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需要使用仪器设备但不了解仪器设备、对专业不感兴趣及同学间团队合作少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在课程设置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能围绕市场转、专业课教学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突出水平、教学方式应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化、抓好考核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教改对策,以克服或减少学生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材料加工专业课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产业革命的基础,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的发达水平。笔者在承担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感到几点困惑,我们在下面一一进行剖析。
1 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存在问题的剖析
1.1 学生对实验设备知识缺乏了解的困惑剖析
与其他专业相比,材料学科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关联度大。不管是哪类学校,材料系的仪器设备价值占学校设备总价值均偏高,但由于学制及学科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材料类专业学生在仪器设备上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多,比如机械、力学、数电、模电、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处理等[1]。这些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在依靠实验设备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同时对这些实验设备的原理、构造及故障排除等方面显得不足,当遇到实验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往往求助于实验设备提供厂家,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成本高,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材料专业学生掌握仪器知识至关重要。
1.2 学生团队合作少不适合于工程应用工作的困惑剖析
材料学科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一条曲线所需的数据需要多次反复实验才能得到。由于操作者操作习惯的原因及材料实验数据本身的分散性大的原因,大量的实验往往是个体独立完成的。如果对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感到疑问,往往也只是按照其实验条件进行重复实验,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适合于科学研究工作,而不适合于工程应用工作,从知识结构缺失角度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1.3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高的困惑剖析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前景不乐观。基本上材料研制成功后,材料研究人员在后续的产业化进程中作用就被大大降低了,使得材料研究人员在各级企业和单位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甚至认为材料研究就是瓶瓶灌灌、不断变换配方“炒菜”,可有可无,而且材料是一个长线专业,研究周期长,岗位的更新迭代少。这样,造成材料类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学生悲观情绪较重,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感。
2 材料加工专业类课程教改模式的探讨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不仅要使得人才具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为此,笔者通过对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如何因势利导、克服和解决材料加工类专业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和探讨。
2.1 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能围绕市场转
高等院校虽然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其定位与职业教育还是应有所区别,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是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技术的原理,学生不仅应能面对一般的技术问题,而且应为今后解决新的技术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定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能围绕市场转,不能本末倒置。
2.2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突出水平
专业课大多是各类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体,知识覆盖面广、跨度大,且很多都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最新体现。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師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对一些综合性强的章节往往一带而过或者不讲,讲授的大多是基本的、学生易理解或通过生产实践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2]。这样的授课方式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后果或不利影响: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感觉看书即可;第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准产生怀疑;第三,减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好的教师通过对专业课知识点的全面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内在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交叉知识点的求索欲,激发学习兴趣。
2.3 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应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化
专业课的内容多而全,具体表现为:内容多、知识点多、实践性强、重点不突出。比如,笔者讲授的“焊接工艺学”要分别讲授“埋弧焊、非熔化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工艺,每种焊接工艺都是首先从原理、特点入手,然后讲授设备、材料及工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教学很容易形成“白开水”,一点味道都没有,学生听的索然无味,老师讲的也是无精打采。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点和难点,我们在讲课时就抓住这些独特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对于相同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提,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抓好考核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考试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绝不是最后的,它在塑造学生、培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参加考试,并在考试完后对课堂所学知识记忆犹新是考试的目的。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门课程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的最后一个机会,笔者抓住这个环节,针对材料专业类学生团队合作意思和综合能力欠缺的问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尝试,引入研究生阶段经常遇到的综合设计题,确定基础知识闭卷考试和综合设计题目开卷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形式:限于本科生学习资源及知识的限制,对一个设计题目允许采取团队合作,并让他们自己决定和分配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系数不同)。这种考核方式实施两年来,效果良好。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间通过他们自身的协调,合理分工,主导意实强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汇报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严谨而缜密的口才;学习基础扎实的同学则在项目的设计中献计献策,做好了丰富详实的文本,学生反映考核方式新颖灵活。可以说,团队合作既达到了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实验成本,同时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同学间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同学相长”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对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三种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学生不仅应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要热爱本专业。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式采用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建萍,郭福,邱晓飞.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0.
[2] 李书伟,朱龙英,吕红明.“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
关键词:材料加工专业课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产业革命的基础,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的发达水平。笔者在承担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感到几点困惑,我们在下面一一进行剖析。
1 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存在问题的剖析
1.1 学生对实验设备知识缺乏了解的困惑剖析
与其他专业相比,材料学科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关联度大。不管是哪类学校,材料系的仪器设备价值占学校设备总价值均偏高,但由于学制及学科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材料类专业学生在仪器设备上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多,比如机械、力学、数电、模电、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处理等[1]。这些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在依靠实验设备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同时对这些实验设备的原理、构造及故障排除等方面显得不足,当遇到实验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往往求助于实验设备提供厂家,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成本高,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材料专业学生掌握仪器知识至关重要。
1.2 学生团队合作少不适合于工程应用工作的困惑剖析
材料学科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一条曲线所需的数据需要多次反复实验才能得到。由于操作者操作习惯的原因及材料实验数据本身的分散性大的原因,大量的实验往往是个体独立完成的。如果对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感到疑问,往往也只是按照其实验条件进行重复实验,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适合于科学研究工作,而不适合于工程应用工作,从知识结构缺失角度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1.3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高的困惑剖析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前景不乐观。基本上材料研制成功后,材料研究人员在后续的产业化进程中作用就被大大降低了,使得材料研究人员在各级企业和单位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甚至认为材料研究就是瓶瓶灌灌、不断变换配方“炒菜”,可有可无,而且材料是一个长线专业,研究周期长,岗位的更新迭代少。这样,造成材料类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学生悲观情绪较重,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感。
2 材料加工专业类课程教改模式的探讨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不仅要使得人才具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为此,笔者通过对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如何因势利导、克服和解决材料加工类专业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和探讨。
2.1 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能围绕市场转
高等院校虽然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其定位与职业教育还是应有所区别,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是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技术的原理,学生不仅应能面对一般的技术问题,而且应为今后解决新的技术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定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不能围绕市场转,不能本末倒置。
2.2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突出水平
专业课大多是各类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体,知识覆盖面广、跨度大,且很多都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最新体现。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師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对一些综合性强的章节往往一带而过或者不讲,讲授的大多是基本的、学生易理解或通过生产实践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2]。这样的授课方式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后果或不利影响: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感觉看书即可;第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准产生怀疑;第三,减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好的教师通过对专业课知识点的全面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内在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交叉知识点的求索欲,激发学习兴趣。
2.3 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应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化
专业课的内容多而全,具体表现为:内容多、知识点多、实践性强、重点不突出。比如,笔者讲授的“焊接工艺学”要分别讲授“埋弧焊、非熔化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工艺,每种焊接工艺都是首先从原理、特点入手,然后讲授设备、材料及工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教学很容易形成“白开水”,一点味道都没有,学生听的索然无味,老师讲的也是无精打采。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点和难点,我们在讲课时就抓住这些独特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对于相同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提,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抓好考核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考试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绝不是最后的,它在塑造学生、培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参加考试,并在考试完后对课堂所学知识记忆犹新是考试的目的。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门课程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的最后一个机会,笔者抓住这个环节,针对材料专业类学生团队合作意思和综合能力欠缺的问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尝试,引入研究生阶段经常遇到的综合设计题,确定基础知识闭卷考试和综合设计题目开卷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形式:限于本科生学习资源及知识的限制,对一个设计题目允许采取团队合作,并让他们自己决定和分配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系数不同)。这种考核方式实施两年来,效果良好。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间通过他们自身的协调,合理分工,主导意实强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汇报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严谨而缜密的口才;学习基础扎实的同学则在项目的设计中献计献策,做好了丰富详实的文本,学生反映考核方式新颖灵活。可以说,团队合作既达到了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实验成本,同时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同学间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同学相长”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对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三种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学生不仅应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要热爱本专业。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式采用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建萍,郭福,邱晓飞.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0.
[2] 李书伟,朱龙英,吕红明.“工程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