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政治语篇中的名物化,进一步论证语法隐喻在政治语言中的经验重塑功能。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物化;政治语言;经验重塑。
一、引言
人们对隐喻现象的研究一般被认为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后来Lakoff & Johnson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而人们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也不是空穴来风,在语言使用和发展的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metaphorization)过程体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的。例如,胡壮麟(1996)注意到,语法隐喻使用的昌盛时期也是在中世纪,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隐喻,"原先从现实世界隐喻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和理论,转而隐喻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他还将语法隐喻的形式分为:(1)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2)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3)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尽管胡壮麟所说的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理论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的。
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
虽然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是在中世纪,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但是,韩礼德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德概念,并对语法隐喻德性质、功能、分类等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所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因为概念和人际功能的实现与语法系统夫人关系更密切,因此,韩礼德最初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并分别从语法体系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气/情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同时指出人们所习惯的某些表达方式实际上是经历了一连串语法隐喻化后的结果,所以他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正是在语法隐喻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上,韩礼德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分类,共区分了13种语法隐喻。
三、语法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经验重建功能分析
韩礼德曾经指出名物化的大量运用是科技语篇的典型特征。通过资料分析,作者发现政治语言中同样使用了大量的语法隐喻,尤其是词汇语法隐喻即名物化。而词汇语法隐喻是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验重塑不仅指单词的重新组合,而且包括意义及功能重建。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1) But in a signall of low expectations, the announcement predicted that the visit would be "brief". (Tibetan Envoys Head to China for Informal Talks)
(2) Direct flights will shorten and cheapen commutes for Taiwan investors who have poured up to $100 billion in China since détente began in the late 1980s.(China Invites Taiwan to More Talks as Ties Warm)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单词"announcement"和" flights"分别是动词"announce"和"flight"名物化即词汇语法隐喻的结果。通过词汇语法隐喻,它们不再表示动作的过程,而是作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类的经验重塑不仅局限于动词名物化的实现,同样,也可以由语法隐喻的第13类来实现,即由过程的参与者变成另一名词组的修饰者,而成为一个新的过程参与者。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解释这一点:
(3)Mr. Ma said on Saturday that the purpose of Mr. Wu's trip was to focus on expanding charter flights and tourism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Taiwanese Party Leader Visits Mainland China)
(4)If tha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a commitment for a joint exploration project, it could significantly ease tensions between them.(Mr. Hu's Peaceable Visit to Tokyo)
在(3)和(4)这两个句子中,原有用来表示动作的动词分别是"trip"和"explore",而此处将动作隐喻成了人类最先感知的名词实体,并且改变了名词实体做主语的功能,而以新的过程参与者来修饰另一个名词。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不仅在科技语言并且在政治语言中,在重组词汇意义,改变功能形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势。正是这些潜势与人类的经验联系在了一起。一旦动作的过程转变成动作的实体,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概括总结,所以可以说通过重新构建一个过程,就丰富了人类经验的模型而重造一个新的认识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mold, 1985/1994.
[2]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壮麟: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物化;政治语言;经验重塑。
一、引言
人们对隐喻现象的研究一般被认为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后来Lakoff & Johnson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而人们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也不是空穴来风,在语言使用和发展的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metaphorization)过程体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的。例如,胡壮麟(1996)注意到,语法隐喻使用的昌盛时期也是在中世纪,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隐喻,"原先从现实世界隐喻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和理论,转而隐喻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他还将语法隐喻的形式分为:(1)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2)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3)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尽管胡壮麟所说的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理论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的。
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
虽然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是在中世纪,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但是,韩礼德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德概念,并对语法隐喻德性质、功能、分类等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所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因为概念和人际功能的实现与语法系统夫人关系更密切,因此,韩礼德最初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并分别从语法体系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气/情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同时指出人们所习惯的某些表达方式实际上是经历了一连串语法隐喻化后的结果,所以他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正是在语法隐喻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上,韩礼德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分类,共区分了13种语法隐喻。
三、语法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经验重建功能分析
韩礼德曾经指出名物化的大量运用是科技语篇的典型特征。通过资料分析,作者发现政治语言中同样使用了大量的语法隐喻,尤其是词汇语法隐喻即名物化。而词汇语法隐喻是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验重塑不仅指单词的重新组合,而且包括意义及功能重建。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1) But in a signall of low expectations, the announcement predicted that the visit would be "brief". (Tibetan Envoys Head to China for Informal Talks)
(2) Direct flights will shorten and cheapen commutes for Taiwan investors who have poured up to $100 billion in China since détente began in the late 1980s.(China Invites Taiwan to More Talks as Ties Warm)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单词"announcement"和" flights"分别是动词"announce"和"flight"名物化即词汇语法隐喻的结果。通过词汇语法隐喻,它们不再表示动作的过程,而是作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类的经验重塑不仅局限于动词名物化的实现,同样,也可以由语法隐喻的第13类来实现,即由过程的参与者变成另一名词组的修饰者,而成为一个新的过程参与者。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解释这一点:
(3)Mr. Ma said on Saturday that the purpose of Mr. Wu's trip was to focus on expanding charter flights and tourism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Taiwanese Party Leader Visits Mainland China)
(4)If tha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a commitment for a joint exploration project, it could significantly ease tensions between them.(Mr. Hu's Peaceable Visit to Tokyo)
在(3)和(4)这两个句子中,原有用来表示动作的动词分别是"trip"和"explore",而此处将动作隐喻成了人类最先感知的名词实体,并且改变了名词实体做主语的功能,而以新的过程参与者来修饰另一个名词。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不仅在科技语言并且在政治语言中,在重组词汇意义,改变功能形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势。正是这些潜势与人类的经验联系在了一起。一旦动作的过程转变成动作的实体,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概括总结,所以可以说通过重新构建一个过程,就丰富了人类经验的模型而重造一个新的认识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mold, 1985/1994.
[2]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壮麟: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