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要走出应试的樊篱,改变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存有偏差,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不管问题质量、数量、深度,不顾学生实际而一味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孔子提倡“疑思问”,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时给予启发,“不悱不发”时梳理思路.通过提问,将学生引至“愤”、“悱”之境地,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思维,教师再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力求在短时间内“刷”更多的题目,于是问题提出后,第一候答时间不足,不待学生认真思考便匆匆提问,当学生回答的结果跟预设不相符合时,没有引导,没有追问,将学生的思路强拉至预定的答案上,学生的个性思维被抑制于预设中.
2.求量不求质.提问被视为“重型武器”,被教师频繁使用,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维的发展被钳制,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仅仅停留于问题的浅层.
3.设计随意.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是吗”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学生或猜测,或跟风;设计的问题,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影响了提问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适度、适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难度要适度.问题的难度不宜过浅,否则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白白耗费课堂宝贵的时间.问题的难度也不宜过深,否则使学生丧失自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将问题进行合理分解,让学生拾级而上,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递进式的问题:(1)x2 6x 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x2 mx 4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4x2 12x 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2)解方程(x-3)2=6;2(x 3)2=3;x2-6x 9=13.(3)探索方程x2-6x-16=0的解法.如果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配方法解决问题,未免有些突兀.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有效分解,用低起点、缓步子的策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从传递到存储,一般要经历1秒左右的时间.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极为短暂,学生就无法进行深层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出方程x2 4x 3=0、x2-4x 3=0、x2-6x 8=0、x2 6x 8=0、x2-2x=0的两根x1,x2,并计算这两个根的和与积.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分析,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x2 px q=0的两个根之间存在的关系:x1 x2=-p,x1·x2=q.
3.要鼓励学生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观点、乐于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不同的层次思考,从而产生创造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要画出与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需至少准备几个条件?学生积极尝试,先只用一个条件(一个角或一条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再用两个条件(一角一边、两角、两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接着用三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画三角形.学生发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有学生提出,两边和任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教师不急于回答,而让学生根据条件画三角形,会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于是学生意识到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恰到好处的点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除了以语言激励外,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力求在短时间内“刷”更多的题目,于是问题提出后,第一候答时间不足,不待学生认真思考便匆匆提问,当学生回答的结果跟预设不相符合时,没有引导,没有追问,将学生的思路强拉至预定的答案上,学生的个性思维被抑制于预设中.
2.求量不求质.提问被视为“重型武器”,被教师频繁使用,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维的发展被钳制,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仅仅停留于问题的浅层.
3.设计随意.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是吗”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学生或猜测,或跟风;设计的问题,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影响了提问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适度、适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难度要适度.问题的难度不宜过浅,否则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白白耗费课堂宝贵的时间.问题的难度也不宜过深,否则使学生丧失自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将问题进行合理分解,让学生拾级而上,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递进式的问题:(1)x2 6x 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x2 mx 4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4x2 12x 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2)解方程(x-3)2=6;2(x 3)2=3;x2-6x 9=13.(3)探索方程x2-6x-16=0的解法.如果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配方法解决问题,未免有些突兀.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有效分解,用低起点、缓步子的策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从传递到存储,一般要经历1秒左右的时间.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极为短暂,学生就无法进行深层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出方程x2 4x 3=0、x2-4x 3=0、x2-6x 8=0、x2 6x 8=0、x2-2x=0的两根x1,x2,并计算这两个根的和与积.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分析,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x2 px q=0的两个根之间存在的关系:x1 x2=-p,x1·x2=q.
3.要鼓励学生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观点、乐于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不同的层次思考,从而产生创造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要画出与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需至少准备几个条件?学生积极尝试,先只用一个条件(一个角或一条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再用两个条件(一角一边、两角、两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接着用三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画三角形.学生发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有学生提出,两边和任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教师不急于回答,而让学生根据条件画三角形,会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于是学生意识到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恰到好处的点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除了以语言激励外,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