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高学历层面,企业入职人员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人品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都是企业对人才的考察重点,顺应社会需求核心素养便渐渐在教育领域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促使教育行业不断进行变革。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数学和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对于初中生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教育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教育方式进行转变以及学生自身能力不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数学和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抽象而复杂的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使学生从中线、垂线及角平分线等不同角度对等边三角形的平分问题进行分析,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变通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如果思维不能很好地变通,就会束缚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让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案例中,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展开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事物到抽象发展,真实地历经了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摆脱了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解题的方法,灵活地对题目进行解答。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結合思想,其是指将数字或者是一些条件用图形表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继而灵活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这一内容时,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别对顶角、画出对顶角、了解对顶角相等,并利用该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题目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类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合理进行引导,通过不断地交流说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发散思维等。如这样一道题目,角 1 和角 2 两者之间是互余的关系,而角 2 和角 3 又是两个对顶角,已知其中角 1 的度数是 63 度,求角 3 的度数。该道题目考验的就是学生对余角以及对顶角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如果只是让学生看题目解答,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题目已知在纸上画出各个角,再利用余角以及对顶角的相关性质解答,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在初中几何数学题目中,很多内容看似非常难,实则只要运用好数学思维,就可以轻松解决。
结论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启华.数学课堂因思维发散而精彩[J].学苑教育,2016(21):51.
[2]丁宏玉.关于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91.
[3]张俊忠,肖宏治.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9):163-165.
[4]仇菊美.释放思维的翅膀——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9):16.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对于初中生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教育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教育方式进行转变以及学生自身能力不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数学和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抽象而复杂的数学学习更加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使学生从中线、垂线及角平分线等不同角度对等边三角形的平分问题进行分析,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变通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如果思维不能很好地变通,就会束缚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让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案例中,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展开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事物到抽象发展,真实地历经了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摆脱了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解题的方法,灵活地对题目进行解答。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結合思想,其是指将数字或者是一些条件用图形表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继而灵活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这一内容时,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别对顶角、画出对顶角、了解对顶角相等,并利用该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题目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类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合理进行引导,通过不断地交流说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发散思维等。如这样一道题目,角 1 和角 2 两者之间是互余的关系,而角 2 和角 3 又是两个对顶角,已知其中角 1 的度数是 63 度,求角 3 的度数。该道题目考验的就是学生对余角以及对顶角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如果只是让学生看题目解答,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题目已知在纸上画出各个角,再利用余角以及对顶角的相关性质解答,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在初中几何数学题目中,很多内容看似非常难,实则只要运用好数学思维,就可以轻松解决。
结论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启华.数学课堂因思维发散而精彩[J].学苑教育,2016(21):51.
[2]丁宏玉.关于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91.
[3]张俊忠,肖宏治.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9):163-165.
[4]仇菊美.释放思维的翅膀——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