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是繁杂的、多方面的,笔者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才能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满足什么条件的人是人才?评价人的才能需要哪些指标?这些都是才能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对学校、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试型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唯分数论的才能评价体系。在学校中,分数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奖励、能否升学深造的最重要的指标。在社会中,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才能的最重要指标。人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不能用考试、用成绩来评价的。我国的当前形成的这种唯分数论的单一性才能评价体系的弊端是明显的。在这种单一性的才能评价体系指引下,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为关乎前途命运的重要利益,很多学生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选择了作弊。
(二)考试形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命题存在着很多大的漏洞。从考试的目的上看,以考察知识的记忆、再现为主,而不是以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命题的范围上看,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而且甚至不超出讲义和笔记,在考前复习的阶段往往还要进一步划范围;从题型上看,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记忆为主的题目较多,而以考应用能力为主的题型较少。这些弊端都是导致学生临时突击、死记硬背、甚至冒险作弊的重要原因。
(三)课题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本科教学体制中实际采用的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对于很多必修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地讲,影响学生对所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将来是否有用;二是是否有兴趣;三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或教师教学水平高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考试作弊的也较少。而在那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是必修的课程中,考试作弊现象较多。
(四)考试组织体制上存在问题
考试组织体制不完备是导致作弊行为的一个原因。很多高校在选题、印卷、设考场、选监考人员等环节上任意性很大;有些监考教师出于同情心理,担心抓住作弊考生会使其受处分而影响其前途,对作弊行为放任自流;对不负责的监考人员没有配套的责任机制追究其责任。这些考试组织体制上的漏洞都是导致作弊行为的因素。
(五)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
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也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并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为荣;偶然的一次作弊成功反而有时强化了某些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有些学生将帮助其他同学作弊的行为视为“够哥们儿、讲义气”的表现。从整体上看,学生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作弊行为采取的是视而不见、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是群起谴责的态度。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们在作弊问题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这也是我们研究考试作弊现象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有其固有的发生原因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该问题的相应防范对策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根除考试作弊行为涉及到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的建立、甚至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教育体制问题的改革;从微观上看,课程设置、考试方式、考试组织管理等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是根除考试作弊行为的重要措施。笔者主要从微观层面上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概括如下:
(一) 考试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考试目标的改革。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应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以考核知识的记忆、重现为主改变为以考核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二,考试形式方面的改革。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闭卷考试,有的课程则比较适合开卷考试或者搞调研、写论文的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考、教结合的形式,也有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考、教分离的形式。第三,题目形式的改革。一些文科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这些考查知识再现的题型较容易作弊。可以考虑增加案例题、分析题、论述题比重,这些考察实际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题型作弊的可能性较小;一些理工类课程的考试常常需要记忆大量的繁琐的公式,容易导致作弊。可以考虑在题目中将一些比较繁琐的公式给出,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扩大选修课比重。目前很多高校中课程设置仍以必修课为主,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比较少。应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第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课程做出及时调整。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适当设置一些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新课程。第三,加大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精品课程是指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制订相关的标准确立一批精品课程,并加大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重要手段。
(三) 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应建立一套健全的考试组织管理制度,在选题、印卷、考试组织、监考人员责任、成绩评定、考场纪律等环节上严格做出要求。尤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考虑建立监考人员责任追究制。监考人员监考不认真是造成考试作弊之风漫延的重要原因。多数高校中,监考人员多是本校教师,一方面基于各种原因监考人员存在着懈怠心理,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关的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应考虑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相关监考人员责任。第二,对作弊的考生应严肃处理,建立相关的考试违纪惩罚制度。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则从严、从快做出处理,提高考试作弊的“成本”,从而打消一些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
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是繁杂的、多方面的,笔者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才能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满足什么条件的人是人才?评价人的才能需要哪些指标?这些都是才能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对学校、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试型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唯分数论的才能评价体系。在学校中,分数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奖励、能否升学深造的最重要的指标。在社会中,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才能的最重要指标。人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不能用考试、用成绩来评价的。我国的当前形成的这种唯分数论的单一性才能评价体系的弊端是明显的。在这种单一性的才能评价体系指引下,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为关乎前途命运的重要利益,很多学生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选择了作弊。
(二)考试形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命题存在着很多大的漏洞。从考试的目的上看,以考察知识的记忆、再现为主,而不是以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命题的范围上看,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而且甚至不超出讲义和笔记,在考前复习的阶段往往还要进一步划范围;从题型上看,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记忆为主的题目较多,而以考应用能力为主的题型较少。这些弊端都是导致学生临时突击、死记硬背、甚至冒险作弊的重要原因。
(三)课题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本科教学体制中实际采用的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对于很多必修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地讲,影响学生对所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将来是否有用;二是是否有兴趣;三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或教师教学水平高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考试作弊的也较少。而在那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是必修的课程中,考试作弊现象较多。
(四)考试组织体制上存在问题
考试组织体制不完备是导致作弊行为的一个原因。很多高校在选题、印卷、设考场、选监考人员等环节上任意性很大;有些监考教师出于同情心理,担心抓住作弊考生会使其受处分而影响其前途,对作弊行为放任自流;对不负责的监考人员没有配套的责任机制追究其责任。这些考试组织体制上的漏洞都是导致作弊行为的因素。
(五)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
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也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并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为荣;偶然的一次作弊成功反而有时强化了某些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有些学生将帮助其他同学作弊的行为视为“够哥们儿、讲义气”的表现。从整体上看,学生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作弊行为采取的是视而不见、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是群起谴责的态度。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们在作弊问题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这也是我们研究考试作弊现象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有其固有的发生原因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该问题的相应防范对策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根除考试作弊行为涉及到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的建立、甚至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教育体制问题的改革;从微观上看,课程设置、考试方式、考试组织管理等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是根除考试作弊行为的重要措施。笔者主要从微观层面上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概括如下:
(一) 考试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考试目标的改革。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应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以考核知识的记忆、重现为主改变为以考核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二,考试形式方面的改革。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闭卷考试,有的课程则比较适合开卷考试或者搞调研、写论文的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考、教结合的形式,也有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考、教分离的形式。第三,题目形式的改革。一些文科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这些考查知识再现的题型较容易作弊。可以考虑增加案例题、分析题、论述题比重,这些考察实际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题型作弊的可能性较小;一些理工类课程的考试常常需要记忆大量的繁琐的公式,容易导致作弊。可以考虑在题目中将一些比较繁琐的公式给出,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扩大选修课比重。目前很多高校中课程设置仍以必修课为主,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比较少。应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第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课程做出及时调整。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适当设置一些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新课程。第三,加大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精品课程是指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制订相关的标准确立一批精品课程,并加大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重要手段。
(三) 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应建立一套健全的考试组织管理制度,在选题、印卷、考试组织、监考人员责任、成绩评定、考场纪律等环节上严格做出要求。尤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考虑建立监考人员责任追究制。监考人员监考不认真是造成考试作弊之风漫延的重要原因。多数高校中,监考人员多是本校教师,一方面基于各种原因监考人员存在着懈怠心理,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关的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应考虑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相关监考人员责任。第二,对作弊的考生应严肃处理,建立相关的考试违纪惩罚制度。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则从严、从快做出处理,提高考试作弊的“成本”,从而打消一些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