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靠椅(随笔)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被谁一直留在这座小城中。
  相对于别的谁,我似乎更适应弯腰的生活,亲近自己生命里最近的泥土气息。相对于诗坛,我的写作则只是在一个遥远的角落里,它是仰望,也是独处和放弃。事实上,自我懂得识字以来,我私下里的阅读一直是靠方言的口语进行的。至于写作,更是在舌头下用方言的喃喃自语一路写下来。我自己也说不清这种顽癖,但它肯定有无数条根须缠绕于我身体的某一些部位中。
  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把我留在这座小城池里,并且也实在说不出写作就是要一个人与一块土地相持到到老。因为我一直认为写诗是空旷而战的,最初对写作的位置并无芥蒂,而后来则是由莫名的惯性延续下来。我每天出入于这座有着相当长时间感的小城街巷,经常是十步之内,必遇一位熟人。我在这当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身边的许多事物并不是稍瞬即逝的,包括时间、包括自己想有的思绪和想要的情感。它们停顿在那里,药性般让人慢慢享用。在生命中和写作中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确是这座小城成全了我。
  我确实与这些东西相互厮守了下来,这里头的私隐性以我自己的理解已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像一个正在鞠躬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鞠躬的姿势是什么样子。这当中如果有一种本能的亲近,那么单有亲近对于写作可靠吗?对于铸成文学的与人生的最后,我只能说这是以个人在偷偷赌着一个悖论。
  我极少出远门,每当我出一趟远门,我一般都要回到离县城二十里外的老家半岛上。日本专家说那是世界上少有的一片内陆海,我静静地站在海边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中浓浓的海腥味,我相信这会让我汲取到冥冥中的一种天地精气。去年父亲去世了,但母亲还在。以后母亲不在了,那里的海腥香也会护佑我把所有的路走好的。我居住的这座县城晋太康年间就有县制,老家那边的一个山头上还有一处史前的人类遗址。想一想吧,它们就像一个地窑,一口祖传的地窑,而一个诗人能享用掉多少东西呢?文化会因一个诗人用掉多少或多出多少吗?我想我的写作是非常节省的。
  我当然知道另一头是什么。那是个人写作的远方,它包括都市时尚、繁华势力等等,那是另一种力和福分。但我守着自己的福分,对于另一头,我无法谈。
  我最初的诗歌来源于母亲,来自小时因玩耍丢掉衣扣她又替我缝缀时哼出的歌谣,还有邻居的妇人们为死去的亲人哭啼时发出的长短调。我惊奇那些婉转复沓的调子竟是我后来阅读中外诗歌作品经历中极少能相遇的。我非常迷恋于这些浸淫着民间骨血的调子,它與大师们定性的语言迥然不同,随意而无边无尽。好像我的母亲还有这些妇人天生就各自掌握有一种生命里带来的句式,要有就有。在我由一个所谓的庸人变成一个所谓的诗人的转换中,好像也只有这几样简简单单的东西在起着作用。我想是简单让我成长了。
  我的小城真是一把良好的诗歌靠椅,这里还有许多人也在写诗,并形成了一个远近有名的诗人群,说明它果然与诗有缘。我一屁股坐下来至今仍没有想站起来或离家出走的想法。我知道这是相当危险的,这让我想起远房的一个叔叔,他年轻时就擅长以垂钓谋生,并远近有名,他不屑于别人的远海作业,结果到老他手上还是那根渔竿。把自己留在小城里写作,我想也类似于这种心甘情愿。
其他文献
我消耗所有的热情和  灵光一闪,直到疲倦地躺在  床上,像深沉的失败者  听任鸟鸣啄破虚空中的一  张张白纸,这些尚未成形  的杰作,仍然折磨著我  仍然不倦地在内心的最深处  引诱我跳入天空的漩涡  带着床,带着房子  和所有的俗世生活  推荐语  《床》采用一种循环的节奏模式去捋顺“我”与生活的关系。人如何介入生活,生活又如何渗入生命个体,诗中的“床”让二者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我”以积极的态
期刊
在自媒体兴起的时代,微博、微信、QQ等媒介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快速创作即时发布的公众平台。文学创作脱离了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场景,逾越了纸媒审核的门槛,进入了全民化写作的繁盛时代。遍地是诗人和作家,谁都可以写,写什么,怎么写都是个人的自由。这对文学写作的普及并非没有意义,然而自由、快速传播也使文学的文本特质、艺术难度、审美趣味、价值追求渐渐失落。人们戏谑:如今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要多!许多诗歌作品表面化、
期刊
十几年前,我从宝鸡出发去扶风看法门寺,途径郿县,我问陪同的当地朋友:郿坞现在怎么样了?朋友一愣:郿坞?是什么东西?我“哦”了一声,说:是董卓在郿县建的一个城堡。朋友说:不知道这个事。我说:刚发掘出来不久,你可能还没关注到。  到了法门寺,大殿廊柱上的一副对联吸引了我:  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  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  这副对联让我琢磨了许久。当然,至今也没有完全琢磨明白。琢磨這副对联的时候,突
期刊
对孙磊的近期写作,进行哪怕是比较空泛的谈论,有时候也是比较困难的——他在建构一种非语言层面的难度:从词意的消解与诗意的反向确立中生成诗的可能。而且这种建构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实现的,往往指向更多的方位。他似乎主动放弃一些读者,只让部分与之有同等哲思的人一同神往,一同见证诗的他乡。这是一种可能,或者说是不可能之可能。我以为,早期的孙磊是在明亮的词语中抒情,有一种清澈的水光效果,而近期的孙磊明显有些滞重
期刊
经过的山水,一再  新鲜。我竟从未把你看清  我触摸到你的局部,似乎想起了  什么,但转身又忘记了  有好几个月视野小了,又浅了  秋天开始辽阔  放下手里的书,去给花浇水  去山边等云。这才是大事  躺着的时候,看着树影  在窗帘上跳跃,尝到欢喜的滋味  鸟儿秘密地撑开枝头的距离  天空得到暗示,蔚蓝起来  不允许任何人胡思乱想  窗户下,一格一格的落日真美  我爱过每一种没有你的情形  渐渐地
期刊
当鱼塘中的月亮被波纹晃动得慢慢暗淡下去,天就渐渐亮了。  这是北国边陲一个冬至之后的凌晨,八点钟,相比江南,还是凌晨五点多钟,低低的夜还在匍匐。片刻,晨光开始勾勒出山脊和我身后白色的屋脊,几盏能看得见的乡间灯盏,调暗了亮度,像是经过一夜的煎熬有了睡意,神情有些恍惚而疲惫。而这时天山的上空已泛出乳白色的光泽,一眨眼工夫,就变成非同一般的玫红。随后越伸越长的光线,在我脸上,好像拉了一下绷紧的皮肤,使我
期刊
初遇斯德哥尔摩这个城市的名字时,我没想过会访问它,更从未料到有朝一日受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基金会之邀,作为一个客人受到它的欢迎。在当时,这样一种结果不仅出乎意料,它简直超乎想象。在40年代,我是德里郡乡下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里的长子,我们挤在一所传统的农场茅屋的三个房间里,过着一种穴居生活,从感情和理智上都有几分与世隔绝。那是一种亲密的、物质的、生物性的生存方式,夜里从一间卧室隔壁的马厩里传来的马的声
期刊
春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
期刊
台湾诗是新诗的重要篇章,正如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本文选择十位台湾诗人——周梦蝶、余光中、洛夫、罗门、管管、商禽、痖弦、碧果、郑愁予和夏宇——略加论析,是想要证明:古典与现代可以实现多么迷人的交错;还想要证明:这叶长在体外的肺多么动人地呼应了汉语和汉文化的心脏。  一、周梦蝶  顶上雪何谓?白发也。心头雪何谓?死灰也。周梦蝶曾经说,顶上雪,可以染发精改之;心头雪,则非兼具胭脂泪、水云情、松柏操与顶
期刊
私人印章  一直有口难辩,用于验明正身的汉字  一直在另一面暗暗叫苦的  是那深埋于阴阳间孰是孰非的汉字  有人命里命外总是倒背着手  像个逆子,形同天底下那些被反绑着的义士  这一切,多像是一个伏笔  一开始就自己对自己做下手脚  与真相故意为难地,你看到的反面  却是我不想说的正面  我的完整性其實早已经变形,甚至  正背着身子朝向人间  在世道变坏的一些关口,我会以头击案  自戕般溅出一摊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