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譬喻相感”的方法成功向齐王进谏,如今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这种劝谏方法。基于此,本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分析了譬喻相感在如今生活中的作用,品位了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譬喻相感;语言艺术
一、 引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的日常生活向齐王讲明了纳谏的道理,并被齐王乐观接受,这种方法即“譬喻相感”。利用“譬喻相感”,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说服力,更能使我们在劝谏过程中全身而退,保全雙方的感情,因此这种语言艺术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邹忌以譬喻相感的方式进谏,这种进谏方式被齐王很好地接受,最终实现了齐国“战胜于朝廷”。我国自古就有“良药蜜口更益病,忠言顺耳最利听”的说法,邹忌正是深谙此中的道理,在对齐王进谏时,并没有单刀直入地指明齐王不足,而是考虑齐王的得失,循序渐进地诱导齐王上钩,用自己“与徐公孰美”的趣事设喻,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为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例子引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齐王明白“王之蔽甚矣”的道理。这种比喻的方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不仅易懂,还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正所谓“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以譬喻相感的方式以小见大,就是将日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用来比喻一些大的道理,使道理更易懂,实现交谈的目的。比如我们接受教育时,经常会被长辈教导说要学习梅花傲骨的品格,不能做温室的花朵。这正是长辈用花的品格来比喻我们的人生,在思考花的同时,正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又如很多人都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们通过沙的道理悟得要接触品质好的朋友;通过“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常见的现象悟得一些大的道理。由此可见,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这些以小见大的比喻,而正是有了这些比喻,我们明白的道理才会更深,交际起来也会更有乐趣。
三、 譬喻说理,投其所好
从古代多数成功进谏的例子来看,这些人能进谏成功,前提都是引起了君的兴趣,在君臣交流的过程中将道理传递给君。邹忌在讽齐王纳谏之前,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进谏,在齐威王迷恋弹琴而荒废朝政时,邹忌以琴喻君,以评论琴声借喻治国,使齐威王不仅加以改正,更对邹忌极为赞赏。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见威王后,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妻、妾、客却“皆以美于徐公”引起话题,以闺房私语提起齐王的兴趣,为自己接下来讲的话能被齐王吸收奠定了基础。触龙说赵太后的例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赵太后已表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但触龙竟还是能成功进谏,使太后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就是因为触龙在进谏时对此行目的避而不谈,而是直接与太后拉起了家常,并在与太后争论谁爱更“甚”时拉近了与太后的距离,逐步说服了赵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
这些例子都给我们以启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情打开话题,再逐步过渡到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上,这种方式可以使交际更轻松,交谈者的距离更近,聊天的氛围更活跃,也不会使想表达的道理变得生硬。实际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在聊天中投其所好,提高对方的聊天兴趣,可以使交流更有效果。
四、 幽默诙谐,委婉动听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向王进谏而招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伍子胥因劝吴王杀勾践而被赐剑自刎,比干向商纣王进谏治国之道,却被挖心,这些故事都是因为忠臣在进谏时触犯了王,导致不仅意见失效,更是丢了性命。邹忌之所以能被齐王说“善”,就是因为其在进谏时考虑到了王的颜面,以迂回委婉的办法,让王自己悟出了道理。邹忌在进谏中,全程没有直接指明齐王应该如何做,仅仅以“皆以美于徐公,但自以为不如”引出“王之蔽甚矣”收尾,齐王从邹忌的话中自己悟出了道理,这就为齐王保足了颜面,自然容易被齐王接受。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向别人提起意见时,也难免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借比喻来委婉相劝,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我们经常在发现一个人做错了事后,用以故事的方式劝导,对方不仅会增加交谈的兴趣,还能默默地加以改正;我们也能发现有些人说话过于直白,虽本意是好,却无意中伤害了很多人。因此,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应注意以委婉的方式进行交流,尤其在指责他人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对方的颜面。尤其邹忌这种以己喻人,批评自己实则劝导别人的方式,不仅在君臣等级分明的古代有效,更是在当今社会也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 总结
综上所述,譬喻相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涉及,而且对我们十分重要。由分析可知,譬喻相感这种语言艺术可以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阐述道理,而且能投其所好,增加对方对交流的兴趣,利用这种语言艺术进行劝谏,阐述的道理更委婉,更利于对方接受。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可以更多利用这种技巧,调动交流的氛围,也充分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唐伟.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特色[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06):70-71.
[2]申富林.《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理方法辨析[J].考试周刊,2014,(69):23-24.
关键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譬喻相感;语言艺术
一、 引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的日常生活向齐王讲明了纳谏的道理,并被齐王乐观接受,这种方法即“譬喻相感”。利用“譬喻相感”,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说服力,更能使我们在劝谏过程中全身而退,保全雙方的感情,因此这种语言艺术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邹忌以譬喻相感的方式进谏,这种进谏方式被齐王很好地接受,最终实现了齐国“战胜于朝廷”。我国自古就有“良药蜜口更益病,忠言顺耳最利听”的说法,邹忌正是深谙此中的道理,在对齐王进谏时,并没有单刀直入地指明齐王不足,而是考虑齐王的得失,循序渐进地诱导齐王上钩,用自己“与徐公孰美”的趣事设喻,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为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例子引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齐王明白“王之蔽甚矣”的道理。这种比喻的方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不仅易懂,还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正所谓“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以譬喻相感的方式以小见大,就是将日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用来比喻一些大的道理,使道理更易懂,实现交谈的目的。比如我们接受教育时,经常会被长辈教导说要学习梅花傲骨的品格,不能做温室的花朵。这正是长辈用花的品格来比喻我们的人生,在思考花的同时,正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又如很多人都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们通过沙的道理悟得要接触品质好的朋友;通过“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常见的现象悟得一些大的道理。由此可见,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这些以小见大的比喻,而正是有了这些比喻,我们明白的道理才会更深,交际起来也会更有乐趣。
三、 譬喻说理,投其所好
从古代多数成功进谏的例子来看,这些人能进谏成功,前提都是引起了君的兴趣,在君臣交流的过程中将道理传递给君。邹忌在讽齐王纳谏之前,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进谏,在齐威王迷恋弹琴而荒废朝政时,邹忌以琴喻君,以评论琴声借喻治国,使齐威王不仅加以改正,更对邹忌极为赞赏。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见威王后,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妻、妾、客却“皆以美于徐公”引起话题,以闺房私语提起齐王的兴趣,为自己接下来讲的话能被齐王吸收奠定了基础。触龙说赵太后的例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赵太后已表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但触龙竟还是能成功进谏,使太后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就是因为触龙在进谏时对此行目的避而不谈,而是直接与太后拉起了家常,并在与太后争论谁爱更“甚”时拉近了与太后的距离,逐步说服了赵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
这些例子都给我们以启示,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情打开话题,再逐步过渡到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上,这种方式可以使交际更轻松,交谈者的距离更近,聊天的氛围更活跃,也不会使想表达的道理变得生硬。实际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在聊天中投其所好,提高对方的聊天兴趣,可以使交流更有效果。
四、 幽默诙谐,委婉动听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向王进谏而招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伍子胥因劝吴王杀勾践而被赐剑自刎,比干向商纣王进谏治国之道,却被挖心,这些故事都是因为忠臣在进谏时触犯了王,导致不仅意见失效,更是丢了性命。邹忌之所以能被齐王说“善”,就是因为其在进谏时考虑到了王的颜面,以迂回委婉的办法,让王自己悟出了道理。邹忌在进谏中,全程没有直接指明齐王应该如何做,仅仅以“皆以美于徐公,但自以为不如”引出“王之蔽甚矣”收尾,齐王从邹忌的话中自己悟出了道理,这就为齐王保足了颜面,自然容易被齐王接受。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向别人提起意见时,也难免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借比喻来委婉相劝,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我们经常在发现一个人做错了事后,用以故事的方式劝导,对方不仅会增加交谈的兴趣,还能默默地加以改正;我们也能发现有些人说话过于直白,虽本意是好,却无意中伤害了很多人。因此,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应注意以委婉的方式进行交流,尤其在指责他人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对方的颜面。尤其邹忌这种以己喻人,批评自己实则劝导别人的方式,不仅在君臣等级分明的古代有效,更是在当今社会也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 总结
综上所述,譬喻相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涉及,而且对我们十分重要。由分析可知,譬喻相感这种语言艺术可以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阐述道理,而且能投其所好,增加对方对交流的兴趣,利用这种语言艺术进行劝谏,阐述的道理更委婉,更利于对方接受。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可以更多利用这种技巧,调动交流的氛围,也充分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唐伟.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特色[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06):70-71.
[2]申富林.《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理方法辨析[J].考试周刊,2014,(6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