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课堂讨论成了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主观地认为设置了问题,学生参与了讨论,课堂热闹了,就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其实不然。记得一次去一所名校听公开课,45分钟的时间教师给了学生两个问题,分别让学生讨论了10分钟左右,又让学生陈述了10分钟,最后加以总结。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很热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如何?课后细细品味可以发现,这样的课过于程式化,创设的情境冲淡了历史的“原味”,这种以课堂讨论来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可以说是低效的。那么,要提高历史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重课堂讨论的合理性
进行课堂讨论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过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繁重,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讨论的合理性,对组织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所选择,要服务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进行课堂讨论应着眼于达成素质教育这一出发点,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注重课堂讨论的灵活性
通过课堂讨论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的个性与风采。这就要求课堂讨论的问题要灵活,立意要高,同时难度也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三、注重课堂讨论的创新性
历史教材不是历史学习唯一的资源,历史课堂资料可以是历史史料、历史遗址等。因此,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摆脱“以本为本”的束缚,整合课程资源,把历史探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如在进行《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讨论孔子思想的影响,笔者打破了常规的设问方法,提供给学生以下两段材料,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设问: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为孔子塑像的行为?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以上材料的提供,摆脱了教材对孔子评价的局限,创设的问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设置价值取向及时代感强。当然,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也不可能脱离书本,而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一次全新的体验。根据第一段材料,学生分析出: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讨论第二段材料后,学生认识到孔子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以上材料的展示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对材料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通过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成长。
总之,要使每一堂课上的讨论真正有实效,作为“导演”的教师,课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精心的准备,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思和调整。
一、注重课堂讨论的合理性
进行课堂讨论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过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繁重,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讨论的合理性,对组织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所选择,要服务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进行课堂讨论应着眼于达成素质教育这一出发点,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注重课堂讨论的灵活性
通过课堂讨论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的个性与风采。这就要求课堂讨论的问题要灵活,立意要高,同时难度也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三、注重课堂讨论的创新性
历史教材不是历史学习唯一的资源,历史课堂资料可以是历史史料、历史遗址等。因此,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摆脱“以本为本”的束缚,整合课程资源,把历史探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如在进行《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讨论孔子思想的影响,笔者打破了常规的设问方法,提供给学生以下两段材料,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设问: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为孔子塑像的行为?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以上材料的提供,摆脱了教材对孔子评价的局限,创设的问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设置价值取向及时代感强。当然,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也不可能脱离书本,而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一次全新的体验。根据第一段材料,学生分析出: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讨论第二段材料后,学生认识到孔子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以上材料的展示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对材料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通过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成长。
总之,要使每一堂课上的讨论真正有实效,作为“导演”的教师,课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精心的准备,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思和调整。