这棵大柳树。虽然已近盛夏,它的枝叶仍然浅绿,好像留着更多的绿色秋天用。秋天的时候,柳树的绿里带一些灰色,好像累了,也许是喝水太多造成的水潴留。人身体的钾钠离子不平衡也会形成水潴留,即浮肿。柳树每根枝条都垂向地面,为了喝水。柳树有点像动物里的羊,温驯平和。羊里面的每只羊都像母羊,它们像母亲一样奔走着,以哀怜的眼神看小羊羔。羊比人更早知道羊的命运。每株柳树都像孕育子孙的母树,枝条万千即其子孙。柳树为了子孙繁茂俯在河边喝水,枝条在风里摆动,像回忆又像音乐里的回旋曲。对河水来说,柳枝是从天上降落的梯子,从上面走下来一个又一个精灵。而河踏着柳树的阶梯,经过枝条和树干到达根系,像旅行结婚一样。
  “干嘛呢?”我回头又看见了穿方格衫的人。他背手站着问我,面有笑意。上帝派他第三次来到我跟前。
  说什么好呢?我“咳,咳,”咳嗽起来。我记得他是咳嗽走的。这人一愣,手捂胸口但没咳嗽。我接着咳嗽,因为真不知道怎样回答山东口音的“你干嘛呢?”他转身走了,真走了,带点小跑,连头都不回了。原来咳嗽也算一种特异功能啊。
  树里的火和水
  看到家里的植物葱绿,想变成一只甲虫,或者比甲虫更小的虫。这些花草有如大树,可以在树上爬或在树下瞌睡。
  人进入森林已经变得困难。到森林里去,要走多远的路?或者说,要走多远的路才能到达森林?
  森林的气息遥不可及。在林中可以听到白己的脚步声,这是鞋踩在树叶上的声响。因为太孤单了,人会观察白己,白己的手指都变得新鲜,能看很长时间。白己听白己的声音也很准。而树,每一棵都不一样,看过了,却记不住。
  树肯在城市生活,对人来说已经是大恩惠。树和人相反,不喜欢城市。树一棵一棵排成行栽在路边,在树看来是多么可笑的事。但树忍耐着,忍着汽车尾气继续绿。看城里树的表情,像看到了贫困地区的农民的样子,沧桑。
  人若会缩骨法(各动物之间的种、属、纲、目、门转换法)好处多,会飞、会潜水一类的好处不讲,仅就缩为昆虫一事来说,使我的居所更大,可以广阔名之。甲虫从墙这头爬到墙那头约一上午,从此屋至彼屋约一星期。若出外,可知蚂蚁到底在忙什么。人说蚂蚁没脑子,是进行集体思维(其实不思维,只执行)的生物。执行指令为一化学信息块,像芯片一样,互相传递之、操作之,无所思。
  树的叶子撒了一地,像没人捡拾的明晃晃的纸张。树叶的筋抓着一巴掌的国土,这是树的皮肤、肺和肝脏,呼吸,把阳光转化为能量。这些能量竟然变成坚硬的木头,可以燃烧。阳光最后终于变成了火。树活着的时候,这些“火”被溶解在水里。
  一个人眼睛看着城里这么点树,看它绿,看它黄,想到了四季。
  起风
  在树林里走,忽而起风了。这风不算弱,却明净无尘。仰面看绿意连绵的树冠,听到咯嚓的折枝声。一会儿,地上散布断枝。
  被风摧折的悉是枯枝,黄褐色,像死蛇一样。但杈桠伸张,仿佛不甘心于坠弃。周围的大树那么茁壮,叶子在枝上一片片相互摩拳,在风里把低缓的呼吸声传得很远。
  我感到一点悲凉,白杨树粗壮向上的躯干泛着生命的青色,枯枝卧在它的脚下,枯枝已经不能叫作树了。
  风止息,在宁静中,我又想到枯枝。它或许正在感谢于风,将其从弥留中解脱,送还地上,得到盼了许久的安然。它刚刚开始枯干那会儿,树干的汁液已经渐少,枯枝瞅着叶子片片发黄,不知何时飞旋而走。它也许就盼望回到俯瞰了许久的土地上。但枯枝必须经历萧索的整个过程,不能加快,亦不能减慢。那么,就在风不期然而来之际,这个时刻就叫作大限,也许还是一个庆典。枯枝在离开树的刹那,总要断然一响,清脆之声远远近近都听得见。这声音的脆亮,是痛苦的最后一吼,还是欢愉的意外之音,我不清楚。或许这两种情态都包含其中了。
  我不清楚的事情,就不再思索了。人的毛病之一,在于喜欢设出两种结论,然后选择其一。这就导致更深的迷惑。
  就在我快要走出这片树林的时候,身后又传来四面八方的簌簌之音。我回头看起伏如浪的树冠,又起风了。
  树木有梦
  树在冬天惊讶着人的美丽,这是在北方。
  树在冬季变成了身穿统一制服的士兵,青或褐都罩在乌蒙蒙的灰里。它们不知人类用了什么样的办法,仍然像夏天那么鲜艳。
  树是冬天的穷人,叶子被秋天收走了,不知存到了什么地方,以后能不能送回来。夏季的泥土抢走了树的花朵,雨水把花瓣冲到远处,连鸟儿都找不到。
  小鸟怀念绿荫,那里有许多秘密。鸟儿仔细观察叶子的手掌,为它们算命。许多叶子哗哗伸出手,让小鸟看白己的爱情线。
  冬天只有人类美丽。他们在皮衣和羽绒服上佩以彩色的围巾和手袋,集中了好多花的颜色。他们在街上停下来,说话,然后笑。如果哪一株树这么鲜艳,也要笑,用树叶弄出声响。
  街上,绚丽的小孩毛衣挂在两株树当中的绳子上,袖子在风里摆动,像跳舞。这是下岗女工卖的,批发价。树们不懂,这么好看的毛衣,为什么没有人买?它们已经挂了很多天,而且行人并不看这些毛衣,连小孩也不看。树惊讶,就像它们不懂什么是下岗一样。   然而,冬天的太阳很暖,树们抵御睡意是很难的事情——梦像天边的云彩一样悄悄走近。当鸟儿飞下来的时候,常被尖尖的树杈吓着,怕扎了白己的脚。再说,鸟儿也不喜欢挂在树梢上的哗哗响的塑料袋,比麦田的稻草人还吓人。鸟儿觉得还是在屋顶柄居比较好,包括大烟囱的铁梯和没有学生上课的教室的窗台上。树在暖日熏陶之下入梦,虽然它们不承认白己睡,说听到了卖菜人吵架的声音,但它还是睡着了。天太蓝,睁眼看一会儿就睡了。在梦里,它发现蚯蚓鼓鼓捣捣准备铲子和水桶,蚂蚁开会布置春季防汛。有两个小鸟在谈话:
  “我要用明年的桃花做一个最好的巢。”
  桃花?哪里有桃花?树想睁眼看一下,但睁不开。
  另一个鸟儿说:“我要用树上的露水嗽口,这样,有助于练习美声。”
  树懵懵懂懂地想:这些鸟儿在做梦吧。当然,露水和鲜花都是好的东西,仅次于人类那些美丽的衣服。
  松木在夜晚说话
  那些松树被锯成方木楞,整整齐齐垛在那里已经好多年。
  第一次看到这些木头,我以为那是一个看台,像体育场的那样。我三四岁,要跪着才能爬上这垛木头。松木新鲜,如玉米面饼子的颜色。过几年,我抬步走上去。再后来跑上去,那时我已十三四岁,而木头像破船一样黑,堆在水文站院里。木头的年轮裂开口子,小虫在里面蚕食,然后运出一些碎屑。碎屑仍然是金黄色,说明木头的肉永远是新鲜的。人死了之后,肉很快就黑烂,变不成金黄的碎屑。
  小时候,我几乎每天要去松木上坐一坐,坐的时候像一个课堂里的学生,但眼前没有黑板,只有天空的云彩和墙外的大柳树。柳树的胸径快有一米粗了,它至少活了两三个朝代。你感觉没有风的时候,大柳树告诉你仍有微风,树叶在张望与摆动,像无数条蛇在树梢窜行。风大了,树开始打太极拳,它的劲儿是网的,一股浑然的力量从根到梢运行,树枝忽前忽后,且退且进,似太极拳的云手或倒卷肱。我坐在木头垛上看柳树打太极拳,一坐一小时,心意全在树上。小时候,我学过一点弹腿和华拳,读过太极拳的书。大柳树的太极打得最好,前后左右都照顾得好,劲儿始终藏着,不冒头。大柳树架子稳,腿劲儿足,它练了好几百年站桩。我那时想,这么大的树不知兜了多少风,兜住了几百、上千斤的力量。它要摆动,把这些力量分解掉,以柔化刚。树冠把遇到的风的力量传到根上,像太极推手把对方的劲儿接过来,传到腰、腿和脚上,化解于地,不如此就趴下了。
  我这是瞎想,并不知合不合拳法,坐一堆松木上只适合瞎想。松香从屁股传人大脑和中枢神经,人产生木质的、愚笨的想法。我看见三只浅绿色的柳莺飞进树冠里,过一会儿,只飞出两只来。我估计那只被它俩合伙捏死了。我去树下找柳莺的尸体但没找到,可能在树枝上搭着呢。回到松木上,又见四只柳莺飞进树里,飞出两只。这回我不去树下找小鸟的尸体了,我没那么容易上当,而且翻墙费裤子。
  雨后,我最喜欢闻松木垛散出的清香气味。每次雨后,松木垛都散出清香,它不知藏了多少香味,也不知它藏这些气味有什么用场。松木的香味像在说话,它们想说什么话呢?它们一定在想念白己的兴安岭故乡,那里有红豆般的蔓越橘,还有蓝莓。松树熟悉狐狸的脚步,断断续续踩在落叶上。松鼠把松树当成操场,练习跑步:松树觉得松鼠是给白己抓痒。松树做过许多梦,比如变成房屋檩子给燕子做巢,比如长入白云里洗个云雾澡,比如松香变成了琥珀。但松树没梦见过水文站,它不知道水文站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把松木剖成方型垛在一起,是为了取暖吗?这些松树彼此见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松木们盼望小偷来偷走它们,这样可以去其它地方转转。
  坐在松木上读书,觉得天很快就黑了。字的笔划融化在暮色里。这时候看天,燕子的剪影像鬼魂一样飘来飘去。而天烧光了所有的云彩之后黯淡下来,像一堆无火的炭。天际澄明,白色的大星如徽章别在山顶。松木上爬过蚂蚁,它们不怕松木上的刺扎脚。夜里,松木是野猫的阵地。我曾经在月光下看见七八只猫站成一排,如祈祷。我撵走了猫,在松木上坐了一会儿,听到许多异样的响声。可怕的声音不是啪啪、啾啾,而是类似人的说话声。夜深沉,听到铁船那边传来人的镇定的低语,很吓人。不知什么人在说话,也许松树在这里待久了,跟水文站的人学会了说话。
  松塔
  松树像父亲,它不光有朴厚,还有慈父情怀。松树的孩子住的比谁都好,小松籽住在褐色精装修的房子里,一人一个房间,人们管它叫松塔。
  松塔与金字塔的结构相仿,但早于金字塔。人说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是受到了神的启发,而松树早就得到过神的启发。神让它成为松树并为子孙建造出无数房子——松塔。
  在城里的大街上见到松树,觉得它不过是松树。它身上的一切都没有超出树的秉赋。如果到山区——比如危崖百尺的太行山区——峭岩上的树竟全都是松树,才知松树不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不凋先不说,只觉得它们每一株都是一位圣贤,气节坚劲,遍览古今。
  或许一粒松籽被风吹进了悬崖边上的石缝里,而石缝里凑巧积了一点点土,这一点土和石头的缝隙就成了松树成活五百年的故乡。事实上,被风吹进石缝里的不光有松籽,各个种类的树籽和草籽都可能被风吹进来,但活下来的只有松树和青草,而活得卓有风姿的只剩下松树。
  松树用根把石缝一点点撑大,让脚下站稳。它悬身高崖,每天都遇到劲风却不会被吹垮。我想过,如果是我,每天手把着悬崖石缝垂悬,第一会被吓死,第二是胳膊酸了松手摔死,第三是没吃的东西饿死,第四是被风成木乃伊。而松树照样有虬枝,有凛凛的松针,还构造出一个个精致的松塔。
  松塔成熟之后降落谷底——以太行山为例——降落几百上千米,但松籽总有办法长在高崖,否则,那崖上的松树是谁栽的呢?这里面有神明的安排。神明可能是一只鸟、一阵风,让松籽重返高山之巅成为松树,迎日月升降。
  每一座松塔里都住着几十个姐妹兄弟。原来他们隔着松塔壳的薄薄的墙壁,彼此听得见对方梦话和打鼾。后来它们天各一方,这座山的松树见到另一座山的兄弟时,中间隔着深谷和白雾。   像童话里说的,松籽也有美好的童年。第一是房子好,它们住楼房,这种越层的楼房结构只有西红柿的房间堪与比美。第二气味好,松树家族崇尚香气,它们认为,大凡万物,味道好,品质才会好。于是,它们不断散出清香,像每天洗了许多遍洒精油的热水澡。松籽的童年第三好的地方是从小见过大世面。世间最大的世面不是出席宴会,而是观日出。自曦光初露始,太阳红光喷薄,然后冉冉东升。未见其动,光芒已遍照宇宙,山崖草木,无不金光罩面,庄严之极。见这个世面是松树每天的功课,阳气充满,而后劲节正直,不惧雨打风吹。松树于草木间极为质朴,阳气盛大才质朴,正像阴气布体才缠绵。阳气如颜真卿之楷书,丰润却内敛,宽肥却拙朴。松树若操习书法,必也颜体矣。
  松塔里垒落着许多房子,父母本意不让兄弟分家,走到哪里,手足都住同一座金字塔形的别墅。但天下哪有不分家的事情?落土之后,兄弟们各白奔走天涯。它们依稀记得童年的房子是一座塔,从外观看如一片片鱼鳞,有点像菠萝,更像金字塔,那是它们的家。小时候,松籽记得松树上的常客是松鼠,它仿佛在大尾巴上长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和两只灵巧的手。松鼠经常捧着松塔跑来跑去。
  月光下,松塔“啪”地落地,身上沾满露水。整个树林都听到松塔下地的声音,它们在房子里炸开了,成为松籽。从此,松籽开始天涯之旅,它们不知白己去哪里,是涧底还是高山,这取决于命运的安排。它们更盼望登上山巅,体味最冷、最热的气温,在大风和贫瘠的土壤里活上五百年,结出一辈一辈的松塔,让它们遍布群山之巅。
  松针
  如果向松树问路,松针会用手指给你指几千个方向。它不认为只有一条路,它觉得上下左右都是路,蜜蜂和小鸟正在四处飞翔。
  楞严经上说:世为时间纵流,界为东西南北,另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与上下。不光四面,还有八方。淮南子上说的宇与宙,也指时间空间。松针说,在东和东南之间,还有的扇面一般无尽的向度。松针的道路遍布虚空,打碎了空间观念。
  在松树上,松针是它的花,一朵朵绿色的刺猬花开在松树枝头。松树贞直,你想象不出它的叶子会是片状,那太像瓜的叶子,杏树与桃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决不单薄,必定刚劲,这样的叶子如果不是拳头也是针,与浑网的枝干匹配。
  松树的针无碍于其它动植物的生长,它只是威风凛凛,只是不流凡俗。一棵浑身是针的树,决不会弯腰乞讨,也不会像藤一样攀援高枝,它白己就是高枝。一棵树,究竟要练多少年才练出千万根针?它把那些柔软的叶子卷起来,变成针。这些卷起来的绿叶写满了松树的日记,记载它怎样把根扎在岩石里,怎样从石头缝里找到水。它记载了松香的秘密配方,比香奈尔的香水还香呐。它把这些秘密都卷了起来,掰都掰不开,变成了一根根绿的针。如果到过寒冷的北国,就知道一棵严冬不落叶子的树要何其坚韧,除非它的叶子是针。
  大雪降下来,日日夜夜。雪幕如羊毛的门帘子被风吹起,放进来无数只羊。松针瞄准雪花但扎不到雪花,它宛如在风雪里爆炸的绿色烟火。雪一层层裹住松针,雪在枝头屯积。雪从松针边上塌下来。松树比别的树更了解寒冷,当所有树把叶子丢弃在地上时,松树却不让松针飘泊天涯,树在,针就在。它们在枝头生死相依。松针不枯黄,不萎顿,它们如悬崖边上的斗士,不知何为退路。松针在广大的冬天看到了北国的树叶看不到的景物。在雪地里,黑黢黢的树干如火烧过,它们的叶子早已化为泥土。雪地里的窟窿是兔子的脚印,鸟如一颗子弹飞向毫无遮拦的树枝。风呼哨而来,千万根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飞舞,鞭打雪花。河流结为黑冰,下沉于萧瑟的河床。偶尔有哪一棵树顶端的叶子没有落,一如遇难的人扯着手巾抖动,它将一直抖动。大雪藏匿了山峦,下不来山的灌木在山坡上猜想被雪没收的路。
  松针在严冬里翠绿,保存着千鸟飞绝,万径寂灭之后的绿。松树用松针收藏了一年四季,冬天穿不透松针的身体,松树在冬天过着夏天的日子。为大自然保留着唯一的绿。
  松针如钟表的针,它把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刻,指向去年前年乃至童年的某一个时刻。如果你向松树打听时间,松针会告诉你一千个时刻,包括分、秒、时。表针在枝头伸张,但人早已忘记那是什么时刻。时间不是一条横贯而过的直线,它通向四面八方,与空间相连。人在松树前观望.看到时间纷纷如簇。看见松树放射比猫胡子坚硬的光芒。春天里,松针的白雪化为融冰,用晶莹衬托着松针,冰的水把每一根松针洗干净,仿佛它们是刚刚长出来的新松针。
  藤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想去一切地方。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白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算球,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可拔。
  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白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史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燉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走不过边境的树
  我在俄蒙边界见过一棵树,姿态奇特。那一片戈壁寸草不生,像矿石一样大小均匀的白石块分布在干燥的红土上,土像晒过的烟草叶子一样红。这里只有一个植物,就是这棵树。
  它的树皮灰白,主干在一米多高处向后倾斜,像人的腰向后弯。仅有的两根树枝向前伸出,远看,如一个人捧献哈达。不知什么人在两根树枝之间系了一条丝制的白哈达。风已扯烂了哈达,碎片在风中飞。
  蒙古国的东方省在树的背后,它献哈达的方向朝着俄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更西一点的贝加尔湖。
  早上,这棵树的影子很长,两根树枝在地下的影子分得很大,像伸开双臂的巨人的怀抱。树在头顶长了一小簇叶子,如一个帽子,那是这里唯一的绿色和叶子。在影子里,这些圆圆的树叶是巨人的头发。
  我把一条蓝绸哈达系在前伸的两根树枝上。哈,好得很。影子里的巨人平端着很宽、很长的哈达,献给了西方。早上,旭日像一个红探照灯在东方的地平线举起半轮,土地变得更红,石头半红半白,牛群在如同燃烧的河边饮水。我想起一位和胰岛素有关的科学家的名字——牛满江。
  我觉得这棵树通灵,它身体后仰如唱长调。长调的尾音很长,人须把肚子里的气吐尽,身子要尽量后仰,哈扎布就是这样。这棵树的树枝是弯曲的,所谓虬枝,好像伸了很多次(或很多年)才伸出去。我想象树冠下面的树皮是它的脸,皱纹早就刻上去了,还应该有一双眯起的眼睛(仰面歌唱不可能睁大眼睛),是蒙古人细而小的眼睛。眼睛下面是一个鹰钩鼻子和唱歌的嘴,胡子在高颧骨下面翘起来,像灰鸟的翅膀。
  布里亚特——贝加尔湖西岸,是许多蒙古人最初的故乡。一位住在乌兰乌德山上的大萨满师说,我的祖先曾生活在贝加尔湖岸边,敌不过入侵的沙皇军队才退到了如今蒙古国的东方省。
  贝加尔湖像海一样辽阔但比海安静。我早上沿着湖边的公路跑步,见到踉跄的醉汉。公路两边无村庄,不知醉汉从何处走来。他们耷拉着脑袋,像寻找自己走过的脚印。贝加尔湖的丰满把天比小了,天在湖的衬托下显出窄,云朵也少。贝加尔湖最深的地方有60米,里面不知藏有多少神奇的生物。我看湖似无所见,找小的东西看,那就是鸟。我坐在岸边一尺厚的松木椅子上看鸟,两三只白鸟飞来,长而尖的翅膀如握着闪银光的刀鱼,盘旋远去再回来——其实飞回来的是另一拨鸟。我觉得鸟最容易让人想起故乡,而它离自己的故乡最远,它的翅膀让它终身流浪。蚂蚁一生所走的路都没离开故乡。我想象这些白的鸟、黑的鸟是我的祖先,他们不知从何处迁徙到了贝加尔湖。这是多么好的地方啊,他们一定这样想,可以祖祖辈辈住下来,之后又迁走了,就像鸟。鸟找不到一个好地方吗?为什么老飞?它要去的地方叫——宿命。
  我想象这些鸟在空中发现了我,它们以为发现的是我的祖先,我至少在相貌上像他们。水鸟用两把银白的长刀划破腥味的空气,桔红的爪子贴在肚子上。它们盘旋,看我有没有翅膀和红爪子。我身上勉强可以称之为翅膀的东西只有耳朵。鸟越飞越低,降落到离我头顶不高处再挑起来,呜叫声如——欧嘎,似乎要带我走。欧嘎是什么暗号?我对鸟也说——欧嘎,让它慢慢体味吧。
  我如果能够跟鸟走就好了,我先飞回中国看我爸我妈,告诉他们贝加尔湖的见闻,然后说——欧嘎。他们大为惊讶,上上下下看着我。我再说一声“欧嘎”,我爸会缓缓地说,贝加尔是蒙古语自然的意思,那是我们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乡。欧嘎,我说。
  鸟的翅膀会扇动游人全部的思乡之情,俄蒙边界那棵树分明想回家,它的家也在贝加尔湖的边上。这棵树可能是人变的,也可能是鸟变的,总之它想回故乡。最为触目的是这棵树离边境线只有十来步,但它过不去了,只好伸出双手,只好仰面高唱。
  在南西伯利亚,说树会变成人、人会变成鸟丝毫引不起别人的惊讶。布里亚特的导游晓布告诉我,他家一只黄母鸡被大风刮进了山里,三天三夜之后回到了家,羽毛变成了紫色,但比薰衣草的颜色浅。这只鸡下的鸡蛋里面包着一只鸽子蛋。他说,在巴扬(钮扣手风琴)的钮扣上洒一点燕麦蜜、一点羊尿、一点贝加尔湖的水,它的音色就像老人一样嘶哑,半夜里会自动演奏图瓦民歌。他说,黄眼睛的人拔掉两颗牙之后会跟自己的小姨子结婚。
  假如把燕麦蜜、鸡蛋里的鸽子蛋、羊尿和黄眼睛人的牙都堆在这个手捧哈达的树的脚下,能不能让它行走?我把这些蛋、尿和蜜喝下去,身上背起巴扬,能不能见到我的祖先?大萨满师说他们来过了,来看我。我仿佛见到了他们——十六世纪的军官和医生,他们和我的脸形一样,气味一样,板牙一样。他们聪明,但会突然办一件愚蠢的事,我就这样,好在意归心窍,平静如初了。   我舍不得这棵树,在黄昏里,它的形影让人不忍离去。你献给贝加尔湖的哈达不要再捧着,让风把它吹进湖里吧,而飞过此地的鸟也会把此景告诉贝加尔湖。边境只有几米远。如果该死的俄国人不侵占西伯利亚,这一片还是蒙古人的土地。
  灌木
  你看那灌木,在雪里捧着大大小小的雪团。
  我第一次看到灌木胳膊会有这么长,比北加里曼丹猿猴的胳膊还长,怨不得它把金黄的迎春花开得那么簇密。春天,桑园里面的这棵迎春花树成了金花的铁丝网,或者说用带瓣的黄丝带一圈圈捆扎起来的包裹。要寄到什么地方去呢?不寄到哪里,那就先放在这里吧。
  雪后的植物,无论杨树、柳树,谁都没有像灌木这样兴高采烈。它们如同演杂技的,让雪从左臂顺肩膀爬到有臂。你是担雪者吗?灌木夫人。我问它们。而它们指着自己身上的雪说:你看、你看……
  是要看一看。这些小心堆在灌木肩上、颈上的雪,好像会掉下来。孩子们每做一个惊险的动作之后——比如上凳子——都要大喜而叫:你看……灌木也如此。
  灌木在雪后的可喜,不止于枝杈间白雪堆积,还在于雪斑驳错落地映出枝条的黧黑、坚韧、修长。如果敝二外甥阿斯汗看到此景,一定大呼:“哎呀!那些树长棉花啦!”那些细枝上较小的雪团,已在阳光下融化,变成孱弱的小冰凌,立着一条腿瑟瑟。而大朵的雪则毛绒绒的,缩着脖子睡觉,早上睁眼看一看,然后再睡。
  我在北方长大,却刚刚发现雪后的灌木有这么好看。假如生命是由目睹许多奇观组成的话,那么我不知错过了多少这样的机会,属于无知者。如果自然之美对人来说只是一种感动的话,那么成群结队去黄山等地旅游已显出有一些虚妄了。生命(不只是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展示美丽,哪里都有美。而上帝呢,多么有耐心,把曾经熟视无睹的雪中灌木之美再次推入我的眼帘。上帝对任何人都没有失去信心。
  而灌木之美只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美景。那么,我把看到它的这一刻称之为今天的良辰。
  山杨树
  冬天的风像鼓风机一样强劲,把凹地的积雪吹到空中,山坡好像腾起一条雪龙,绕山盘旋。山坡上的山杨树消失无踪。
  在草原的丘陵上,树像星星一样散落四方,它们只是树,而非树林。如台湾诗人管管的诗所说的“每当吾看见那种远远的天边的空原上,在风中、在日落里、站着几株瘦瘦的小树。吾就恨不能马上跑到那几株小树站的地方,望。”树在草原上不仅孤独,而且矮小,如蒙古马一样矮小。几十年前我去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在路边见过一些小树。如同刚刚栽上的童年的树,今年路过这些地方,看到它们还是那样小,那样孤独。我以为原来的树早已成材,成为各家房子上的栋梁。当地人告诉我,这还是那些树。他说,我小的时候,树就这么高。我惊讶地看这人的面孔,他黝黑的脸上遍布皱纹,胡茬都白了。再看那些树,不粗(也可能粗了一些),不高(树围大了点)。如果走近看,树可能也有白胡茬生出来。我没法确定几十年前看到的树是哪一棵树,但这里确实没有大树。
  丰子恺的母亲认为外国人只是一个人。她每年去一趟上海,回来说:去年外滩那个印度巡捕今年还站在那里。老太太每年都这样说。而我觉得这些树真就是几十年前的树。这些树掌握一门绝技;活着,但不生长。不生长是生命学里最大的奇迹,活着仅仅是活着,不生长因而也不衰老。所谓进步,说的是不是今年与去年有很多不同?如果真的有所不同,证明的仅仅是生命的耗散,这算不上进步。
  人唯恐自己不懂得某些知识、某些说法、某些时尚或某些流行语,便使用微信或网络语言证明自己不落后或没死。好在树不需要这些东西,而草原上的树甚至连生长都放弃了。放弃生长也没什么不好,乌龟不是这样吗?英国的几个所谓科学家在北海海底捉到一只蚌,杀死它,测量它的寿命距今约450~500年,为它取名为“明”,意思它与中国的明朝同一时期。明朝是中国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国祚276年。这帮英国坏人为什么杀死这只蚌呢?不杀不足了解它的寿命。蚌用四、五百年活着,仍然是一只蚌,没长成帝国大厦,它不太大,貌不惊人,在遇到英国人之前一直活着,不借助任何知识、关系、财富、地位、主义和学说,从始到终,它都是一只蚌。像草原山坡上的小树。
  人并不是这样,人愿意具有很多很多样子。人如果原来是蚌,它还会企图变成鱼、虾、鲨鱼、岛屿、轮船和潜水艇。人把自己这种谵妄称为理想,把他们的借越当作努力。
  风止息,白蒙蒙的天气里出现小树,它们还在原来的地方,还站着,伸出枝叶,拥抱准备落地的飞雪。草原无遮蔽,刮起八、九级大风,拳头大的石头会离开原来的地方,但风刮不倒任何一棵小树。这样,你就知道草原上为什么没有大树,小树为什么“不生长”。生长不难,长的引人注目也不难。天之道与人之道常常相反,刚好不愿意引人注目。在自然界,生存比生长更难。飞沙走石的大风刮过山坡,你去看那些小树,它们张开臂膀,像儿童在大风中哭泣着寻找父母,不,它没这么脆弱。它们像练习站桩的拳师,马步扎得很低,气沉丹田,形神合一。这些小老树最了不起的是在地下扎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根须,让人惊讶。
  在人类里面找不到一个从小到大不虚荣的人。人对身高、肤色、种族、相貌制定了苛刻的准则,这样的结果导致歧视自卑,这些毫无道理的观念,佛教称之为染织,它是被污染的观念,虽无白性,却被人牢牢抓在手里,烙刻在人的心里度过一生。个子矮、相貌丑、身材胖会怎么样?受他人歧视,自感自卑是多数人的体验,人真是可悲,竟被这些外在的观念左右着,愈想摆脱愈被它套牢,妄度时光。大自然比人类高明的多,大与小,高与矮、黑与白决不会是各个物种歧视与白卑的理由。蚂蚁的可敬在它不在意它的小,黑豹不惭愧它的黑,白鹤不得意它的白。把黑白大小这些观念抽象出来变成尺度是人类的进步吗?这是落后,比动植物更落后。
  佛教从另外的角度观察人的虚妄。其意日:持有什么观念并无不可,但把事情加以区别就错了,譬如区分黑白。退一步说,持有黑白之念亦无不可,抓住这个观念就错了(抓住什么观念都是错的,观念无所谓对错,抓住不放即错)。此错被称为执着,我执或法执。
  执着何谬?它相当于船被水冲出好远,却在船帮上刻一道记号求落水之剑。执着违背于周遭每时每刻的变化,所有的执着都意味着你抓在手里的是一个旧观念,误把去年的枯枝当作新蕾观赏。你看到的新蕾是由你的心捏造的,与事实无关。而所谓“事实”也只是转瞬即逝的“过去”而已。
  席慕蓉珍怜这些草原的小树。她画旷野上一棵矮矮的小树,光线赋予它长长的影子。好像它原本可以长得很高,好像它心里的高度长在了长长的影子里。这道坚实的影子穿过了整个山坡,好像说山坡都是它的领地。
  山坡确实是这棵小树的领地,这里没有其它树,它是唯一的树王,统领着无边的碧绿的青草。青草在春天开放小花,仰望这棵树。青草和花透着树的枝叶看到太阳的光圈以及夜晚的月晕。花草觉得小树已经够高大,没必要再高大。
  矮小的山杨树在它的身体里贮备了足够与狂风搏斗的力量,抵御冰雪的力量。这些力量藏在树的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就可以了,小树不需要为显得有力量而长的太粗壮,太高大。在山坡上,在太阳下面,它的身高刚刚好,十分完美。
  编辑手记:
  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风格独树一帜,重心灵和语言,从容宁静,自领风骚。鲍尔吉·原野认为在好的散文家的眼里,四海为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必须时时被天地大美所感动,并处处都能发现美。他的大部分散文,因其丰富的情感世界、敏锐的对于天地万物的感知、纯净的语言支撑,以及对于自然万物的博爱,而有着无比动人的力量。而本期编发的《树群》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作。无疑,《树群》是一个优秀散文家的精心佳作。《树群》写得空灵诗意,润泽人心。这是一组关于树的文字,都是用很准确的语言直击自然的内核,从树往四周辐射扩散,抵达的就不只是树,还有树的灵魂、自然的灵魂以及人的灵魂。被城市喧嚣的洪流吞噬后,我们很多人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听到自然最寂静最动人的声音。鲍尔吉·原野看似并没有在大声疾呼,但他看到了我们被城市异化后精神世界所受到的束缚,他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关于自然的美学,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让我们亲近自然吧,来倾听树木的声音吧!
其他文献
话剧午台上的形势多么好呵! 一度被“四人邦”判处死刑的话剧复活了!我们高兴地看到了许多好戏。这里,我想谈谈中国话剧团最近演出的《他们特别能战斗》。毛主席五十多年前
期末考试结束了,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很快就要出来了,分数几乎牵动着每一位家长那根敏感的神经。每一次大小考,家长都会如临大敌,孩子更是如履薄冰,唯恐马失前蹄、战场失利,换来家长那高高扬起的“鞭子”。  关于考试成绩,也许我的做法没有普遍性,更没有权威性,既代表不了专家观点,也代表不了大众潮流,但是,正是我对孩子成绩单的风轻云淡,让我收获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说起来还是有点小骄傲。  女儿自小是个完美主义
近年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主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积极遵循媒体传播规律,高度重视媒体技术创新,以“三化”(即平台网络化、渠道生态化、内容产业化)促融合,以融合促发
期刊
[前言] 灯光控制系统是否安全可靠?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身在直播现场的影视舞台灯光师,也是灯光设备厂家的系统设计人员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期刊
为了作好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设计建设工作,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部分)工艺设计工作组一行五人于2001年11月15日~25日赴日本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技术刊物《现代电视技术》自去年7月改版以来,借助中国广播影视业改革与发展的好时机,承蒙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经《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全体同仁
3月8日,中央电视台《现代电视技术》杂志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工作会议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代电视技术》主编何宗就,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现代电视技术》执行主编
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于春茶期间,来到风景秀丽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查工作。八十五岁高龄的金老精神矍铄,视察了研究室、场,详细了解科
《昆虫分类学报》创刊半年,已发行到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年来我们收到了国内外大量的来信,所有来信百分之百地祝贺本刊的问世,认为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昆虫学者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