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就不难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_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8月26日,当几万人马艰苦跋涉到淮河北岸时,淮河突然涨水。前有淮河挡道,后有追兵相逼,能不能尽快渡过淮河,成为决定刘邓大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河面太宽,又突然涨水,先头部队没法架浮桥,只得找来十几条小船,一批一批摆渡。
  敌人的追兵已只距劉邓大军三十里路,紧急关头,刘伯承问先头部队的旅长和政委:“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到处都一样,都不能徒涉吗?”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问:“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有没有多找几个老乡问一问?老乡怎么说?”
  旅政委解释说先头团侦察了,情况就是那样。刘伯承决定亲自到河边去侦察一下。
  刘伯承拿着一根竹竿上了船,黑暗中,他不断用竹竿试探水的深浅。突然,他在河中心大喊起来:“能架桥呀!试了许多地方水都不太深!”
  过了一会儿,刘伯承派人送过来一张条子:“河水不深,流速甚缓,告诉李(达)参谋长可以架桥。”
  北岸顿时活跃起来。工兵开始忙着架桥。
  见到旅政委,刘伯承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就要害死人!同志,越是到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天色渐亮,刘伯承又派人给北岸送来一封信,写道:“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全军立即徒涉。”
  就这样,一个白天,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徒涉过淮河。
  原来,河水只有齐腰深,水流也不湍急,连个子矮小的女文工团员都安全地过河了。
  次日,当国民党军的两个师追赶到淮河北岸时,上游降雨导致淮河水位暴涨,滚滚急流中真的无法架桥了,只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南去大别山。
  淮河挡住了追兵,给刘邓大军解了围,这虽属巧合,但如果没有刘伯承亲临一线的细心侦察,这个偶然机遇就把握不住。多年之后,邓小平回忆跃进大别山的行军,仍然激动不已:“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可以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踏踩,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
  战争年代遇到问题和困难需要深入,和平时期也需要这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