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早期肯定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的出发点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列宁早期秉承辩证分析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要性及其进步作用。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的肯定,在理论上避免了陷入“德国的社会主义”的泥潭,划清了与俄国自由民粹主义的界限,在实践上有利于引导俄国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西方学者关于列宁追求资本主义具有讽刺意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的曲解。
  [关键词]列宁 俄国资本主义 思想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5-0049-05
  
  列宁早期在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和研究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本文拟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探讨列宁早期肯定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及其意义,以揭示列宁早期追求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就有些西方学者关于列宁追求资本主义具有讽刺意义的观点阐述一点不同的意见。
  
  一、肯定俄国资本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及意义
  
  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历史作用进行辩证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也是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出发点。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资产阶级的进步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它的消极面进行了无情揭露。列宁早年就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者的作品及思想理论深有研究,在他登上政治舞台时已经是一位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革命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俄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辩证分析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中的作用。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将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归纳为两大方面——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并具体阐述了这两大方面的表现。列宁认为,承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的消极面和黑暗面,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所必然具有的那些揭示这一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社会矛盾,是完全一致的。为此,列宁在研究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方面充分肯定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进步作用,并提出了应该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创造条件,任何试图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想法在实质上都是维护俄国的落后性的思想;另一方面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资本主义的消极面和黑暗面,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在强调资本主义在俄国农业中的进步历史作用时,我们丝毫没有忘记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也没有忘记它固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俄国农村中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形成财产上的鸿沟,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剥削对象并造成巨大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的痼疾——经济危机——造成俄国劳动人民的穷困和社会财富的浪费,等等。
  避免陷入“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泥潭,这是其理论意义之一。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把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搬到德国来,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反对资本主义。然而19世纪中期的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同英、法等国比较起来,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很落后,“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叛的、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即资本主义在德国还是新事物,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进步现象。因此,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不该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德国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帮助德国的封建主义,即使德国的社会历史车轮退回到封建主义社会去而不是前进到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宣言》中将“德国的社会主义”纳入反动的社会主义,即“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因为“德国的社会主义恰好忘记了,法国的批判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与19世纪中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相当。由于受农奴制残余的束缚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干扰,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虽然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便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与同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此时的俄国人反对资本主义,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无疑是“助纣为虐”,即帮助沙皇巩固其专制统治。如果早期的列宁也像德国的哲学家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那样,在资本主义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就打出“反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旗号,必然陷入“德国的社会主义”泥潭。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深知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味着使俄国停留在中世纪的状态,使俄国劳动人民长期受农奴制残余的剥削。为此,列宁从社会进步和减轻劳动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肯定和支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而不是试图阻止和遏制其发展。这样列宁就避免了陷入“德国的社会主义”的泥潭中,坚持了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
  与俄国自由民粹主义划清界限,这是其理论意义之二。列宁时期的俄国民粹主义已经完全堕落为小市民机会主义,成为维护俄国落后的理论,被称为自由民粹主义。如果说19世纪中期俄国的民粹主义还带有革命的成分即主张通过发动农民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那么自由民粹主义则变成一种折中的改良主义理论。如果说由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资本主义幼苗还没有完全崭露头角而使民粹派看不到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趋势及历史作用,那么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则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无视眼前发展的一切,即资本主义在俄国强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俄国旧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的改造作用。在俄国民粹派看来,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沙皇政府“人为”的结果,其发展纯属“偶然”而不具有“必然”性,因为俄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具有任何进步的历史作用,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为此,他们竭力证明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迹象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关系的表现,揭露和夸大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作用,并试图阻止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指出,清谈“祖国走另外道路”的可能性只是民粹主义的外衣,其内容是代表俄国小生产者即小资产者的利益和观点,它提出的改良措施旨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旧的生产方式上,民粹主义是反动的理论。
  早在1893年秋的文章中,列宁就针对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观点批判说:“没有本领解释资本主义,耽于空想而不愿意研究和弄清现实,结果必然否定资本主义的意义和力量。就好像资本主义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 人,无从汲取发展的力量。”民粹派仅仅根据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矛盾、压迫、死亡、失业等等这些不可辩驳和毋庸置疑的事实,就竭力证明资本主义是一种极其不好的东西,是一个“转瞬”即将灰飞湮灭的“笨重东西”。“民粹派所竭力证明的正是这一点,即俄国资本主义是荒谬的,它只能使人民破产,而不能提供高级的生产组织。”因此,他们企图阻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竭力否认和掩盖俄国农村中农民分化和阶级对立的事实,即他们不愿意正视俄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和发展的事实。针对民粹派看不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的观点,列宁指出,如果你们把这种现实的农村和我国资本主义比较一下,你们就会懂得,为什么社会民主党人把我国的资本主义的作用看作是进步的,因为资本主义把这些分散的小市场连成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它造就少数巨大的“祖国栋梁”来代替无数善意的小吸血鬼,使劳动社会化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挣脱本地吸血鬼的支配而使他们受大资本的支配。也就是说,相对于俄国农奴制度下分散、落后、停滞的生产方式,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进步的。
  
  二、肯定俄国资本主义的现实出发点及意义
  
  与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自由民粹主义者的主观社会学不同,列宁评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作用的根本依据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程度,直接的参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列宁自己也曾说:“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根据理论符合一定的即俄国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现实和历史这一点,而是根据别的什么来论证自己的社会民主主义观点的。”
  第一,从经济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在于打破了俄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停滞状态,使俄国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前资本主义的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经济,在生产方式上以分散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技术陈旧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生产关系上表现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民采取“超经济强制”的劳动形式,农民在地主的压制和剥削下没有生产积极性,消极怠工。因此,前资本主义的俄国陷入长期的停滞落后状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特别是当俄国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发展阶段后,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生了完全的技术变革。早期的列宁多次肯定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对于发展俄国经济的重大贡献。1899年,列宁在《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中指出:“资本主义把贫穷困苦、愚昧无知的农民的因循守旧的手工劳动,变成科学地运用农艺学,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的停滞状态,推动了(并且继续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里,列宁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技术变革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的停滞状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俄国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列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了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在农奴制残余的束缚和阻碍下,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与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是非常缓慢的。
  第二,从政治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在于动摇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使政治自由思想得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俄国农奴主一地主土地制度的大量存在决定了农奴主一地主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在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下,沙皇“拥有独揽的、无限的、专制的权利,一切法律都由他一个人颁布,一切官吏都由他一个人委派”,人民大众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思想显然是相背离的,也必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萌芽和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推进,早在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就为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传播和接受,并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提出了反对的呼声。只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还未在俄国发展起来,资产阶级的力量尚未形成,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俄国工业中占统治地位,并且不断地向俄国农业深入。与此相应,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发展壮大起来,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日益不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专制制度和日益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专制制度不能不阻碍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可想象的)的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会愈来愈大。”1905年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立宪改革宣言,俄国由专制君主制的国家向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迈出了一大步。尽管这些政治上的改革是沙皇为了稳定政局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但它从侧面说明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虽然争取政治自由的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在专制制度下,要完全保证用真正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方式来实行真正自由的全民的立宪会议选举,不但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简直是不可能的”。因而政治自由思想的发展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列宁认为,虽然政治自由不能使俄国劳动人民马上摆脱贫困,可是它能给工人以同贫困作斗争的武器,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首要要求也是政治自由。
  第三,从思想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在于使俄国劳动人民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农奴制的俄国不仅造成劳动人民物质上的贫困,而且造成劳动人民精神上的贫困。一是前资本主义俄国的生产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绝封闭状态。前资本主义的俄国除了农奴制经济关系外,还存有村社这样一个基层社会组织。村社相当于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活单位,村社里的人很少与外界联系,有很多村社农民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村社。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地主和官吏的压榨和剥削,习惯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无权状态。二是沙皇政府的教育制度剥夺了小市民和农民受教育的权利。沙皇政府在教育上一直实行愚民政策,他们认为受教育仅仅是贵族和地主的权利。列宁明确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国家制度,青年一代里有五分之四的人注定要成为文盲。俄国文盲极多的状况是与地主政权的愚民政策相适应的。”。“政府从9/10的人民那里拿钱来开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并且用这些钱使贵族受教育,同时却堵塞了小市民和农民受教育的道路。”这种局面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打破。首先,资本主义打破了俄国居民定居的状态。一方面,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堪重负的农民走出穷乡僻壤的乡村到城市寻找工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跳跃性”必然造成人口的流动。因此,当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定居的、闭塞的、在农村生根的、相信神父、害怕“长官”的农 奴,也就被新一代的农民所代替。其次,资产阶级对受教育的权利要求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迫使沙皇俄国发展教育。“如果专制制度保证资产阶级有可能采用最粗暴的剥削方式,那么另一方面,专制制度却给生产力的广泛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设置无数障碍,因此不仅引起小资产阶级来反对它,有时候还引起大资产阶级来反对它。”
  支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实践上有利于减轻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列宁早期对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和支持以及在理论上对俄国资本主义进步作用的论证,有利于引导俄国人民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上持辩证的态度——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其有害作用,从而促进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减轻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如果列宁也像俄国民粹派那样,极力否认资本主义对于农奴制的进步性,并夸大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性,势必会导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普遍的抵制。基于对俄国资本主义历史进步作用的认识,列宁主张为俄国资本主义充分、自由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列宁对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支持还突出表现在解决俄国土地问题的政策上——支持土地国有化及抵押和买卖土地的自由。这两种措施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基于俄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列宁认为这两种措施是进步的。列宁说:“实行土地国有化来消灭作为中世纪残余的‘村社’和中世纪的份地所有制,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最大限度地照顾农民利益的情况下消灭这些制度的唯一可以设想的办法。”“实行这种办法,资本主义会更广泛、更自由、更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办法是很进步、很民主的;它会彻底根除农奴制,摧毁土地占有的垄断,消灭绝对地租。”列宁还批判了俄国民粹派反对买卖和抵押土地自由的政策。他指出,买卖和抵押土地的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限制这种自由的种种尝试,结果只能产生一千零一种逃避法律的方法,滋长一千零一种拖拉作风和官吏们死板的形式主义,使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俄国,消灭农奴制残余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有利于减轻俄国人民群众痛苦的唯一选择。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列宁并不是支持所有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不但如此,他还主张通过进步活动减弱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有害作用。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其发展必然会给俄国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大量的痛苦,如贫困的积累、失业的威胁、破产的风险、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为此,列宁对当时俄国社会中的进步活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进步活动只能力求减弱资本主义进步给人民带来的有害作用,提高人民的觉悟和增强人民进行集体自卫的能力。”
  
  三、关于列宁追求资本主义具有讽刺意义的观点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列宁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追求和后期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美国学者约翰·威洛拜在评价列宁早期对待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的态度时指出:“年轻的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有讽刺意义的自觉追求,部分地源于他这样的评估,即资本主义能够提高俄罗斯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效率,从而使工人和农民在生活上能够实现高得多的文化水平。”无独有偶,英国学者伊凡·亚历山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著作《真正的资本主义》中,将列宁把资本家看作社会主义的先导以及把共产主义定义为“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苏维埃俄国经济的思想和行为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讽刺”。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者信奉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应该痛恨、敌视、排斥和抵制资本主义,而不该对资本主义有所肯定,更不该对发展资本主义有所追求,因而他们认为列宁早期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和后期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苏维埃俄国经济的思想是具有“讽刺意义”的。这种看法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的曲解。实事求是、坚持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首先,俄国的社会现实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经在俄国发展起来,村社在瓦解,农民在分化,民粹派所宣扬的村社社会主义道路已经不可能,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并且对于农奴制的俄国而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进步的现象。不论是在发展经济、政治还是在发展思想、文化方面,资本主义的俄国都优越于农奴制的俄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本来就是在封建主义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持肯定态度是必然的。正如列宁自己所指出的:“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什么地方论证过:俄国‘应当有’资本主义,‘因为’西欧已经有了资本主义……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根据理论符合一定的即俄国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现实和历史这一点,而是根据别的什么来论证自己的社会民主主义观点的……”对当时的俄国人民来说,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农奴制残余的毒瘤是俄国最大的祸害。尽管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农奴制残余的阻碍,但它以自身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其在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任何试图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次,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辩证分析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列宁早期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并不代表他忘记了对资本主义消极面的分析、揭露和批判,他基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要求通过进步活动减弱资本主义发展给俄国劳动人民带来的害处,而且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也不是支持任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的,他们只支持对俄国广大人民最有利的(相对的)措施。
  如果只基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把列宁早期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有讽刺意义的自觉追求”,那么这种看法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带着资产阶级的有色眼镜来审视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至于列宁后期利用资本家的手等建设苏俄经济的思想,源于他早期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作用的认识和对俄国小农国情的深刻分析。20世纪中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也在借鉴、吸收、利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吗?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第284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页,第298页,第300页。
  ⑤⑥⑦(20)《列宁全集》第2版第1卷第86页,第84页,第160页,第162页。
  ⑧(17)《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91-92页,第83页。
  ⑨《列宁全集》第2版第20卷第175页。
  ⑩《列宁全集》第2版第9卷第111页。
  (11)《列宁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页。
  (12)(13)《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110页,第117页。
  (14)《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第249页。
  (15)《列宁全集》第2版第17卷第140页。
  (16)《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317页。
  (18)参见[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9)参见[英]伊凡·亚历山大《真正的资本主义》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责任编辑:文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最近出版的三本女性主义安全研究著作对传统的战争/和平对立论提出了批评。这三本著作分别是安罗·辛西娅的《全球化与军国主义》(2007年)、戴维·罗伯茨的《人类的不安全》(2008年)以及劳拉·西奥伯格与卡隆·珍崔合著的《母亲、恶魔、妓女:妇女在国际政治中的暴力》(2008年)。借用这些著作中的观点,本文首先提出了如何理解全球政治中的暴力这一问题,并具体指出了主流研究方法中经常存在的
期刊
一般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且普遍适用的“恐怖主义”概念。这种观点在“9·11”之后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尤为突出。恐怖主义通常被定义为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来实现广泛的政治目标,在此过程中无辜的平民成为袭击的任意目标。此外,恐怖主义还具备一种向被袭击者以外传播的或象征性的作用。因此,使用“恐怖分子”一词或强调“恐怖主义”现象的绝大多数学者、决策者和政治家,都倾向于认为其含义是唯一的,反过来说,其他任何不同
期刊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Myanmar is an important neighbor country of China locating at the junctur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期刊
[内容提要]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改革,在经济机制上开始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以此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无序竞争。“新政”改革的成功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当代西方世界的经济计划化过程来看,它是发轫于罗斯福“新政”的。  [关键词]罗斯福 “新政” 计划经济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6-0164-0
期刊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人们陷入“认识”民主的历史性困局之中。达尔之前,人们要么用民主的理想来衡量民主的现实,要么用现实的民主观照民主的理想,造成民主的理论与现实的困惑。达尔颠覆了传统的民主的认识方法论,将民主区分为理想的民主与现实的民主,并提出了各自判断的标准。对民主的这一类型学的区分,是达尔现实主义的民主情怀的直接成果,是达尔对民主认识方法论供给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罗伯特·达尔 民主认识
期刊
[内容提要]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采取利用与限制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基于党的理想的规定性,而且基于当时国内外的现实背景。在两者的张力下,利用与限制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私营经济政策的主导理念就顺理成章。中国共产党以工商联、民主党派、同业公会等为中介渠道,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信息沟通,从政治输入、政治输出以及反馈三个方面为推行与贯彻私营经济政策提供了根本保证。同时,还通过制定
期刊
自2001年“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以来,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的特殊性及随后在全球展开的反恐战争催生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安德鲁·西尔克的研究表明,关于恐怖主义的英文书籍每六个小时就出版一本,且其中90%以上都是2001年以来出版的。除了关于恐怖主义的大量通俗文化读物和政治文集以外,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术著作、文章、报告以及博士论文发表。  然而,对恐怖主义学术文献的近期回顾却表明这一研究领域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在宗教领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以全面贯彻执行,这一方面使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走出了学术政治化带来的学术衰落,为宗教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使学者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以往的学术禁区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也被赋予了与当今时代背景密切结合
期刊
[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同时,文化也有别于文化载体,文化最终的载体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犹如鱼水关系,共存共荣。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体现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项基本诉求。  [关键词]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新  [分类号]D5 [文献标
期刊
[内容提要]农村政治发展作为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一个国家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进程和实现的程度与结果,而政治发展动力对农村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毋庸置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推动农村政治发展的动力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叉、融合,从不同层面推动着我国农村政治沿着快速、健康、协调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农村 政治发展 动力  [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