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昌疏影录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十分喜欢日本斋藤昌三编纂的内田鲁庵随笔集《纸鱼繁昌记》,这本日本的书话集很好地契合了读书人对于书的痴迷。如书中所言,淘书、爱书、藏书,像一条书鱼一样自由自在,乃平生一大乐事。如今提笔回忆过往岁月中有关书的记忆,从自印本、油印本到重装本,竟引出以下几种淘书的往事来。
  自印本
  我平素喜欢逛冷摊和乱淘。之前在上海南市的文庙附近是有不少旧书摊的,中华路向北穿过复兴路,至梦花街上热闹非凡。特别是从凌晨到天亮这段时间,路的一侧布满了各类地摊,以卖旧货为主,也有一些旧书刊。我在那里淘到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上影画报》创刊号,仅仅花了五块钱。至于乱淘,就是指在不常去的书铺或书摊,不经意间淘到好书。故纸堆中耐心找寻,如能觅到好书刊,自是一阵欢喜;但也错过不少机会,如见到过的《宣南纪游百一》和《永春夹漈(郑崇福先生洪润夫人)三庆集》等五十年代自印本,因索价过高未购,至今想来后悔不迭。
  除了文庙,在上海灵石路聚奇城也有个旧书市场,多民国的老纸头,当然价格也要高一些,因其正市周五是工作日,有些不便,只能一个月去一次,总体上收获不大,只是有两件仍记忆深刻。
  一次去聚奇城闲逛,在三楼的小书铺遇见一熟人,是个八十岁左右的老者。我在周日的文庙旧书市场也见过,脸熟,虽连姓什么也叫不上,但彼此见面会打个招呼。小铺里乱七八糟的老纸头很多,大多不是我收集的范围,一阵乱找以后,看中套《苏州旧影》的邮资明信片,尺寸是狭长条的,照片都拍于1933年,印制清晰,令人爱不释手。但老者开价颇高,还不下来,后一想还是收了吧,实在是太喜欢了。
  还有一次是个下雨天,转到聚奇城二楼时,又发现一家小书铺,狭窄的店堂内多拍卖图录,还有杂件之类。当时一边和店主闲聊,一边又开始乱翻,在角落里寻到一本线装书,是《上海李右之著诗文稿百篇》,封面有“门人严独鹤敬题”字样,无出版单位和出版日期,从李右之的跋来看,应出版于1949年至1950年之间,是其门人为其所编的诗文集,属自印本,比较珍稀。向店主询价后,觉还在心理价格范围之内,便收下。
  油印本
  一次听说书友收到一批旧书,便兴冲冲前往一观。书友的家在上海江湾镇的一个小区里,他把院子改成了书房,架子上堆满了各种旧书刊。有一堆他刚收来的旧书,乱七八糟地堆在地上,看了一下,有不少校刊和美术学院的年刊,还有《申报年鉴》等,只是开价过高没有要。后看中一本剪报册,表面有些破旧,内容都是关于鲁迅研究的,仔细一翻,发现其中夹有一本《鲁迅先生纪念集》,是1950年中国公学出的油印本,甚为珍贵,便花百元购下了剪贴本。
  还有次在文庙旧书市场,遇见有个书摊围了不少人,众人争相抢购,挤进去一看,原来是顾廷龙的签名书,价格自然昂贵。当时没凑这个热闹,便在文庙又转了一圈,等围着的人逐渐散去才去挑了一下。有人讲,好货都让人挑走了,还有什么可选的?我自有理由:一来莫辨顾廷龙签名的真伪,有无签名价格要相差好几倍;二来顾廷龙的签名不怎么稀罕,如果有上款或题跋才为珍贵,如果光签个名,连日期也没有,好像没多大意思;三是我并不迷信签名,书还是要看内容的。
  没有了签名本,反而可以在那个书摊从容挑书了,意外地觅到两册油印本,一本是《近代期刊简目(1840-1918)》,上海图书馆1961年编印;另一本是电影《舞台姐妹》的完成台本,天马电影制片厂1964年编印。《近代期刊简目》是上海图书馆作为内部资料油印的征求意见稿,也是随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近代期刊联合目录》的底本。油印本中有些地方有划线和修改,可惜查遍全书,未找到是谁的笔迹。电影《舞台姐妹》的完成台本也甚为稀少。这部由林谷、徐进、谢晋编剧,谢晋导演,谢芳等主演的电影,反映了旧时戏剧演员的悲欢离合,其中不少情节是以戏曲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經历为雏形。书中有勾划和笔迹,不知是哪位演员,或电影厂工作人员的。
  重装本
  在各类书籍版本中,重装本也是一种,但似不多见。近日从网上拍到一本民国《小说月报》的重装本(也可叫做自订本,即把原在杂志或报纸上连载的作品,或小说,或诗话,或传奇,或散文等,从原刊中抽出来,再按照顺序编排好重新装订,这样既便于阅读,也能够保存喜欢的作品),分别撷取《小说月报》第五卷一至八号、第八卷七至十二号的四篇文章:《闺秀诗评》《陔南山馆诗话》《板桥杂记补》《读画辑略》等,由原收藏者重新装订成册,泛黄的纸页透着时代的沧桑,也可见原收藏者的爱书之情。
  我还得过另一种民国的重装本,是多年前在福州路上的图书城四楼的旧书店所得,现四楼这些旧书店早已不复存在。所得两本重装本是《世界文库》中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全篇,一本为一至六卷,另一本为七至十二卷。书中的插图俱在,据插页“兼善堂本警世通言书影”载:“三桂堂本‘通言’,今所见数本,皆为三十六卷,惟日本藏兼善堂本独为四十卷。”《警世通言》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年),署陇西君(冯梦龙)撰,含四十卷,拟话本小说四十篇,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书中所描述的大多是市民阶层的思想面貌、情趣爱好、生活景象等等。
  《世界文库》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生活书店出版的一本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丛刊,主编者为郑振铎,编委有蔡元培、鲁迅、胡适、周作人、茅盾等三十六人。从1935年5月20日出版第一册开始,至1936年出至第十二册以后,以《世界文库》的总名改出了单行本。在十二辑的《世界文库》中,共刊出了64种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古典小说戏曲有45种),翻译外国文学作品63种(其中鲁迅最后翻译的果戈里《死魂灵》),从所选作品来看,和郑振铎当初宣称的“汇齐世界文学名著及中国罕见孤本”,是有一定差距的,从恢宏开局到草草收场,《世界文库》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说回重装本,也有十分遗憾之事。十多年前,在福建路上的上海旧书店,曾见过一本民国的重装本,为阿英的《辛亥革命书征》。三十二开,装订得较为简陋,原刊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众》杂志,署名魏如晦,后收入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当时一个闪念,被别人先手购去,至今遗憾不已。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相对于唐寅的放浪形骸,朱允明的佯狂避世,徐祯卿的诗意逼人,江南四才子中真正的大才之人,我认为当属文徵明。  出生官宦之家的文徵明,七岁尚不能发声,十一岁才学会说话,但其父文林坚信其是大器晚成之人,当然,后来文徵明也确实未让其父失望。  1479年,朱允明已经考中了秀才,开始力攻古文为乡试做准备,而此时的文徵明也已经九岁,但还不会说话。也就是在这一年,四才子之一,有“吴中诗冠”之称的徐祯卿才刚刚出生
期刊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  好读书的“坏处”自然很多。譬如终生受穷别想当官,没个好身体,不是好丈夫,没有好人缘,性格古钻。  但是,能好读书
期刊
从《水浒》阅读到《水浒》随笔  我对古典文学与中国历史的兴趣,启蒙于《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没上小学前,每天晚饭后,与父亲守着收音机,津津有味地听苏州评话《水浒》或《三国》,成为儿时温馨的记忆。离家不远有家老虎灶,附设的茶座每天下午有说书艺人讲扬州评话“武十回”之类,多次蹭听过白书。上小学后,偶有小钱,放学没事也光顾过小人书摊,一套《水浒》连环画就是这样看完的。记得最后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显
期刊
前几年在一家网店看见有旧本《静庵文集》出售,这是曾经王静安先生烧掉的书,流传稀少。因为以前没见过,研究之下,却发现不是原书。书订为洋装上下两册,厚黄纸封面,正文为手书油印,在书名页的背面有牌记为“光绪乙巳九月出板”,是根据原书所描摹,差可惑人。虽然这不是原本,应是民国间学术机构印以自用,但刻版清雅、装订规整,观之可喜。只是售价十分惊人,要一万五千元的巨款。去年底上网浏览,想看看那书卖出去没有,书固
期刊
如果不是父親的那点爱好,我家和“诗书”应该不会扯上什么关系。  我家世代务农,祖父幼时念过两年私塾,算是一个识字的农民,但终生都在河南西平的老家种地。“三年自然灾害”时,祖父母逃荒来到江南,在我家寄食四个月,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两位老人。我记得祖父曾夸我们兄妹几人“目清眉秀”,言谈显得有点文化,其余的言行好像都与“诗书”无关。父亲倒是读过两年初中,但还没毕业,日寇打到河南,他就投笔从
期刊
1927年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曾打出一面红旗,“八七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设计了工农革命军的军旗。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再打统一军旗,而由各根据地和各部队自行制作军旗。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并未设置统一的军旗。  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西柏坡讨论军队正规化时,
期刊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2013年由我发掘修复,经由合作出版社呈于公众,初心仅为令其重见天日,未料竟掀起一阵“字课图说热”,且历久不衰。各社竞相出版,家长皆以家藏一套“字课图说”为荣。  此间,我婉拒了多家出版社聘我策划新版本的意图。委实来说,良莠不齐的出版质量、功利夹杂的出版心态、随波逐流的出版环境,让我只想作壁上观,因此并未心动。  然而,对于“字
期刊
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就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为了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人类当然有着种种缺点,这些缺点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譬如直立行走的代价是让我们腰酸背疼,食道和气管离得太近让我们成了最容易噎死的生物之一。心理上的缺点更加致命,我们既
期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分享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与所有父母亲共勉。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
期刊
您只看老舍先生的《駱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这位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有些先生,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词造句,很有西式风格。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的北京话一世不忘。其笔下吃食,也是。“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像《骆驼祥子》里,祥子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