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评讲,习作评讲的应然选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wod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本人参加赛课时执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习作评讲的心得与反思,现阐述本人对习作活动评讲策略的初步探寻。
  策略一、引入活动,激发修改动机
  习作评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修改习作的内驱力问题,即修改动机。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是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即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修改。
  《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的主题是“有趣”,要求学生把老师不在场时发生的趣事写出来,学生是有话可写的,但要写出事情的有趣,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本次习作修改的难点。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习作修改的最大问题是不愿意修改,缺乏修改动机。
  就这篇习作而言,学生不愿意修改的主要原因是:改了没什么用,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已,对他们的心灵无法产生触动。这时就需要引入活动评讲,创设修改习作的交际语境。
  习作即交流,这是中小学习作教学的本质之一。习作要针对特定的读者、环境,实现特定的言语目的,要基于生活、工作、学习、心灵的需要才行,习作评讲亦是如此。这节习作评讲课,教学设计是以做“电子班书”活动为载体,以评导改,引导学生在多元互动评价中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特定的语言目的,即把老师不在场时发生的事情改有趣,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享受习作的成就感,为童年留一份美好的回忆。
  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动机分为两步:
  1.谈话导入,欣赏序言,初步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欣赏序言,即交流教师批阅学生习作后的总体印象:“上节课,陈老师带着大家完成了习作《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并且和你们约定要制作“电子班书”,下课之前,陈老师留下一个悬念,说要聘请一位老师当你们“班书”制作的高级顾问,现在能猜出来这个高级顾问是谁了吗?你们同意赵老师当这个顾问吗?……昨天下午我这个顾问一一欣赏了你们的习作,你们的习作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屏幕出示,师读):……”
  教师以“你们的大伙伴儿”的身份,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序言”,赏中激趣,初步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同时渗透了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有趣”。
  2.先睹为快,赏析佳作题目,学习拟题方法,继续激发修改兴趣。“看,这是我们的电子班书的目录,我们班有59位同学,我这个顾问已经初选了10篇编进班书,还有49个虚位正等待着你们的大作呢!”
  策略二、形神兼备,微活动中学修改
  “电子班书”选编是这节习作评讲课的活动载体,也是本节课的评讲形式。形神兼备(活动形式与内容)才是习作评讲的应然诉求。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即把老师不在场时发生的事情修改得有趣,写得具体生动呢?试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只见吴皓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跑上讲台。左手握着用纸卷成的麦克风,右手随意摆动,头微微上昂,眯起眼睛,准备开唱。他一跺脚,一点头,“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战场,暴风少年登场……”他一边唱,一边扭动全身,时不时瞟一眼全班同学,完全投入到歌声中。(张越:《当“美猴王”不在的时候》)
  我请作者朗读,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精彩?指名回答后,在学生的回答中试图相机导出“点的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实际上仍然是问答式教学,机械传授习作技巧,没有创设交际语境,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不少学生在后来修改自己的习作时仍然感到困难,
  究其原因,课堂仍然是穿着“选编电子班书”的新鞋,走着问答式赏析的习作评讲老路,没有把活动与习作评讲相互结合,没有借活动激活学生的五官,没有促进学生的观察、倾听、感受、思考。
  后来,我创设微活动——让学生在慢镜头下学描写,即“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来写,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写”。这样分两步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慢镜头下,情景再现学描写
  仍是展示上述精彩片段,我放慢速度读,请敢于尝试的一位学生来演一演“吴皓宇”,其他学生(小作家)来评判哪儿演得像,哪儿演得不像。然后请表演者“答小作家问”。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的交际语境中,自然能发现:想要演得好,人物动作、神态等肢体语言就要到位,这样拉长镜头展开写、分解写,很容易把事情写有趣,人物写传神。
  2.尝试情景还原学修改
  接下来展示典型问题片段:
  同学们有的在讲话,有的在搞恶作剧,有的在做游戏……其中,在做恶作剧的孙明翔把正在讲话的两个人的鞋带先解下来,然后把一个人的鞋带和他同桌的鞋带系在一起,就变成了两人三足。由于他俩讲得热火朝天,所以什么都没发现。孙明翔爬到座位上,偷偷笑了。这时,这俩人站起来准备走时,突然摔倒了。(杨文清:《课上那些事儿》)
  启发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再改一改,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如何把事情改得具体生动。
  可见,在修改叙事类习作中,当学生在语言表达上遇到障碍时,可以创设微活动,让学生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带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降低难度,甚至可以借助教师习作指导课时抓拍的镜头。微活动的创设旨在情景再现,二次指导,从而生动活泼地突破习作修改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彰显活动在习作评讲中的意义,使活动与习作评讲形神兼备,水乳交融。
  学生的习作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如果每次习作评讲都贪多求全,学生就会望文生畏。此次习作评讲,把“写出有趣”作为评价重点,创设微活动,指导学生怎么改更“有趣”,凡符合此要求的习作都可以入选电子班书,让习作的后进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持续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策略三、活动延展,融入生活,享受成功
  习作表达生活。只有让习作沟通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持久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活动延展是习作评讲发挥后续影响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环节。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最大化地及时展示学生习作修改的成果。这节课刚结束,就有三五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围着我,询问电子班书什么时候能发到他们的家长微信群或QQ群里。
  课后,我把充实过的这份电子班书发到了班级家长群里和学生自己的QQ群里,让更多的人欣赏经过修改后选编的电子班书。不少家长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正如“电子班书”的封底所写:
  也许/有一天你会忘记/但/这一定会成为/我亲切的回忆!
  “电子班书”选编解决了习作活动评讲的框架形式,目的是唤起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在具体评讲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针对习作修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微活动,让学生在慢镜头下学描写。这样的微活动,力求一课一得,降低习作修改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技能。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延展、跟踪后续活动,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持久的习作动力。
其他文献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本教材中的全新板块,是“课外阅读进课程”的一个代表性栏目,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安排了讲述成长故事的作品,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由于“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是整本的小说阅读,与其他年级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增进对整篇文本的认知与理解。尤其对关键的字、词,过渡句,中心句,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咀嚼,从而展开深度的探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阅读的“新鲜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文本,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品词析句,能让阅读充
说明文在语文教材中虽然篇幅不多,但其特征非常明显,为学生打通了一条通往“说明”道路的桥梁。在这些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发挥文本教材的例子作用,帮助学生习得这些说明文的表达技巧,就会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  一、紧扣说明,把握说明要点  说明文最大的特征就是要把说明对象的特点介绍清楚,因此,在一些说明文中,大都有一些说明特征比较明显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文本的重点或者核心。在教学这些段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科学知识内容为题材的童话作品。统编本教材中编排了不少科学童话类的文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凸显出科学童话的特点,发挥出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提取信息,挖掘科學价值  对于科学童话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课文中非核心信息的干扰,从文本内容出发,从中提取相关的科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挖掘出
说理文是一类特殊的文体,相对于其他以人文思想取胜的文本,无法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人文上的熏陶。但说理文有其独特的“理性之美”:内在逻辑的严谨,修辞学的魅力等等。我聆听了佘娟老师执教的《谈礼貌》教学,谈谈佘老师是如何抓住说理文的内涵,遵循它的文体特征,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的。  一、关注整体,把握篇章结构  学习说理文,不仅要关注“说什么理”,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说理”,这才是说理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或景美、或情美,学生亦会徜徉其中。但当学生自己写景时,往往问题百出:语句单调、主题单薄、感情虚浮……如何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写景之乐呢?笔者认为,应从微仿起步。  微仿,是学生学习写景语言起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觅学生“景语”习作的契机,有意精选适合学生微仿的片段,通过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方法,逐步深入地将“景语”渗透入学生心
教师时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便会愁眉苦脸,如果说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教法常常使他们昏昏欲睡。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地方,只是平时的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太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教师心里明白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但还是会因为缺少时
语文学科素养是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提升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入的一些名家名篇,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巧借精彩片段,促进语言建构运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来说,其主要价值是导读作用,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家名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点带面,选择精彩片段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便无法体验。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开放要保持适度平衡。如何精准地把握好语文教学开放的“度”,考验着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现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张”与“弛”要有度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是开放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最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开放”但不“乱放”,注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动作的相关词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执着与勤劳。为什么这样选择,是由于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对勾勒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的。聚焦动作,细细品味,切己体验,父亲的形象自然就会在课堂中高大起来。习得用外在动作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写法,也会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