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在认真回顾今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报道后,再来认真研读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的重要讲话,相信我们都会有新的体会。
今年初我国南方突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正值春节前夕,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如何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灾害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立即转入抗灾,其中最突出的报道主题,是“如何让受灾的人们能过好春节”;
“3·14”拉萨暴乱发生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股市楼市等。暴乱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立即转入对暴乱分子的谴责和对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真相的谴责,其中最突出的报道主题,是“稳定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当“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值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等地遭到反华分子干扰,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维护祖国尊严、宣传奥运理念。地震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马上转入了抗震救灾,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不难看出,其一,社会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定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式;其二,突发事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然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三,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当然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决定的,但媒体的立场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社会舆论;其四,在当今时代,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方式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引导舆论,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变化,把握其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 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分析和概括了这些新变化、新形势:“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在精神状态上要保持“奋发有为”,在工作作风上要“认真负责”,在工作态度上要“兢兢业业”。
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把握高屋建瓴,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在新形势、新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而又具体。这个讲话,对于新闻媒体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等,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因此,所有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个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媒体的天职是传递信息,并通过信息的采集、选择、传播等影响受众。在信息化、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媒体对海量信息采集、选择、传播的标准和方式,决定了媒体的立场和对特定受众群体的影响程度。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克服那种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新闻事实,做好新闻工作。要着力克服成绩报道过于片面、夸张,舆论监督报道都是一团黑、一团糟的做法,努力做到与事实相吻合,与实际相吻合。要努力避免新闻报道的内容与群众的实际感受存在极大反差、进而形成民间舆论和媒体舆论成为两个不同舆论场的局面。对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和社会现象的报道,要抓住实质和根本,不但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还要把道理讲深、讲透,把现象的过程讲好,把现象的原因讲透,把现象中的故事讲活;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报道,要着重在结合点上下工夫,不但要符合党的声音的要求,还要选准契合社会实际、契合群众要求、契合政策指向的结合点;对典型和经验的报道,要从典型的现实意义、时代发展趋势等方面把握,注重细节、注重情感、注重真实,防止虚浮化、肤浅化、脸谱化倾向。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准确把握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交互化的特点,要引导社会舆论,就要吃透社会舆情,提高敏感性、预见力。一个时期的社会情绪、舆论热点、社会疑惑、个体差异等,媒体要做到心中有数;党的方针政策,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在人们迫切需要决策社会行为的时候,媒体能给予正确引导,这就是主流媒体的价值,也是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体现。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中找到最主流、最关键、最敏感的声音和契机,把握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采取科学、合理、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做到这些,必须真正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报道要贴近百姓,就要真正读懂老百姓的心,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所喜所忧;要从群众的视角报道党的方针政策而非领导机关视角,要从群众视角采写报道而非干部政绩视角,要从群众视角报道时政新闻而非党政部门视角;要干预和善于进行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热点难点的报道,在社会舆论的关键点上一定要有主流媒体的声音,要有主流媒体的观点,否则如果任由小道消息满天飞,道听途说四处传,不仅受众难以辨别真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威胁。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今年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凡是成功的报道,无不是以人为本,从灾难中人的生命出发,从人的尊严出发,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是报道给人看的。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活动、感受、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才有人看,引导舆论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为本刊副主编)
今年初我国南方突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正值春节前夕,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如何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灾害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立即转入抗灾,其中最突出的报道主题,是“如何让受灾的人们能过好春节”;
“3·14”拉萨暴乱发生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股市楼市等。暴乱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立即转入对暴乱分子的谴责和对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真相的谴责,其中最突出的报道主题,是“稳定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当“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值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等地遭到反华分子干扰,当时社会舆论的重点是维护祖国尊严、宣传奥运理念。地震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焦点马上转入了抗震救灾,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不难看出,其一,社会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定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式;其二,突发事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然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三,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当然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决定的,但媒体的立场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社会舆论;其四,在当今时代,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方式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引导舆论,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变化,把握其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 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分析和概括了这些新变化、新形势:“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在精神状态上要保持“奋发有为”,在工作作风上要“认真负责”,在工作态度上要“兢兢业业”。
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把握高屋建瓴,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在新形势、新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而又具体。这个讲话,对于新闻媒体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等,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因此,所有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个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媒体的天职是传递信息,并通过信息的采集、选择、传播等影响受众。在信息化、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媒体对海量信息采集、选择、传播的标准和方式,决定了媒体的立场和对特定受众群体的影响程度。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克服那种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新闻事实,做好新闻工作。要着力克服成绩报道过于片面、夸张,舆论监督报道都是一团黑、一团糟的做法,努力做到与事实相吻合,与实际相吻合。要努力避免新闻报道的内容与群众的实际感受存在极大反差、进而形成民间舆论和媒体舆论成为两个不同舆论场的局面。对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和社会现象的报道,要抓住实质和根本,不但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还要把道理讲深、讲透,把现象的过程讲好,把现象的原因讲透,把现象中的故事讲活;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报道,要着重在结合点上下工夫,不但要符合党的声音的要求,还要选准契合社会实际、契合群众要求、契合政策指向的结合点;对典型和经验的报道,要从典型的现实意义、时代发展趋势等方面把握,注重细节、注重情感、注重真实,防止虚浮化、肤浅化、脸谱化倾向。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准确把握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交互化的特点,要引导社会舆论,就要吃透社会舆情,提高敏感性、预见力。一个时期的社会情绪、舆论热点、社会疑惑、个体差异等,媒体要做到心中有数;党的方针政策,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在人们迫切需要决策社会行为的时候,媒体能给予正确引导,这就是主流媒体的价值,也是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体现。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中找到最主流、最关键、最敏感的声音和契机,把握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采取科学、合理、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做到这些,必须真正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报道要贴近百姓,就要真正读懂老百姓的心,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所喜所忧;要从群众的视角报道党的方针政策而非领导机关视角,要从群众视角采写报道而非干部政绩视角,要从群众视角报道时政新闻而非党政部门视角;要干预和善于进行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热点难点的报道,在社会舆论的关键点上一定要有主流媒体的声音,要有主流媒体的观点,否则如果任由小道消息满天飞,道听途说四处传,不仅受众难以辨别真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威胁。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今年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凡是成功的报道,无不是以人为本,从灾难中人的生命出发,从人的尊严出发,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是报道给人看的。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活动、感受、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才有人看,引导舆论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为本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