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本书阅读”正逐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可以尝试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就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做出一些改变,以现行课本里的篇目为基础,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整本书阅读”理念驱动下的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阅读信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阅读共同体的培养、阅读任务的设计和阅读过程的监控这四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信仰;生发疑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作为提升修养、开阔眼界的有效手段,一直被广大教师挂在嘴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却是令人怅然。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学生的闲暇时间往往被网络游戏和各种社交软件霸占,即便是零星的閱读体验,也来自于类型单一的言情、玄幻和魔幻类小说。初中的学习被升学目标占据,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作品,没有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加之缺少来自家长和学校的鼓励与指导,学生的阅读质量不尽如人意。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单篇短什,篇幅在一两千字的文章最适合语文教师的讲授,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线索串联若干文章,构成若干单元早就成了课程结构的自然选择。随之而来的考查也绕不开字音字形、句式辨析、语段理解和作文练习,语文就这样子变成了最好教也最难教的一门课,学生想提高语文成绩也是无从下手。偶有学起语文来得心应手的同学,问其心得,其也就用语感好这样的回答胡乱敷衍,其实这样子的孩子往往是拥有大量阅读量的人,而且他们起步很早,早在小学时代就完成了譬如四大名著的“囫囵吞枣”,他们通常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所幸,近年来学界又重新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的风潮: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提出“任务群”的概念,鼓励教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任务融入阅读教学中。
一、课程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中职语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明天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有了这样的培养目标,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就成为选择的必然,联系终身阅读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课程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信仰
语文教学依托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从小学阶段一直贯串至高中,中职学生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作为互联网移民的我们,不能对他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妄加评论,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们增加“阅读”这一个选项。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有一篇课文是《读书人是幸福人》,里面动情地指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情趣相联系的人。”一个人如果不相信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一定会对物质层面的东西着迷,这也是由人的二重性决定的。如若人只是依据自己的享受来评价生活,生活便会沉沦得一无所是;如若人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生活一定会还他个一无所有。阅读强化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书籍的世界中,物质层面的迷醉一直是被贬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用“养成读书习惯”“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表述来表达“整本书阅读”的目的。语文教师应该挑起培养中职学生精神层面更高追求的重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职高阶段是在学校接受全日制授课的最后阶段,在踏入工作岗位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契机,没有人再专门指导他们阅读,所以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具体包括读与思相结合的阅读习惯、博与精相结合的阅读习惯、自由与计划相结合的阅读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三)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
“比阅读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意志力”,职高阶段要培养学生坚毅执着的阅读耐力。“一蹴而就”不适用于阅读,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任何人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敢于引导学生阅读达到一定文字量的长篇作品和整部的短篇合集,甚至要尝试让学生接触有一定难度的作品,畅快的“悦读”当然必要,但艰难的“啃书”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快速把握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准确领悟作品内涵等,也都是需要着力培养的阅读能力。
二、课程实施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为具体抓手:
(一)阅读共同体的培养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开发“整本书阅读”教学机制,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具有深厚的阅读底蕴,日积月累方得深厚功底;其次要求教师对课本里的选文拥有发散性的思考,知悉每篇选文背后的故事,了解相关作者的来龙去脉。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一个领路人,如何把学生领进文学作品的深层世界是值得长期追求的目标。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能清楚地和学生讲解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顺带提一提“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串联起出现在课本中的这些名家的作品,使学生对现代文学史有一个宏观概念,继而生发出课外去找寻这些作品的欲望。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敬畏阅读、钟情阅读的导向性信息,如教师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作品;向学生“讨”书看,问问学生最近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书,和老师分享,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书籍,在公共场合予以表扬;上课中提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品并讲出其价值,对读书表示敬畏之心。 (二)阅读任务的设计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国规教材为核心,包括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设计有挑战、有趣味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这样既能保证应试的需求,也可以以点带面地覆盖较大面积的书目范围。
1.全选课文:学生荐读
对于课本中完整收录的文学作品,采取教师介绍,学生积极荐读的方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授《项链》这篇课文的时候,必然会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文学常识,随即介绍《最后的常春藤叶》,以“联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短篇小说的谋篇布局和主题深意。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莫泊桑和 欧·亨利的作品,不限定具体篇目,请每位同学在课余时间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和《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从中选出一篇自己喜欢的短篇小说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向大家推荐。这种把主动权又交回学生手中的阅读方式获得了好评。有了登台荐读这个任务,学生会在课外的阅读活动中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
2.节选课文,教师生疑
国规教材中也选录了许多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这些片段是所选作品中相对较适合中职学生年龄层的选段,但我们不能仅仅把讲明白这些选段为目标,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继续阅读这些文学经典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笔者采用且初见成效的方法是对文本设置疑问,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予以解答。《边城》表达了沈从文的理想王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高教社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向我们简单勾勒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笔者为学生列了一张疑问清单:(1)全书的前半部分为什么要写三年的端午节?(2)爷爷为什么要干涉翠翠的爱情?(3)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4)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祖父害死了大佬?大佬为什么要像二佬一样用唱歌来表达爱情?(5)为什么书的前半部分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边城人民的生活?(6)作者是否希望傩送回来同翠翠一起生活,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命运论思想?(7)傩送还会回来吗?如果回来,他会娶翠翠吗?(8)沈从文是在怎么的心境下写《边城》的?(9)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在抛出这些问题以后,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布置阅读《边城》全书的任务,最后要求学生以读书心得的形式任选一题回答,逐渐形成自己对“边城之美”的认识,领悟“从文之意”,《边城》专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基础模块上册中是一篇选读课文,但是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成功塑造了林冲这一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但是如果只是单独阅读这一个章回,可能无法对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内心变化悉数了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水浒传》的第六回(百二十回繁本)“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一直阅读到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笔者采取的方法依然是生发疑问:(1)林冲被谁陷害刺配沧州?(2)高太尉为什么要几次三番设计陷害林冲?(3)林冲在野猪林遇到哪些困难?被谁算计,后又得谁相救?(4)面对不白之冤,林冲的选择是什么?(5)林冲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他是如何把握的?(6)面对第一次刺配沧州,林冲的心态是怎样的?(7)最后在怎样的情况下,林冲投靠梁山?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学生必须完整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章节,我布置的相关作业是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按其性格的发展,为他写一篇小传,也收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读后感。
(三)阅读过程的监控
对于中职学生的阅读量,目前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可以参考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是不少于400万字,有人认为这个阅读量实在太少了。因为它只相当于两套《哈利·波特》的阅读量。可是同样是400万字,若每天拿出一节语文课的课时来读,又显得太多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不是课堂,而应该是家庭。许多研究也显示,早期家庭阅读活动在子女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引导深度阅读以及指导阅读方法。”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制作微视频,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用视频的形式加以解说,随后链接到家校联系的QQ群和微信群,告知家长最近学生正在完成这样的一项作业,请他们在家里帮忙督促孩子阅读,及时地反馈给老师,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笔者的语文课上,有一個固定的环节是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抽出五分钟的时间,请两位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进度,分享阅读体会。
“读片段,如果不加以整本书的阅读引导,是一种文学阅读的破坏,很难给孩子们以完整感。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同我们的完整人生,你不能片段地来看,你要学会完整地来看。”优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适宜的教学方案能够为学生点燃阅读整本书的热情,教师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读“整本书阅读”的情境,切实地让整本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小兵,倪峰.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6(9).
[3]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4]余党绪,叶开.对话名家: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7).
(编辑:郭恒)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信仰;生发疑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作为提升修养、开阔眼界的有效手段,一直被广大教师挂在嘴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却是令人怅然。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学生的闲暇时间往往被网络游戏和各种社交软件霸占,即便是零星的閱读体验,也来自于类型单一的言情、玄幻和魔幻类小说。初中的学习被升学目标占据,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作品,没有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加之缺少来自家长和学校的鼓励与指导,学生的阅读质量不尽如人意。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单篇短什,篇幅在一两千字的文章最适合语文教师的讲授,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线索串联若干文章,构成若干单元早就成了课程结构的自然选择。随之而来的考查也绕不开字音字形、句式辨析、语段理解和作文练习,语文就这样子变成了最好教也最难教的一门课,学生想提高语文成绩也是无从下手。偶有学起语文来得心应手的同学,问其心得,其也就用语感好这样的回答胡乱敷衍,其实这样子的孩子往往是拥有大量阅读量的人,而且他们起步很早,早在小学时代就完成了譬如四大名著的“囫囵吞枣”,他们通常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所幸,近年来学界又重新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的风潮: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提出“任务群”的概念,鼓励教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任务融入阅读教学中。
一、课程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中职语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明天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有了这样的培养目标,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就成为选择的必然,联系终身阅读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课程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信仰
语文教学依托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从小学阶段一直贯串至高中,中职学生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作为互联网移民的我们,不能对他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妄加评论,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们增加“阅读”这一个选项。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有一篇课文是《读书人是幸福人》,里面动情地指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情趣相联系的人。”一个人如果不相信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一定会对物质层面的东西着迷,这也是由人的二重性决定的。如若人只是依据自己的享受来评价生活,生活便会沉沦得一无所是;如若人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生活一定会还他个一无所有。阅读强化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书籍的世界中,物质层面的迷醉一直是被贬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用“养成读书习惯”“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表述来表达“整本书阅读”的目的。语文教师应该挑起培养中职学生精神层面更高追求的重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职高阶段是在学校接受全日制授课的最后阶段,在踏入工作岗位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契机,没有人再专门指导他们阅读,所以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具体包括读与思相结合的阅读习惯、博与精相结合的阅读习惯、自由与计划相结合的阅读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三)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
“比阅读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意志力”,职高阶段要培养学生坚毅执着的阅读耐力。“一蹴而就”不适用于阅读,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任何人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敢于引导学生阅读达到一定文字量的长篇作品和整部的短篇合集,甚至要尝试让学生接触有一定难度的作品,畅快的“悦读”当然必要,但艰难的“啃书”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快速把握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准确领悟作品内涵等,也都是需要着力培养的阅读能力。
二、课程实施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为具体抓手:
(一)阅读共同体的培养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开发“整本书阅读”教学机制,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具有深厚的阅读底蕴,日积月累方得深厚功底;其次要求教师对课本里的选文拥有发散性的思考,知悉每篇选文背后的故事,了解相关作者的来龙去脉。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一个领路人,如何把学生领进文学作品的深层世界是值得长期追求的目标。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能清楚地和学生讲解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顺带提一提“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串联起出现在课本中的这些名家的作品,使学生对现代文学史有一个宏观概念,继而生发出课外去找寻这些作品的欲望。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敬畏阅读、钟情阅读的导向性信息,如教师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作品;向学生“讨”书看,问问学生最近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书,和老师分享,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书籍,在公共场合予以表扬;上课中提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品并讲出其价值,对读书表示敬畏之心。 (二)阅读任务的设计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国规教材为核心,包括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设计有挑战、有趣味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这样既能保证应试的需求,也可以以点带面地覆盖较大面积的书目范围。
1.全选课文:学生荐读
对于课本中完整收录的文学作品,采取教师介绍,学生积极荐读的方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授《项链》这篇课文的时候,必然会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文学常识,随即介绍《最后的常春藤叶》,以“联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短篇小说的谋篇布局和主题深意。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莫泊桑和 欧·亨利的作品,不限定具体篇目,请每位同学在课余时间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和《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从中选出一篇自己喜欢的短篇小说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向大家推荐。这种把主动权又交回学生手中的阅读方式获得了好评。有了登台荐读这个任务,学生会在课外的阅读活动中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
2.节选课文,教师生疑
国规教材中也选录了许多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这些片段是所选作品中相对较适合中职学生年龄层的选段,但我们不能仅仅把讲明白这些选段为目标,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继续阅读这些文学经典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笔者采用且初见成效的方法是对文本设置疑问,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予以解答。《边城》表达了沈从文的理想王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高教社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向我们简单勾勒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笔者为学生列了一张疑问清单:(1)全书的前半部分为什么要写三年的端午节?(2)爷爷为什么要干涉翠翠的爱情?(3)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4)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祖父害死了大佬?大佬为什么要像二佬一样用唱歌来表达爱情?(5)为什么书的前半部分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边城人民的生活?(6)作者是否希望傩送回来同翠翠一起生活,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命运论思想?(7)傩送还会回来吗?如果回来,他会娶翠翠吗?(8)沈从文是在怎么的心境下写《边城》的?(9)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在抛出这些问题以后,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布置阅读《边城》全书的任务,最后要求学生以读书心得的形式任选一题回答,逐渐形成自己对“边城之美”的认识,领悟“从文之意”,《边城》专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基础模块上册中是一篇选读课文,但是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成功塑造了林冲这一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但是如果只是单独阅读这一个章回,可能无法对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内心变化悉数了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水浒传》的第六回(百二十回繁本)“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一直阅读到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笔者采取的方法依然是生发疑问:(1)林冲被谁陷害刺配沧州?(2)高太尉为什么要几次三番设计陷害林冲?(3)林冲在野猪林遇到哪些困难?被谁算计,后又得谁相救?(4)面对不白之冤,林冲的选择是什么?(5)林冲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他是如何把握的?(6)面对第一次刺配沧州,林冲的心态是怎样的?(7)最后在怎样的情况下,林冲投靠梁山?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学生必须完整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章节,我布置的相关作业是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按其性格的发展,为他写一篇小传,也收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读后感。
(三)阅读过程的监控
对于中职学生的阅读量,目前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可以参考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是不少于400万字,有人认为这个阅读量实在太少了。因为它只相当于两套《哈利·波特》的阅读量。可是同样是400万字,若每天拿出一节语文课的课时来读,又显得太多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不是课堂,而应该是家庭。许多研究也显示,早期家庭阅读活动在子女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引导深度阅读以及指导阅读方法。”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制作微视频,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用视频的形式加以解说,随后链接到家校联系的QQ群和微信群,告知家长最近学生正在完成这样的一项作业,请他们在家里帮忙督促孩子阅读,及时地反馈给老师,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笔者的语文课上,有一個固定的环节是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抽出五分钟的时间,请两位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进度,分享阅读体会。
“读片段,如果不加以整本书的阅读引导,是一种文学阅读的破坏,很难给孩子们以完整感。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同我们的完整人生,你不能片段地来看,你要学会完整地来看。”优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适宜的教学方案能够为学生点燃阅读整本书的热情,教师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读“整本书阅读”的情境,切实地让整本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小兵,倪峰.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6(9).
[3]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4]余党绪,叶开.对话名家: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7).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