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如何抓住主要因素迅速提高其就业率往往很困难,而且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统计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就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影响因素及其统计方法的相关问题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因素统计方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73-01
就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这个热点中的热点。高职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就业率制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也由于在责任归属、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渠道等方面存在不足,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出现了少数高校的就业率造假现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招生质量和在校生的情绪,并且成为众多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高职毕业生的就業率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反思。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指正。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影响因素研究
1.1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因素
(1)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
(2)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越高,同时也起到了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如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一定程度地影响高职的就业率。
(4)专业性质。专业性质的不同对就业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5)企业性质的不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明显不同的向心趋势。其中独资合资以及大中型国企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标。
(6)工作薪酬。从历年对新生填报专业志愿的问卷调查统计来看,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该专业今后预期的工作薪酬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1.2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建立起由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地方人事和劳动部门组成的,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保障。
(2)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前提。
(3)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与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的,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长短线专业。
(4)结合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基础。
(5)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同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措施。
(6)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是帮助毕业生谋求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方法。
2 现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研究
2.1 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报就业率,可信度不高。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基本上都是高校自己采集和报送,学校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由利益参与者提供数据缺乏公信力。容易产生就业率作假现象,影响着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片面追求就业数量,影响就业率的实效性。没有将专业相关度、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业层次、供需比例、职业稳定度、职业发展状况、薪酬水平等质量性考察指标纳入体系。缺少这些质量指标,就会掩盖不同层次学校不同专业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质的差别,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高职教育模式趋同化。而且把留学、出国、参加科研项目都算作就业,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统计质量缩水。
(3)就业标准不够科学。现行的统计方法,把到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等类型的毕业生都以灵活就业的方式计入就业率,但灵活就业缺乏有效的凭证和难于核查,为高职院校就业率作假埋下伏笔。
(4)统计时间错位。每年9月1日统计初次就业率,往往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仓促签约,一段时间后又毁约;另一部分比较慎重的毕业生9月1日还没有签约,这些都会影响统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2 改进的办法
(1)建立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除高等教育提供方和人力资源提供方的就业统计数据外,还应增加民间专业机构等来调查统计就业状况,从而使所得数据更具公信力。
(2)科学设置就业率统计时间,注重实效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统计时间应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更为科学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如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1年内,是个工作稳定性较低的过度期,统计总体就业率在毕业生毕业1年后进行,较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就业情况。
(3)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根据劳动经济学定义,可就业人群不包括在校生,因而就业率的计算不应把读研的学生包括在内。
(4)建立用人单位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制度,人事局等就业主管部门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网络系统,保证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性。
(5)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以法律形式规定被调查人和高校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义务。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更好的完善就业状况统计体系,使就业率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同时也能通过统计就业率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统计数字,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陈宝瑜.如何保持民办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2(12):9~11.
[2] 陈贤忠.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2~13.
[3] 张春霖.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81~84.
[4] 施宏开,王元璋.改革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8~10.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因素统计方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73-01
就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这个热点中的热点。高职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就业率制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也由于在责任归属、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渠道等方面存在不足,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出现了少数高校的就业率造假现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招生质量和在校生的情绪,并且成为众多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高职毕业生的就業率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反思。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指正。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影响因素研究
1.1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因素
(1)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
(2)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越高,同时也起到了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如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一定程度地影响高职的就业率。
(4)专业性质。专业性质的不同对就业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5)企业性质的不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明显不同的向心趋势。其中独资合资以及大中型国企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标。
(6)工作薪酬。从历年对新生填报专业志愿的问卷调查统计来看,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该专业今后预期的工作薪酬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1.2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建立起由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地方人事和劳动部门组成的,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保障。
(2)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前提。
(3)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与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的,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长短线专业。
(4)结合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基础。
(5)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同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措施。
(6)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是帮助毕业生谋求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方法。
2 现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研究
2.1 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报就业率,可信度不高。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基本上都是高校自己采集和报送,学校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由利益参与者提供数据缺乏公信力。容易产生就业率作假现象,影响着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片面追求就业数量,影响就业率的实效性。没有将专业相关度、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业层次、供需比例、职业稳定度、职业发展状况、薪酬水平等质量性考察指标纳入体系。缺少这些质量指标,就会掩盖不同层次学校不同专业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质的差别,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高职教育模式趋同化。而且把留学、出国、参加科研项目都算作就业,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统计质量缩水。
(3)就业标准不够科学。现行的统计方法,把到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等类型的毕业生都以灵活就业的方式计入就业率,但灵活就业缺乏有效的凭证和难于核查,为高职院校就业率作假埋下伏笔。
(4)统计时间错位。每年9月1日统计初次就业率,往往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仓促签约,一段时间后又毁约;另一部分比较慎重的毕业生9月1日还没有签约,这些都会影响统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2 改进的办法
(1)建立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除高等教育提供方和人力资源提供方的就业统计数据外,还应增加民间专业机构等来调查统计就业状况,从而使所得数据更具公信力。
(2)科学设置就业率统计时间,注重实效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统计时间应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更为科学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如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1年内,是个工作稳定性较低的过度期,统计总体就业率在毕业生毕业1年后进行,较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就业情况。
(3)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根据劳动经济学定义,可就业人群不包括在校生,因而就业率的计算不应把读研的学生包括在内。
(4)建立用人单位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制度,人事局等就业主管部门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网络系统,保证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性。
(5)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以法律形式规定被调查人和高校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义务。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更好的完善就业状况统计体系,使就业率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同时也能通过统计就业率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统计数字,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陈宝瑜.如何保持民办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2(12):9~11.
[2] 陈贤忠.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2~13.
[3] 张春霖.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81~84.
[4] 施宏开,王元璋.改革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