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养生术/切莫误导“老有所为”

来源 :中老年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文化中的养生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茶文化,是我国饮料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的养生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饮茶经,而百岁寿星的饮茶经,更是弥足珍贵,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寿星们以喝茶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河南省漯河市107岁的丁富妮就是这样一个典例。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保健茶,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此外,老人的枕头也很特别,她的枕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而现代医学证实:用茶叶做枕芯,确实可以起到醒脑明目的作用。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陈纳逊教授在步入老年之后,每天只喝五杯左右浓茶;上海静安区的袁敦梓、毛惠琴是一对百岁夫妇,袁老先生的饮食起居极为严格定时,就连每日品茶也有规定,他一般在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各饮一杯绿茶。3时过后,绝不再饮。
  那么,饮茶为何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朱亚夫)
  
  切莫误导“老有所为”
  
  眼下,个别媒体对“老有所为”的宣传似乎进入了误区。如获得了什么专利、出了几本书、建成了什么项目之类。其实,在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中,有多少人可以获得这样的辉煌?一味鼓吹老年人的“贡献”,容易让人们对“老有所为”产生错误的认识。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老有所为。我们所提倡的,应该是鼓励老年人用健康充实的生活方式来消除排遣退休后的孤寂、落寞、空虚。因此,宣传“老有所为”的着眼点不应该是他们有多大的社会贡献,而应该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有益于自身的健康。如果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为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而“有为”,就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像过去那样总是倡导“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型的老有所为,而应该让那些生活安然恬淡、看似无为的有为老年人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赞赏。(古韵)
其他文献
  
期刊
马寅初胸怀坦荡活百年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一生饱经风霜,坎坎坷坷,竟以102岁的高寿逝世。他到底有什么长寿秘诀呢?  1.长期坚持锻炼。他说:“没有好的身体,就什么也谈不上。”长期以来,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交加,从不放弃。他年轻的时候,进行运动的项目很多,年纪大了,减少了一些运动项目,但是总能持之以恒,从不懈怠。  2.交换洗冷热水澡。他家的浴室,专门装了冷热水管,
期刊
蒙骗不了的皇帝    汉昭帝继位的时候只有8岁,他遵从父亲的遗诏,由老成持重的大将军霍光辅政。  时间一久,另外一些人便对霍光忌恨起来。以左将军上官桀和长公主为首一伙人便想方设法陷害霍光。  有一次,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保护皇帝的禁卫军),又把一个校尉调到自己府里工作。上官桀他们便抓住这个机会,派个心腹,冒充燕王刘旦的使者,假造了一封燕王的信,送进皇宫。信上说:“听说大将军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耀武
期刊
人生不过一个字    有人说,人生是一出悲悲喜喜的戏,是一首飘飘忽忽的歌,是一次上去又下来的登山运动,是一场明明灭灭的烟花……  是的,有道理。但听起来,太玄虚;悟起来,太深远;做起来,太复杂。  我说,人生不过一个字。  你在走仕途人生吗?官不能当太小,太小了,别人瞧不起,说你没本事,不进步;也不能像某些人那样,不顾一切地削尖脑袋,苦苦钻营地往大当,这样的官当得太大了,不仅需奴颜媚骨、装腔作势、
期刊
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的养生经    1901年出生的袁晓园老人一生颇多传奇,少年时即有奇女子之称。青年时她冲破封建家庭藩篱和世俗偏见,赴法国勤工俭学;20世纪30年代曾任厦门税务局副局长,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税务官;40年代曾先后在印度和法国任外交官,为支援国内抗战奔走呼号。她后赴美国,在美国的大学讲学任教,并任联合国总部中文科秘书等职,领取联合国的退休金。袁老身在海外,心系故国。她于1985年回国定居
期刊
老年人十乐可长寿    清朝名画家高相轩总结出10条老人长寿之道,今读起仍不失其意义。  (1)耕耘之乐。耕耘虽劳体肤,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耘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2)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富其中。  (3)教子之乐。幸生陋巷,周邻皆无科名之望,吾教子以诗文书画、各徇其意,
期刊
孙思邈为亲治病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
期刊
七月,莺飞草长,我们迎来了《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杂志创刊一周年;七月,星城相会,我们交相畅谈杂志所收获的感受点点滴滴。时光荏苒,树已一圈年轮,生命伸展葱茏,暗香清幽飘袅;美丽的期待,在这七月流火中,燃烧着我们的激情;我们守望着一棵树,作千年永恒的注视,灌注着崇高和神圣,虔诚地为她洗礼,她的名字叫《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一年前,我们栽下了这一棵树,植根于沃土,用汗水和心血,点亮希望,在四季的
期刊
孝敬父母同样需要无私奉献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子女的法律责任。子女孝敬父母,就应深入理解、体会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最真诚、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怀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敬爱之心,去关心、照顾、侍奉父母,使他们感到舒心、
期刊
老人应学会三忘    一、忘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老人应该忘却由于生理年龄和体力减退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和意志消沉,而继续保持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传统养生法中强调的“意念青春”的精髓所在。  二、忘病  忘病不等于不要积极去诊病、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所吓倒,更不能丧失战胜疾病的意志和决心。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直接或间接和社会、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